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華佗醫院針灸科,廣東 肇慶 526060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學“腰腿痛”的范疇,是引發腰腿痛的重要因素[1]。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在急性損傷、慢性勞損等因素作用下,致使髓核突出、纖維環破裂,從而壓迫神經、血管等導致腰腿痛[1]。近些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越來越高,且越來越年輕化,對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2]。目前,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除了手術方法以外,常采用牽引、理療、針刺等方法。為了進一步分析中醫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筆者選取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臨床對照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期間收治的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常規組和聯合組各45例。常規組中女20例,男25例;年齡20~75歲,平均(40.1±8.4)歲;病程1個月至13年,平均(6.0±0.8)年;突出部位:L3/L4段突出3例,L4/L5段突出20例,L5/S1段突出14例,多部位突出8例;突出<5mm者39例,突出≥5mm者6例;區域定位:中央區型6例,旁中央區型10例,外側區型29例。聯合組中女19例,男26例;年齡21~75歲,平均(40.4±8.5)歲;病程1個月至13年之間,平均(6.1±0.7)年;突出部位:L3/L4段突出2例,L4/L5段突出19例,L5/S1段突出15例,多部位突出9例;突出<5mm者38例,突出≥5mm者7例;區域定位:中央區型5例,旁中央區型12例,外側區型28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①有慢性勞損或者寒濕史,腰部外傷史;②多見于青壯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蔓延,腹壓增加時疼痛加重;④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弧度消失,椎旁壓痛,腰部活動受限;⑤受累神經支配區感覺遲鈍或者過敏,病程長者產生肌肉萎縮癥狀;⑥X線檢查顯示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變淺。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自愿參加研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等疾??;腰椎間盤突出物鈣化、滑脫、椎管狹窄;伴有神經官能癥及精神類疾病。
1.4 方法 常規組應用常規治療。叮囑患者臥床休息,根據患者年齡、體重、耐受程度予以腰椎牽引。針對伴有肌肉痙攣的患者,給予按摩、推拿,以減輕腰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部分患者發病時,病情比較嚴重,應予以肌肉或硬膜外注射7 mg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412,規格1 mL:5 mg)、2 mL利多卡因(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3668,規格5 mL:0.1 g)治療。連續治療3個月。
聯合組在常規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在針刺之前,先消毒相關穴位,并嚴格按照醫院衛生要求選擇毫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62270970,規格0.16mm×50mm)進行針刺,取穴為雙側腎俞穴、足三里穴、關元俞穴、大腸俞穴、阿是穴、環跳穴、解溪穴、陽陵泉穴、命門穴等,用右手拇指與食指指腹持針,與穴位呈90°,進針深度約為1.2~2寸,環跳可3寸,留針約30 min,必要時可加電針,取針后再次消毒穴位,1次/d。連續治療3個月。
1.5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的臨床療效、腰椎功能性評價量表增幅。采用腰椎功能性評價量表[4]對患者腰椎功能進行評估,主要包括括約肌控制(即大小便)、自我料理(即飲食、基本生活料理)、社會認知(即交往、記憶、問題處理)、交流(即表達、理解)、行走(即步行、上下樓梯)、轉移(即從床到廁所、浴室、椅子),計算治療后比治療前增加的分值。
1.6 療效判定[4]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徹底消失,直腿抬高>70°,可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隨訪6個月未復發;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直腿抬高>60°,可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但勞累后可出現腰腿痛、麻脹等癥狀;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減輕,直腿抬高>45°,勞累后腰腿痛、麻脹等癥狀加重;無效:患者未滿足上述標準??傆行蕿橹斡省@效率、有效率之和。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聯合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組間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常規組比較,*P<0.05。
2.2 兩組腰椎功能性評價量表增幅比較 聯合組括約肌控制、自我料理、社會認知、交流、行走、轉移增幅均大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功能性評價量表增幅比較 (分,
注:與常規組比較,*P<0.05。
腰部是整個脊柱的主要承載部位,現代醫學研究表明[5],身體的活動均會不同程度地對腰椎產生負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形成過程十分復雜,一方面是超負荷腰部荷載、超負荷活動致使脊柱平衡失調,一方面是椎間盤退行性變及腰部生理結構比較薄弱。在臨床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主要為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方法主要分為兩種,即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因為手術治療對脊柱損傷較大、創面較大,且易使患者產生恐懼等不良心理,使得保守治療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常規保守治療主要適用于年輕、病情較輕的患者,臨床局限性較大,而中醫針刺治療針對性更強,能夠顯著減輕患者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研究針刺治療要取穴腎俞穴、足三里穴、關元俞穴、大腸俞穴、阿是穴、環跳穴、解溪穴、陽陵泉穴、命門穴,其具有行氣活血、通絡化瘀、強筋固本、溫通經脈的作用[6]。同時,現代醫學研究證實[7],針刺可擴張血管,增大血流量,改善血流微循環,進而實現消炎止痛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臨床療效、腰椎功能均顯著優于常規組,表明中醫針刺配合常規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較好,與相關文獻報道[8]相符。
綜上所述,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中醫針刺配合常規治療的臨床效果較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姚坤.中醫針灸推拿加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9):2120-2121.
[2]王晗,艾炳蔚.針灸“通督溫陽”法結合中頻脈沖電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2):24-27.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
[4] 易紅蕾,王昕輝,李紅霞,等.腰椎管狹窄癥特異性自我評價量表的研究進展[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2,22(5):466-469.
[5]李崢,蔡棟斌,朱蜀云,等.針灸結合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72例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12(6):1039-1040,1042.
[6]關學明.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應用針灸理療聯合康復護理的臨床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14(7):170-171.
[7]狄忠,林咸明.針刺、灸法的作用特點及配合應用的優勢[J].中醫雜志,2013,54(21):1880-1882.
[8]王東,楊愛國.針刺天柱穴對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的療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7):83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