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不是從來就有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某一歷史階段,特別是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顯現出來的一種現象,在城市化中期階段尤其突出。“城市病”一詞起源于英國,在英國工業革命后期很多城市出現人口爆炸、環境污染、失業率增加等現象。城市病主要是指一個城市在城鎮化過程中,因為人口、工業、交通運輸等方面過度集中而造成的種種弊病。它不僅給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帶來煩惱和不便,而且也對城市的運行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所以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城市病”。
一、城市病的表現
1.城市人口增長過快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一個高速城鎮化的發展過程,與之相配套的學校、醫院以及各種基礎設施不斷地完善,使得城市功能逐步齊全。城市作為各種資源的集合體,由于集中了較多的產業,就業機會也相對較多,對人口有強大的集聚作用。2014年末,我國的中國大陸總人口達到13.6872億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4916億人,比2013年增加1805萬人,城鎮人口站總人口比重達到54.77%。
以河南省鄭州市為例,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時,鄭州市常住人口為862.65萬人,與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10年間共增加了196.75萬人,漲幅達29.55%。在人口快速集聚的過程中,一旦城市建設和管理跟不上人口迅速增長的需要,就會導致城市的各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供給滯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長,引發一系列矛盾,出現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就業困難、教育和醫療資源緊缺、治安惡化等城市病。
2.城市的資源承受能力超載
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人口總量也多,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并不高,加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城市化發展是建立在對能源、原材料大量消耗基礎之上的,因此資源短缺愈發嚴重。其中最主要的是水資源短缺,我國屬于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有關數據顯示,我國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處于缺水狀態,有近200座城市嚴重缺水;其次是能源短缺,就人均能源消費量來說,我國目前狀況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城市人口的無序膨脹,還會使電、暖、天然氣等資源供應趨于更加緊張,再加上城市內存在著資源浪費、回收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資源短缺會越來越嚴重,既影響居民生活,又妨礙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
以河南省鄭州市為例,近幾年由于鄭州城市大力開發擴建,水資源嚴重匱乏,過度的開采導致地下水位降低,包括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消耗過大,嚴重阻礙了城市的持續發展。
3.城市交通擁堵
由于城市人口急劇增長以及機動車輛大幅度上升,很多出現嚴重的擁堵問題。以河南鄭州為例,鄭州市處于中原經濟區建設龍頭地位,從2005年初到2014年底,鄭州市機動車保有量從76萬輛增加到279萬輛,10年的時間里增加了兩倍多。急速增長的機動車輛使得鄭州交通設施嚴重超載,盡管政府不斷擴建道路,但是主干道偏少、通行效率較低、立交橋高架橋不足、缺少過街天橋、修路施工占用通道、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峻,堵車已是城市的一道別樣“風景”,嚴重影響了經濟運行和日常生活。為了提高交通道路的使用率,鄭州開始修建地鐵,舒緩地面交通壓力。但地鐵的建設工程周期長,占用部分路段使道路更加不暢,在短期內對城市交通的整體運行環境產生負作用。
此外,政府在城市交通管理理念上嚴重滯后,管理者缺乏系統化的思維和管理方式,缺乏中長期的規劃,未能樹立“大交通”理念,道路建設缺乏系統規劃,工期長、反復拆建成為常態,交通監控與疏導缺乏網絡信息技術支持,導致鄭州交通擁堵從局部化轉變為常態化與全面化。
4.城市環境污染嚴重
以鄭州為例,晴空萬里、藍天白云的日子不多,城市晚上的夜空幾乎看不到星星,夜晚滿天繁星的美麗景象已成為人們遙遠的回憶,特別是近年來城市環境污染嚴重,經常出現霧霾天氣,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居民工作和生活環境惡劣。根據環保部2013年統計,“全國空氣質量最差城市前十名,河南占據4席,分別是鄭州、平頂山、開封、三門峽。其中前六名,河南3個,河北3個。污染指數,石家莊第一,鄭州第三。”2015年鄭州更是成為第一個被環保部約談的省會城市,城市污染不僅危害了居民的幸福指數和身心健康,更影響了城市生產建設與交通出行。
二、治理“城市病”的措施
1.提升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引導人口流向中小城市
城市化進程并不意味著大城市化,這樣只會促使資源向中心城市流動,加劇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加劇城市病的肆虐。如何讓百姓不涌入大城市,在中小城市照樣可以擁有優質服務、就業機會與資源配置,是河南城市化進程宏觀調控的中心任務。因此,我們要從河南人口多城市發展滯后的省情出發,構建特大城市、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鄉鎮、農村社區五級城鄉體系,注重大小城市共同開發,城鎮與農村社區協調發展,優化全省的城市化建設布局,將資源均衡分布在城鎮體系中,從根本上減輕大量外來人口涌入省會城市尋找機會的壓力。
2015年鄭州市已成為人口突破千萬的特大型城市,大量人口過度擁擠在單一大城市中心,必然導致諸多城市問題的出現。如何既避免超過城市人口承載力,而又讓民眾享受大城市的便利,為此必須以省轄市為中心組成城市組團,引導人口資源分布趨于均衡。以鄭州為例,滎陽、新鄉、中牟、鞏義、新密等城市都可作為鄭州的衛星城市發展。對于河南的商丘、周口、蘭考、信陽、南陽、駐馬店等進程滯后的城市而言,要依托中心城市洛陽、開封,集中地區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形成群體優勢和聯動合力,從而實現城市組團發展。
2.提倡綠色低碳發展,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
“十三五”期間,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新的發展理念,決心根治“城市病”。2015年12月20至21日,時隔37年,中央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會議指出,“要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治理城市病要改變量的追求,實現質的提升,創造綠色文化、品質高尚的城市環境。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立足城市的歷史與發展現狀,努力把城市建設成具有地方特色、環境優雅、高品質的城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低碳、宜居、文化應成為河南省治理城市的首要選擇。
治理城市病還要順應現代城市發展趨勢,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尊重環境、強化人們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城市和經濟。以前鄭州是全國有名的“綠城”,老行政區(現金水區)很多街道綠樹成蔭。但后來城市規模擴大,道路變得擁堵,為了擴寬道路,許多街道上的大樹被砍伐了,如今的“綠城”早已名不符實,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環境污染問題。
治理城市病還要倡導人們養成綠色出行的良好習慣,能步行或騎自行車就不坐公交車,能坐公交車就不開私家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減少環境污染。
3.開展“雙修”,從規模化建設轉向內涵式發展。
“城市雙修”指的是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鄭州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既面臨著新城區的規劃建設,也面臨著老城區的更新改造。開展“雙修”,是城市將由外延擴張轉向存量規劃,從規模化建設轉向內涵式發展。
首先,鄭州在登封市、新密市、滎陽市、新鄭市、中牟縣的建成區及周邊,建設城市森林和防護林區,構建縣域森林組團,結合生態廊道建設,采用組合鏈接方式,串聯各縣域森林組團,圍繞市域邊界構建森林組團防護圈。通過這個防護圈可以“治療”包括空氣污染、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減少等多種“城市病”。
另外,“十三五”期間,鄭州共規劃建設17條、總里程277公里的快速公交系統,隴海西路快速公交、107輔道快速公交、中州大道北延快速公交等將加快推進。城鄉公交將積極向周邊滎陽、新密、新鄭、中牟等市(縣)延伸,打破傳統區域限制,擴大城市公交服務半徑,以此緩解交通擁堵的“城市病”。
綜上所述,城市病治理不能孤立地治理表象,要從全市的大格局統籌兼顧,提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防治城市病的重點。我們要遵循河南省九次黨代會確立的河南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方針,構建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五級城鄉體系,合理分配公共服務與資源,改變農民涌入大城市的就業模式,實現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從戰略全局上防止人口與資源的過度集中,從根本上預防城市病的發生。
作者簡介
周楊(1983—),女,上海崇明人,鄭州財經學院社科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