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拙石
摘 要: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往往會存在一定距離,而要與人打好交道,就需要知道怎樣讓別人做出良好判斷,這就需要從心理學上研究,往往人們判斷他人的性格、外貌以及整體感覺會受到首因效應以及近因效應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影響人們判斷他人的主要因素為第一印象、相處過程、愛憎、偏見等等,對應的有四種效應,本文就針對這四種心理效應展開闡述。
關鍵詞:判斷他人;心理效應;主要因素
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不同類型的人,而人的性格往往會有所不同,想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客觀的判斷一個人,就需要了解判斷他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根據這些主要因素,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加深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印象,同時也可以避免自己在別人心中產生負面印象或錯誤判斷他人的整體形象。在與人交往中,通常會受到以下四種心理因素的影響,即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光環效應、設防心理,其中光環效應還有與之相對的惡魔效應。
一、首因效應——第一印象
在實際生活中,首因效應對于一個人判斷另一個人時影響很大。首因效應是心理學的一類,它是指當人與人第一次相見時候,那時候給別人留下的印象最深,簡單說來,首因效應就是第一印象,也就是常常說到的給別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洛欽斯的首映效應的試驗充分證明了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他把一個人用故事寫成內向、外向兩段,并通過讓學生分組閱讀故事的方法,檢驗出首因效應的影響,最終,閱讀將“內向”故事放在前面的學生絕大部分認為這個人是內向特質,閱讀將“外向”故事放在前面的學生大都認為這個人是外向特質,從這個試驗中就可以看出首因效應對于人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因此,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因為看見他人的第一印象來評判這個人,如果別人第一印象給人的感覺非常好,那么在將來的交往當中必然能夠有較好的基礎。但是通過首因效應進行人的全面判斷是不可能的,要去判斷一個人各方面特點,還是需要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夠了解。
二、近因效應——近期表現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應。首因效應強調的是開始時人的記憶,近因效應則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前的記憶會變得不再清晰,而越靠近所處時間的記憶將會變得越發明晰。也就是人與人交往以后,過了一段時間人們對他人的看法將會從第一次見面當中逐漸淡化,漸漸從近期的接觸中去理解這個人,這就是近因效應。比如,一個許久未見的人,如果這個人對你而言意義非凡,那么在心中就通常會首先反映出你們最后一次見面時候他的樣子,這就是因為近因效應。在現實生活中,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在影響人們判斷他人上處于同等地位,都屬于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
三、光環效應——愛意滋生
光環效應,筆者認為就是人們對他人所產生的一種愛,當一個人對他人產生喜歡、仰慕、愛等等情緒時,就很容易受到光環效應的影響,造成對他人判斷缺乏客觀性。比如說,現代社會每個明星都有一些忠實粉絲,這些忠實粉絲對這個明星的一切都認為是好的,哪怕傳出一些這個明星的錯舉,有的忠實粉絲會找一個正面理由來幫忙開脫。這就是光環效應,再舉一個例子,人們常說的句子“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這個道理,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愛意時,就會自然而然忽略他不好的部分,產生判斷失誤,愛屋及烏。
光環效應也稱作暈輪效應,相關文獻上的解釋為月暈向周圍擴散的光環。與光環效應相對的是惡魔效應,惡魔效應就是在腦海當中對一個人的印象是偏執的壞,那么在判斷這個人時,即便這個人做了好事,人們的判斷也會朝著壞的方向滾動。不管是光環效應還是惡魔效應,都是人們對他人主觀因素的變化產生的牽連判斷,都有著對人判斷的負面效應。
四、設防心理——偏見與不信任
通常來說,幾乎每個人都會對周圍人產生設防心理,關鍵在于這種設防心理的程度。當人們對他人產生極度偏見與不信任時,設防心理就尤為嚴重,這時候,不管別人做什么事情,人們都會擔心別人會對他不利,一旦人形成這種偏見以后,就很難在社會上能夠較好地與人相處,自然而然與其他人保持心理距離。
誠然,在整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適度的設防心理,很難在社會中立足轄區,但是強烈的設防心理不僅不利于對他人的良好判斷,也不利于世界觀、價值觀的正確發展。設防心理也是影響人們判斷他人的一個因素,需要記住同時相信的是,這個世界上善良的人占據大多數,因此需要在適度設防心理下依然能夠與人為善。
五、結束語
在判斷他人的過程中,不能夠單單憑借一面之緣就對別人匆下結論,長期的相處才是產生正確判斷的重點。在與人交往時,要盡量避免對別人的主觀看法,一旦在與人交往中形成主觀看法,就可能無法從整體上客觀看待一個人,造成判斷失誤。特別是在人際交往中會出現光環效應以及設防心理兩種,如果前者發生,就難以形成客觀地認識,如果后者過渡,就會造成對人的片面理解,在人際交往中要盡量規避。
參考文獻
[1]譚林生.淺析人際交往心理[J].心理信箋,2016,48(12):35-36.
[2]唐浩,萬長蘭.怎樣判斷他人的風格——社交風格與管理風格(四)[J].管理工程師,2014,(0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