黃志遠
摘 要:在“娛樂至死”的當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僅靠簡單的比賽流程、單調的視覺展現、單一的比賽規則和眾多普通的中學生參賽選手就成功“逆襲”同期不少熱播的音樂選秀類節目,讓觀眾領略漢字書寫的魅力,也實現了節目組希望通過漢字書寫追求文化傳承、文明傳遞的目的和傳承熱愛漢字、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本文將以電視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為例,著重論述在新媒體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創新。
關鍵詞:視聽文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文化傳播
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大眾媒介的發達所帶來的最為直觀的社會結果就是信息絕對量的增加,而且這個趨勢愈演愈烈。在各種各樣的信息鋪天蓋地、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大眾的生活節奏普遍加速,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也隨之不斷增加。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迅速發展帶來的后果就是,人們越來越依賴“指尖上的拼寫”,而忽略了“筆尖上的書寫”。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別出心裁地制作的一道適合大眾審美趣味的共有娛樂性和學術性的平民意識的文化大餐,其具有娛樂效應的非娛樂節目。
據統計,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后,在國人甚至是海外華人之間產生了極大的傳播效應。從節目收視率來看,節目播出第一期收視率為0.31%,到第五期的時候,收視率已經達到2.16%,漲幅高達6倍左右;從網絡參與的活躍度來看,第一期播出后,網絡微話題討論的熱度超過了同期的娛樂歌唱節目,排名位于第一。同時,網友參與話題討論和微博轉發的評論達到了300多萬次;節目受到了國內外媒體方而的廣泛關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China Daily”《泰晤士報》等多家媒體,轉載刊登了2350余篇新聞報道。
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現場
可以說它的成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創新找到了一個新的突破口。原因如下:①利用節目賽制的形式激發觀眾的熱情;②先進的節目理念;③精心選擇節目的題庫;④利用先進的傳播載體——電視媒體;⑤豐富的傳播策略。
施拉姆曾經說過:“電子傳播技術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潛在的信息渠道,這些渠道可以通向多得難以置信的受眾;可以沖破圖書館的柵欄,向平民百姓傳播信息;可以通過示范表演來教授復雜的技巧;可以在演講時幾乎得到面對面的傳播效果。”《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是在這個消費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別出心裁地制作的一道適合大眾審美趣味的共有娛樂性和學術性的平民意識的文化大餐,其具有娛樂效應的非娛樂節。
為了讓觀眾領略漢字書寫的魅力,實現節目組希望通過漢字書寫追求文化傳承、文明傳遞的目的和傳承熱愛漢字、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主要從以下三個傳播策略進行著手。
1戲劇性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學校為單位展開團隊之間的競賽,盡管是團隊比賽,但有很強個人能力的選手很有可能夠帶領整個團隊進入下一階段的比賽,而比賽的懸念恰恰就在于此,即使一支隊伍只剩下1人,其他隊伍有4~5名參賽選手時,人數多的一方也不一定能夠獲勝,因為不知道選手在哪個詞才能達到他的邊界,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下一秒的未知,牽動人心。
2雙重性——感性與理性的完美結合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二現場的點評專家都是漢字文學界的權威人士,他們的專業點評能在傳承漢字規范方而起到很好的理性和規范作用。節目的感性也表現在競賽的形式和所有人的表情變化上。第一現場裁判員的嚴肅和比賽時鐘“滴滴”的提醒聲與參賽選手緊張的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場上緊張、濃烈的競爭氣氛很好地展現了比賽的可觀性。
3體驗性——參與的快感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制作組巧妙運用多種視聽技術和拍攝技巧,將節目豐滿圓潤地呈獻給觀眾,讓觀眾積極參與其中,實現了良好的互動:3位裁判的亮燈方式很好地結合了娛樂節目的元素,成為眾目睽睽的關注點。場外輔導老師和家長在候場區或緊張或歡呼或埋頭查閱詞典的鏡頭與比賽現場鎮定自若的選手鏡頭穿插編輯,增強了節目的緊張感、戲劇性和可視性,同時也填補了參賽選手書寫、上下場等“無聲階段”的空白,增加了節目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選手在比賽過程中躊躇不定的時候,鏡頭顯示后來補充采訪的畫面,回溯參賽選手當時的各種想法,還原現場的緊張氣氛,也展現了參賽選手的個性特征。
中國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吸引力,除了傳統藝術和文化外,許多現代藝術和現代文化在國際上也很受歡迎。所以,即使中國和世界的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價值觀等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只要是代表人類共同利益和發展的方向,只要是先進的文化范式,就是全球人類共同追求的。為此,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自己民族文化的優勢,從民族差異性中提取文化資本,創造更多的優秀文化產品、商品和服務,在創造出的文化產業中天然蘊含中華文化優秀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信仰,使受眾在熏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為我國電視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保障。因此,《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成功對我國的對外文化傳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鐘新,金純斯,黃超.漢字聽寫類節目的傳播價值分析——以《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節目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3(10).
[2]瑪格麗特·米德,曾胡譯.代溝[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奇琪.百家講壇:電視媒體塑造的學術文化大餐[J].采寫編,2007(04).
[5]程曼麗.論中國傳媒在世界傳播格局中的崛起[J].國際新聞界,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