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張 勇 李逸塵
高校學報是以反映高校教學和科研成果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是展示高校科研成果的窗口、傳播科學文化的載體、促進科技交流的橋梁、發現和培育人才的園地。面對林林總總的期刊,高校學報要想走出平庸,就要對學報的外部環境和學報自身重新選擇“生態位”,在新的學術期刊“生態系統”中定位,尋找到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以突顯學報特色,促進學報發展。因此,尋求高校學報的合理“生態位”,拓展其生存空間是高校學報發展的前提條件。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態學從純理論轉向多學科交叉滲透。生態化在各學科領域以及社會實踐中的應用日益增多。科技期刊生態系統是一個充滿適應與不適應、共生與競爭、退化與進步、平衡與不平衡的矛盾運動的社會生態系統。
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是傳統生態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它既表示生物生存空間的特性,也包括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特性,包含區域范圍和生物本身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與作用。在自然環境里,每一個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種類的生物,其活動以及與其他生物的關系取決于它的特殊結構、生理和行為,故具有自己的獨特生態位。一個穩定的群落中占據了相同生態位的兩個物種,其中一個種終究要滅亡,一個穩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種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態位,種群間能避免直接的競爭,從而保證了群落的穩定。生態位的概念已在多方面、多領域使用。
高校學報的生態位是最適合其生存與發展的學術期刊生存區。期刊的生態系統始終處于動態平衡中。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使期刊必須經常面臨生態位的重新選擇,重新選擇生態位的過程,也是期刊參與競爭、適應時代發展、尋求新的增長點的過程[2-3]。
高校學報生態位的選擇目的是尋找和確立適合自己生存的空間、位置和發展方向。期刊必須找準最適合自己的生存區,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并得到長足發展;如果沒有選準自己的生態位,必然會逐漸失去自身的存在價值。科技期刊核心競爭力的強弱取決于其在內容和讀者群等方面的優勢。選準自身的生態位是科技期刊賴以生存的基礎,科技期刊找準了自己的生態位,就意味著擁有了生存和發展權[4]。
“生存第一”是動物間競爭的根本法則。自然選擇使那些較不適應環境的個體淘汰,最能適應環境的個體得以保存和繁榮。生存競爭的思想,提出適者生存,以描述自然選擇的原理。進一步將這個生物學的概念引入高校學報領域,認為期刊發展過程如同生物進化過程一樣,生存競爭的原則起著支配作用,適者生存同樣有效。各種科技期刊同屬一個“領域”,但它們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態位,高校學報要遵循生態位的原理,在學術期刊“生態系統”建立“生態平衡”的發展過程中,按照“生存第一”原則,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生態位,精準定位,科學發展,提高引用率和影響力。
互聯網的商業法則是沒有競爭對手,就沒有合作伙伴,既有合作又有競爭,這是自然法則。在科技期刊發展中,如果其生態位和“競爭者”有部分重疊,雙方同時去爭奪作者群、讀者群和優質稿源,必然使競爭更加激烈。競爭與合作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在合作中有競爭,在競爭中有合作,競爭最理想的結果是雙贏。合作不能沒有競爭,沒有競爭合作是一潭死水,合作是為了更好地競爭;競爭不能沒有合作,沒有合作的競爭只能造成協作雙方的兩敗俱傷。高校學報的定位策略必須充分考慮這一原則,以謀求和諧發展。
高校學報定位應隨著自身發展的要求,進行動態定位。學術期刊市場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期刊既要不斷突出特點、強化個性,又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能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新的生態位,促進學報的持續發展。
品牌期刊的關鍵是通過選題策劃辦出期刊特色。選題策劃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力,它可以使期刊獲得與眾不同的品牌影響,彰顯刊物自身的特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在期刊編輯出版和生存競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出版過程中,通過加強策劃、制訂報道計劃,突出特色欄目,追蹤高級別、高水平學術課題,加強選題策劃和約稿、組稿,更準確地把握學報選題的創新點、難點與熱點,力爭在拳頭性作品和特色化文章方面取得突破,實現學術學報選題的優化。
高校學報在選擇適合自己特色的生態位時最重要的就是在欄目設置時注重生態位,引領科研方向具有特色性、創新性。專欄需要精心設計、精心組織。高校學報要有相對固定的專欄,以體現學報的宗旨和特色。
高校學報要聚焦到服務對象的優勢學科,可根據自己學校的特色、學科和科研優勢,設立專題欄目,走專題化的發展道路,策劃優勢學科專欄。在這個基礎上,加強稿源的組織,提高學報稿件的學術質量、編校質量,進一步提高高校學報的影響因子和引用率,提高其在國內、國際出版界的影響力。成功的欄目策劃,可以提升學報在目標讀者中的地位。
專業期刊由于其所服務作者群、讀者群本身聯系的緊密性,它的開放性高于高校學報。高校學報在欄目策劃時要準確定位,避開自身生態位與專業期刊等眾多競爭者的重疊,實現錯位傳播,差異化生存,力求個性化、精細化、專業化,還要注重與期刊界同行之間的交流,學習、借鑒其他刊物的辦刊經驗,這樣不僅可以占據自己的特有生態位,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入侵”專業期刊,擠占它的生態位,從而有效擴大高校學報的生態位,欄目建設還需要充分發揮學報編委會和編輯部全體工作人員的集體智慧和創造精神,才能以其所特有的生態優勢增加自身的生態位寬度,使高校學報真正起到科研風向標的作用。
動物尋找合適的“生態位”的過程是漫長的,學報找準定位,使欄目策劃達到最優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動靜結合、持續穩定中體現創新。“生態平衡”是在“動”中的平衡,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高校學報欄目策劃也要在動靜結合、持續穩定中體現創新,要不斷調整、修復、更新,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既有常設欄目,以保障科學研究的系統性,也有間隙性出現的欄目,以保障科學研究的時效性,更有具有時代性的新欄目,以保障科學研究的前沿性,做到“精”“特”“異”。
生態學上的優勢種對整個群落具有控制性影響,如果把群落中的優勢種去除,必然導致群落性質和環境的變化;但若把非優勢種去除,只會發生較小和或不顯著的變化,它們是對群落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控制作用的物種,是優勢度較大的種。優勢種的高度生態適應性,是在與其他物種的競爭中發展起來的,它也是在競爭中從非優勢種演替為優勢種。高校學報應當以“精”“特”為重心,突出特色走創新之路,提高質量辦精品刊物,不斷采用新的出版技術和手段,提高期刊質量,豐富期刊出版內容資源,建立完善的期刊平臺,促進期刊又好又快的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科技期刊出版群落中優勢種的期刊[4]。
利用多種渠道,加強與學術界、期刊界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國內外各種學術數據庫及期刊評價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擴大對外宣傳,樹立并提升學報品牌。
在加強學報編輯部的科學化管理和運營過程中,打破原有觀念,積極拓展編輯部業務范圍。通過參與舉辦學術前沿講座和有關學術會議,擴大學報影響。開展廣告、發行等經營業務。在努力提高學報學術質量的前提下,不斷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編輯部與學術界的聯系,實現學者辦刊,保證并提高期刊的學術質量,從而實現從“非優勢種”到“優勢種”演替。
重視激勵機制,提高編輯能力。深化責任編輯制度,優化編輯知識結構。綜合型高校學報的學術性、專業性要求編輯應博學多識,高校學報對編輯進行培訓,鼓勵編輯外出學習深造,參加學術會議、開展學術研究,促進編輯隊伍的學者化建設,使編輯人員除掌握稿件的審理和編輯等基本功外,更需要掌握數字化平臺和終端程序的編寫技能。不僅要在戰略上高度重視,還要加強政策、資源、人才、機制等方面的戰術支持,積極創新實體的選人用人機制、考核分配機制、激勵約束機制,爭取開辟更多的綠色成長通道,創造有利于融合發展的良好條件。為實現創辦特色刊物、特色欄目,為期刊實現“優勢種”的演替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利用富有特色的編輯思想、編輯手段,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辦刊風格。期刊的生態位優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特色化。高校學報的特色包括許多層面:學術特色、地方特色、形式特色等等。
1.內容特色反映學校的學科特色。人無我有即是特色,其實還是定位問題。高校學報要明確刊物主辦者的自身優勢是什么,并據此來決定刊物的內容特色,才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辦出水平,辦出特色。為本校的教學科研服務是高校學報的辦刊宗旨,學報特色的形成要充分利用地方優勢和學科優勢,根據自己學校的學科優勢,把研究者的目光吸引到本校的優勢學科上,關注重點科研項目特別是有較高學術研究價值的課題,并作為重中之重,通過設置專欄、發表研究信息,進行系列、持續報道,形成學術導向和研究氛圍,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科特色[6]。
2.加強組稿策劃,以優取勝。高校學報應該遴選一些具有“生態優勢”的科研論文,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一批有潛力的作者群,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的、穩定的作者梯隊。
提高學報質量必須加強組稿策劃,高校學報要有目的地進行組稿,通過跟蹤各級立項的課題、加大約稿力度,通過制訂報道計劃,加強策劃,加大向具有地域特色的學科和學校優勢學科、重點學科的約稿、組稿力度,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稿,并且相對集中地發表,制造出對某類問題或某個專題的探討氛圍,成為某一個或幾個學術領域的研究系列,吸引專家、讀者的注意,贏得作者群和讀者群[6]。
期刊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有序的傳播結構,以明確而發展的生態位為前提。生態位是一個動態的競爭與協同過程,高校學報要通過競爭,找準自己的學術期刊生態位。用生態學的視野研究高校學報的發展,高校學報要在欄目設置時注重生態位、有效避開與專業期刊生態位的重合,開展優勢理論與精品期刊發展戰略,加強學報編輯部的科學化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改革,走特色發展之路,才能探索出符合其數字轉型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