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理工大學中醫學院,河北 唐山 063200
近年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35~64歲中年人群超重率為38.8%,肥胖率為20.2%[1]。肥胖不僅影響健康,并能導致多種疾病。《醫宗金鑒》云:“人感受邪氣難,一因其形藏不同,或從寒化,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故多端不齊也。”即個體體質差異是導致不同疾病的主要因素。因此,了解肥胖體質與疾病的相關性,對于針對肥胖人群開展疾病預防具有重要意義。本課題古代文獻為基礎,分析肥胖與疾病的相關性,以期對肥胖體質的認識及相關疾病的預防提供參考。
以《中華醫典》(第5版)為檢索源,檢索與“肥胖”相關的古代文獻。《中華醫典》是第一部對中醫古籍進行全面系統整理而制成的大型系列電子光盤,匯集了中國歷代主要中醫著作,如《黃帝內經》、《丹溪心法》、《諸病源候論》、《景岳全書》、《普濟方》、《傅青主女科》、《醫學正傳》等。
2.1 檢索詞 依據《中醫大辭典》(第2版)、《中華大辭典》、《中華字典》(第9版)、《古代漢語詞典》、《說文解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康熙字典》,全面整理有關“肥胖”的別稱,分別有“肥人”、“體肥”、“膏粱”、“體盛”、“盛人”。將“肥胖”及以上別稱作為檢索詞,分別鍵入《中華醫典》,全面檢索肥胖相關文獻。
2.2 納入標準 ①疾病或癥狀系由肥胖導致者;②疾病或癥狀因肥胖加重、轉變、惡化者;病因病機與肥胖相關者。
2.3 排除標準 ①文獻內容重復出現者;②論述內容與疾病無關者。
2.4 文獻整理
2.4.1 病名規范化 中醫古籍所載疾病存在異名現象,參考《中醫證病名大辭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著作,對文獻所載疾病名稱進行統一規范化處理,如中風和類中、偏枯癥統一為中風;外瘍和瘡瘍統一為瘡瘍。此外,將月經不調、經閉、月經先期等以月經紊亂為主的疾病統一為月經病。
2.4.2 統計學方法 運用Microsoft Excel 2010對文獻進行整理,并進行頻次統計。
檢索所得文獻533條,經納入、排除標準篩選后,最終文獻364條。根據文獻記載的疾病要素,可將其分為3類:①肥胖所致相關疾病(文獻已載病名,或通過癥狀記述可明確病名者);②肥胖所致相關癥狀(文獻未提及病名,憑記載癥狀尚無法判斷病名者);③肥胖致病相關病因病機。
3.1 肥胖所致相關疾病 共289條文獻,包含疾病76種。其中出現次數大于6次的疾病有11種,居前3位的分別是中風(11.76%)、月經病(6.92%)、痹證(5.19%)、帶下(5.19%)。累計頻率50%以上且相對頻率由小到大的疾病依次為癰瘍、腹痛、痿證、瘡瘍、喘證、眩暈、不孕、帶下、痹證、月經病、中風。詳見表1。
3.2 肥胖所致相關癥狀 有41條文獻未載疾病名稱,所記癥狀尚無法判斷疾病類型,單獨整理為肥胖所致相關癥狀。其包含癥狀20種,出現次數≥3次的癥狀5種,分別為沉困怠惰、腹中窄狹(進食困難)、目痛、聲喑、大小便不通。詳見表2。
表2 肥胖所致相關癥狀
3.3 肥胖致病相關病因病機 有34條文獻論述肥胖致病的相關病機,共包括病機19種,其中居前3位的是痰濕、氣滯、氣虛有痰。詳見表3。
表3 肥胖致病相關病因病機
4.1 肥胖相關疾病 通過古代文獻整理發現,肥胖相關疾病種類較多,內、外、婦科均有涉及。內科病包括中風、眩暈、痹證、痿證、喘證、腹痛;外科病包括瘡癢、癰瘍;婦科病涉及月經病、帶下和不孕。體質決定疾病的易感性。正如《靈樞·刺節真邪》云:“虛邪之中人也……陽盛則為熱,陰盛則為寒”,雖同時受邪發病,但由于體質不同,病證就有寒熱的區別。肥胖體質者多為脾虛濕困之人,既有脾陽不足之虛,又有痰濕困阻之實。痰濕阻肺則患喘;風痰上擾則眩暈;痰阻經絡則中風、痿痹,痰阻氣滯則腹痛;痰濕浸漬則患瘡癰;痰阻沖任則月事不調、難以受胎;痰濕下注則致帶下過多。肥胖涉及疾病廣而多,其源則是其脾虛痰濕之體質,脾虛為本,痰濕變亂而生諸病。
4.2 肥胖相關癥狀 在整理古代文獻的過程中發現,一部分文獻沒有記述病名,且通過癥狀描述尚不能明確疾病類型,暫將癥狀單獨整理以供詳查。其中以沉困怠惰、腹中窄狹(進食困難)、目痛、聲喑、大小便不通出現頻次較多。沉困怠惰為脾虛濕困的典型表現。腹中窄狹為自覺癥狀,影響進食。《丹溪心法》云:“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濕痰流灌臟腑、不升降。”《醫林繩墨》曰:“飲食不進,而腹中窄狹者……腸胃空虛不能健運,有致膈蓄稠痰,胃納邪氣,以致飲食不進。”可見腹中窄狹多為痰濕阻滯所致。此外,痰阻清竅則目痛、聲喑;痰阻下焦則致便不通利。以上癥狀雖部位不一、表現錯綜,但均與痰濕相關。
4.3 肥胖相關病機 古代文獻中肥胖致病相關病機主要為痰濕、氣滯和氣虛有痰。《醫學實在易》云:“大抵素稟之盛,從無所苦,惟是濕痰頗多。”《張氏醫通》云:“膏粱過厚之人,每多痰。”痰濕內蘊,或內阻而氣滯,或困脾而氣虛,均為致病之由,亦是肥胖相關疾病與癥狀調治之本。
本研究以古代文獻為基礎分析肥胖體質與疾病相關性,結果提示肥胖相關疾病涵蓋內、外、婦科,病狀復雜,病機與痰濕密切相關。以期相關研究結果為肥胖人群開展防病治病提供臨床參考。
[1]王增武,郝光,王馨,等.我國中年人群超重/肥胖現況及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聚集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4,35(4):35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