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姿誼
摘 要:儒家哲學的生態思想體現了儒家社會治理思想,其沿用到現在發揮了重要的應用意義。本文簡要就儒家哲學的生態思想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儒家哲學的生態思想在當代所體現的意義。以期在當前充分發揮儒家哲學生態思想的應用作用。
關鍵詞:儒家哲學;生態思想;當代意義
儒家生態哲學主要涵蓋生態存在論、生態價值觀以及生態實踐觀三方面。儒家生態存在論等多個方面,并且整體以“生生之德”作為理論基點,同時闡釋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深入探究儒家生態哲學可以知道,人與自然關系相比其他事物的哲學探討具有更高的現實意義與價值。但是,生態哲學思想重點強調人的具體價值,而其主要表現出德性價值。
一、儒家的生態哲學思想分析
(一)生態存在論
儒道兩家從本質上說其實都是建立在同一宇宙經驗基礎之上的。所以,儒家、道家所提出的生態存在論部分相似,且主要體現在去都將世界看做不斷發展的創生萬物的循環,并且世間萬物以及社會等級都由此基礎所產生。針對儒家生態存在論進行探討可以知道,其所突出的主要內容在于天地生化萬物生生之德以及誠者天之道幾方面的思想。同時在這基礎上提出了“天命之謂性”、“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等主觀性的思想內容。
(二)生態價值觀
儒家的生態價值觀中重點探究了社會中人的地位與其所具備的價值。儒家經典中針對人的價值作出了探討都建立在天地生生之德的基礎上,對天地化育表示了贊嘆,凸顯了對一體之仁概念的強調。以此為基礎探討,可以知道儒家的生態價值觀的主要涵義就在于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同時,對于儒家生態價值觀的探討中還重點對人、草木、禽獸之間所具有的不同價值比較方面。人具有其他自然物種所不具備的德性,這種德性可以使人更全面和統一的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使人在自身完善發展中可以兼顧自然的保護與成長,進而生成一個相互依附和促進的良性生態系統。這是其他物種不可以比擬的,是極富個性和理性的。但是,針對儒家對德性價值的闡述可以知道,在研究生態觀念的過程中依舊是將其建立在人的生態價值實現的基礎上來進行說明的,兩者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天地化育、一體之仁等概念的提出,其實也都是在就人的德性修養、道德良知等方面展開的探討。
二、儒家哲學生態思想的當代意義探討
儒家文化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長,但是其最主要體現的思想核心在“仁”,而這一思想往往涵蓋了十分廣泛的道德品質內容與價值。并且該思想中涵蓋著重要的哲學思想內容,對于當代人的影響十分巨大,具有重要的當代意義,其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助、相互體諒,最終為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了重要的發展途徑。所以,當代人應當充分意識到儒家哲學生態思想的重要意義,并加強其當代社會中的應用與探討。
在儒家哲學生態思想中將個體、社會群體之間的和諧關系建立看做重中之重。諸如道、法、兵等學派,在敘述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時,更為強調群體的作用,對于個體,并沒有太多詳細說明,而儒家則強調“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倡導應從個人做起、做好,從而推動人類社會整體發展。儒學觀念中,人的情感表達應當建立在共同存在的基礎上得以實現,即保證人類所處的環境始終受到社會倫理與道德規范的制約。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之間存在的最大差異就在于儒家精神中不具備相應的維度性,但是以社會大環境分析,正是由于這一維度性質的缺失,其就更加凸顯出了人類本身在智慧、理性等方面存在的明顯優勢,確保大環境下人與人、社會以及自然環境中長期建立穩定、正確的關系。
儒家的核心思想理念可表述為天人合一,這里所說的“天”為自然生態環境,“人”則不僅包含人類個體,同時也指代了人這個個體的精神、情感以及行為等多方面。儒家觀點中認為個體情感能夠以自然作為寄托,但是其也會在自然變化的影響下出現情感轉移,“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就是對這一概念進行的表示。自然對個體的性格起著重要的塑造作用,個人的情感抒發,精神寄托離不開自然,人的靈魂依附于大自然的琢刻,同時亦會對自然進行一系列的保護和改造,使其變得更具靈性和魄力,從這一點兒來說,自然亦是依附于人的。在馬斯洛的理論當中,人與自然互為重要內容,需保證兩者之間的相似性以此確保長期持續發展。其突破了對于生命認識的局限性,以生命間的密切聯系為基礎展開探究,最終保證生命體和自然結構的協調。
三、結束語
儒家生態哲學思想提出了仁愛對象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相比道家過于推崇“以道觀之”,并將人和自然放在平等的角度進行統一看待存在思想角度的區別。但是,儒家思想和生態多樣性也十分契合,是十分具有現實意義的重要生態倫理理念。為實現儒家生態哲學思想在現代的充分利用,加強對該理念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胡宇紅.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生態哲學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17.
[2]劉新德.儒家哲學思想對湘南古民居的影響[J].建筑科學,2015,25(0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