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一、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生產建設和科學技術等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聯系生活實際,闡明所學知識的用處,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深入淺出地進行學習目的教育。例如:在一年級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可以介紹人民幣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確使用和生產建設中的作用;二年級教學“萬以內的加減法”時,要使學生知道已學過的“100以內的加減法”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這部分知識在今后的學習以及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經常用到;三年級教學“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時,可以介紹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建設中的應用;五年級教學“比例尺”時,可以介紹按“比例尺”計算“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以及按“比例尺”繪制圖紙,在建筑、科研、軍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過教師簡明扼要的介紹,學生能把所學新知識同現實生活、今后的學習和國家的建設逐步聯系起來,明確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另外,還可以借助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提供的材料,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的廣泛應用。學生才能開闊眼界,產生學好新知識的欲望和正確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習的動力。
二、改進學習方式,培養創新意識
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直接影響到創新意識的發揮。在實踐中,我發現在學習過程中循規蹈矩,純粹靠死記硬背,習慣于通過記憶、模仿獲取知識,而不去研究知識的來龍去脈的學生;不善于交往的學生,創新意識明顯不強。可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從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做起。
培養學生養成自主探索的習慣。自主學習的動機是內在的或自我激勵的,學習的方法是有計劃的或已經熟練達到自覺的,學生如果逐步形成了自主探索的習慣,其創新思維就水到渠成。
首先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發揮學生的創新潛能。肯動腦筋、愛動腦筋的學生,思維才有一定的深度,才有創新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提供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和想象空間,問題太具體了,不利學生的創新,問題如果空洞了,學生又不知從那方面想起;還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不能問題一出現就急于尋找答案,這樣可能導致讓少數學生代替全班同學思考。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不能只關注問題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交流、匯報,給學生各自判斷、推理、分析或者頓悟、潛能提供了發展空間。
三、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是我們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宗旨。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根據數學的特點,說明事物的內涵,闡明事物的本質屬性與外在的關系。
1.充分挖掘數學教材本身的德育因素。
2.結合數學知識,介紹數學史和數學家的故事,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如結合數學《圓的周長》教學,介紹祖沖之關于圓周率的準確計算,對學生進行祖國燦爛文明史的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活動,培養創新意識
小學教學課外活動是建立在小學教學課堂教學基礎上的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教學活動。數學活動課非常注重求異、發展、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要求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有更加濃厚的色彩。課外活動強調以自讀、自學為主,討論、釋疑為輔,賦予了小學數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更為濃重的色彩,無疑對學生自主、終身學習意愿的形成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學“千克的初步認識”后,我設計了一堂活動課。要求學生統計出全班同學的體重,并讓他們畫出表格,學生對來自身邊的數學問題很感興趣,他們熱心地調查,稱體重。同時,他們從收集到親手稱一稱到的體重中學會了比較數的大小,他們也通過實踐活動知道了飲食要合理分配,營養才會均衡,身體才會健康。在學完“時、分、秒”這一課后,我讓學生設計一個與時間賽跑的方案,這樣利用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和基本的技能,提出實際問題,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解決方案。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教育學生從小珍惜時間,珍惜勞動成果,引發學生對教學知識的興趣。
總之,在小學數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要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認知目標出發,充分利用數學的學科特點,深挖小學數學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讓我們帶著陽光般燦爛的笑容走進課堂,走進春天,去播種期待,播種真情,播種心靈!去塑造明天的主人,托起明天的太陽,托起未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