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群
信息時代的到來極大地陶染著人們的學習形式和思想模式,并以致學校教育越來越沿著網絡化,虛購化,個性化的方向前進。面對這種一日千里展開迅速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探討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同學的學習問題則變成了物理教學的核心內容。當然,不能膚淺地流于工具層面,有的老師在實際使用中,經常用課件取代實驗、黑板,取代課后鞏固習題和反饋,看似很現代實際上卻只是流于形式。對于同學而言,可能反倒不如傳統教學更生動。
因而,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結合,應深刻鉆研教學設計、教學戰略,以構造教學形式,應結合教學實際和理論,以促進物理教學的徹底變革。我認為信息技術可有以下幾大應用。
一、引入新課創設問題情境
每節課程知識點引入之前,都會進行情景導入,用于吸引同學興趣。若咱們為平鋪直敘地引入,過往的教學經歷證實,同學對于此種形式并不感冒。但應用多媒體創設效果情境,因為圖像、聲響的聯合,更容易吸引同學的眼球。如在《大氣壓》引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覆杯實驗時,同學一開始看見空杯時,覆杯,紙片是掉下來的:因為受到重力的作用。但是當杯中灌滿水后再覆杯,發現不管杯口朝哪個方向,紙片都沒有掉下來。同時屏幕上閃現“為什么會這樣呢?重力沒有了嗎?”的字樣,同學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產生一種一定要搞明白的心理,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到學習內容上了。又如在《密度》一節的教學中,密度雖然生活中經常用到,但是生活中的說法和同學剛剛接觸到的說法不一樣,他們難免感到茫然。而引入新課時,用多媒體展示調酒師調出的層次分明的五顏六色的雞尾酒時、古代國王金碧輝煌的皇冠到底是什么材料做的、各色礦石又由什么材料組成的、鹽水選種、如何鑒別牛奶的真偽等等,引入實際生活中的鮮活事例,同學們當然會迸發強烈的求知欲,那么引入新課的目的也就順利完成了。
二、模仿實驗情境
因為物理是一門以實踐為基本的學科,注定了實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一個豐富多彩、活潑有趣的實驗也能激發同學的觀察力和創造力。在日常物理課堂的演示實驗中,實驗結果由于個別實驗儀器和環境自身的限制,常常可能出現較大的誤差。但多媒體模擬實驗卻可補救普通實驗儀器的缺乏,使物理實驗的演示結果更為貼切。而且多媒體技術也可以輕易地展現其他一些籠統晦澀的過程,如“分子運動論”、“力”和“磁場”等。
比如,牛頓第一定律的結論是“一切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由于無法直觀地觀察到物體是否受力,因此同學難以理解。而在多媒體展現的“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中,同學們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同一輛小車在不同的表面上運動的距離不一樣。從而得出結論,毛巾外表最毛糙,阻力最大,物體移動的距離最短。那么,假如能夠讓物體運動的表面足夠光滑,阻力為零的話,物體的運動還會停下來嗎?自然,同學就會順著這個思路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了。得出結論后可運用信息技術模仿物體在不受力時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該模仿實驗能使同學很直觀地領會其中的原理,而無需老師再多次講解,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三、展現宏觀或微觀的物理現象
初中生由于生活閱歷不太豐富,三觀尚未形成,思維能力還局限在“經驗型”,因此在教師在教授一些抽象的自然現象時,如果僅僅只是照本宣科地講述物理現象,那么學生往往會感到費解、疑惑,甚至認為和自身經驗不太相符,從而產生懷疑,拒絕接受這類知識。而多媒體技術,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此類問題。如在《磁場》一節的教學中,對磁場的存在以及磁體的周圍存在磁感線,同學也是很難理解。你直接說這存在那存在,同學納悶,無法接受。但你若采用多媒體動畫模仿磁體對放入其周圍的磁體產生作用的話,同學能觀察出磁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受到力的作用,也就接受了磁體周圍存在磁場的說法。
四、控制實驗速度
相當一部分物理實驗都是稍縱即逝的,學生可能無法觀察清楚,但在多媒體中,我們就能隨意地調整實驗速度。比如,在學習“力能夠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時候,為了觀察運動速度、運動方向的變化,能夠截取籃球運動過程中的籃板球的投入過程,采用化快為慢、暫停的技術把改變運動狀態的過程清清楚楚的展現出來,讓同學得到最直觀的印象,也就對力能夠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有更深的認識。
五、教學內容檢測和反饋
眾所周知,學生學習知識的檢測和反饋是教學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運用多媒體技術,我們可以用合適的音頻、畫像、短片等模仿出相對切實的物理現象,開展教師和學生、正確與錯誤的交流和反饋。這樣一來,檢測和反饋就不再是枯燥無味的題海戰術,而變得有趣愉快,引人入勝。如在《光的直線傳播》一節復習檢測中,可設計一題:先切入射擊運動員瞄準并準確擊中目的物的動畫,再閃現提問:“如果三點不在一線又如何?”學生就自然地展開了知識回顧和思考。而對理解能力有困難的學生,可讓他們再看三點不在同一直線的射擊結果動畫,從而加深理解。
以上是我總結的幾點經驗,在互聯網+時代,如何準確、有效地將信息技術應用在物理教學中,是我們教師迫切需要探討和學習的命題,這樣才能實現老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