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爽 祝 翔
伴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同時,很多虛假論壇、貼吧、新聞等也隨之出現,網絡用戶在這些平臺上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權。與傳統媒體不同,新媒體時代人們有多重方式與渠道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一些持“少數派”意見的人們不再會因為與主流不同而去隱藏自己的想法與意見。隨著傳播過程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不同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少數派”的觀點漸漸被認可,且認可的群體逐漸龐大,最后甚至超過了之前的“多數派”。這時,使“沉默螺旋”發生逆轉,形成“反沉默螺旋”模式。
“沉默螺旋”理論是由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該理論基本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①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沉默螺旋”理論假設剛提出來時被眾多學者所接受并奉為真理。但是,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沉默的螺旋”這個理論假設有一定需要補充與完善的地方。隨著現代網絡科技的日益發展和學術研究的深入,“沉默螺旋”理論假說的局限逐漸顯露。
“沉默螺旋”這一理論在現今的傳播環境來看,其自身就存著一定的缺陷,“沉默螺旋”理論的局限也是與現實的社會環境的發展有著很大關系。在之前互聯網并沒有飛速發展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可能會存在渴望去發表意見,與他人交流,但是沒有一個專業的、大的平臺去發揮這一情況。而現在的網絡傳播環境下,電子科技迅猛發展,人們有多種途徑去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對于有與自己不同的意見不再沉默,而是勇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不再“害怕孤立”。隨著社會環境的逐步開放,人們在心理上也漸漸不會因為害怕被孤立而去改變自己的行為。
網絡傳播具有多重屬性,其中“匿名性”這一特有的屬性,使網民在網上交流時會少了很多的顧忌,從而在網絡上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自我。有學者提出:“網絡傳播所特有的屬性——匿名性給大眾提供了一個更加巨大的表達意見和互相交流的空間,這是‘沉默螺旋’假說所不具備的條件。”②汪碧芬,吳英:《“沉默的螺旋”理論與實踐局限初探》,敏思博客,2004年4月14日。在網絡傳播時代,網絡的獨特屬性使“沉默螺旋”這一理論在一定條件下并不適用了,“多數派”的意見不會輕易左右人們的認知與行動。由于網絡傳播環境的發展,受眾能夠自己主動地及時了解事件的發展進程,網絡傳播的匿名性,使一個事件的看法以及看問題的角度也會多很多,不同的聲音也會隨之出現。同時也因為網絡傳播環境的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事件背后真相逐步被挖掘,出現了很多輿情反轉的現象,也給“反沉默螺旋”現象的出現培育了土壤。
2017年8月31日20時左右在榆林市第一醫院綏德院區婦產科,一名孕婦從5樓分娩中心墜下,醫護人員及時予以搶救,但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身亡。9月1日,華商報“二三里”App消息稱“榆林27歲待產孕婦墜亡”,后經不同媒介轉載,形成跨平臺傳播。報道的主要網站有:北京青年報、人民網、中國新聞網、西部網、中國網、法制晚報等媒體。
9月3日10時52分,榆林市第一醫院官方微博@榆林一院發布《關于產婦馬××跳樓事件有關情況的說明》,稱家屬拒絕產婦和醫院方面的剖宮產建議,導致產婦難忍疼痛、情緒失控。該聲明還強調,“該產婦跳樓身亡的根本原因與我院診療行為無關,我院對產婦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哀悼和同情,對顛倒黑白、意圖利用跳樓事件謀求不當利益的造謠者表示極大憤慨并保留依法維權權利。”微博一經發布評論量當天就突破一萬,大多數網友表示憤怒,開始責罵家屬方“相信醫院,用腦子想想醫生不會不同意剖宮產的,是家屬狠心現在又想訛錢,那女人好倒霉碰到一家吸人血的垃圾。
與此同時,在網絡輿論中我們也看到了理智的評論者,微博名為@沒心-怎么傷的用戶評論“乞求真相大白天下”;@曉慧lawyer評論“從法律的角度,醫院必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孕婦作為民事行為能力健全的人,完全可自主決定剖腹產,醫院應尊重孕婦的意見,而不是家屬的意見。家屬的不當行為,只能從道德層面譴責。”在事件剛發布出來的階段,可以看出來輿論是集體向一方傾斜的,也可以說是大部分輿論是向某一方倒的。但是少數的“中堅分子”運用邏輯思考,希望能夠透過表象去挖掘事件背后發生的真正的緣由,勇于質疑事件不合理的地方。雖然他們的力量弱小,但是并沒有因為懼怕“多數派”帶來的壓力而轉向沉默與妥協,這些與大部分意見不同的人們堅持發布自己的觀點,即使自己暫時處于“弱勢”。這時就已經開始體現出與“沉默螺旋”現象不同之處,“少數派”不再是一味地保持沉默。
9月3日死者家屬發布《關于榆林一院“產婦馬茸茸墜樓事件有關情況的說明”我們家屬有話要說》,該文章瀏覽量已達82萬以上。9月4日20時50分,@華商報發文《綏德待產孕婦墜樓死亡 院方稱曾三次建議剖腹產均被家屬拒絕》,表示經公安機關鑒定,初步排除他殺,屬自己跳樓身亡事件。9月5日17時左右,現代快報全媒體報道《產婦跳樓事件雙方再發聲,醫院稱有監控證明“那女孩跪求剖腹”》,記者分別采訪了院方發言人楊先生和延先生的堂哥,家長是否最后同意剖腹產仍然沒有定論。“產婦跳樓”事件以極快的速度在網絡各平臺傳播,新京報評論文章《產婦跳樓事件因果不明,先別急著站隊》客觀中立,說理明晰,獲得大量轉載,相似文章高達820條。
網友不再激烈的責罵院方或家屬方,而是理性的分析事件的過程,認為真相還未發布之前雙方都有不對的地方。微博名為@程Rangel評論道“真相只有一個,坐等后續報道就行了。”也有網友認為“合理的質疑可以有的。但是這個報道太煽風點火了吧?”在此階段,事件的細節逐漸被披露,此時的網絡輿論發生了反轉,網民的態度不再大部分的偏向某一方而是開始轉向中立,之前謾罵的“多數派”逐漸減少,冷靜思考的“少數派”陣營開始壯大。但是事情真相還未完全徹底的公之于眾前,網絡輿論呈現的中立與兩級化同時存在,不同觀點的人會開始搜尋能支撐自己觀點的證據,也促使了下一個網絡轉折的到來。這時就會發現這種現象與“反沉默螺旋”理論開始契合,人們看待一個事件時不會立馬下結論,會先理性思考后再做判斷。
9月6日院方通過官方微博@榆林一院發布《關于8.31產婦跳樓事件有關情況的再次說明》,表示家屬兩次提出“能順產就順產”;提供《產婦住院知情同意書》和《護理記錄單》記載的產程中家屬三次拒絕剖宮產記錄;貼出產婦兩次疼痛難忍“下跪要求剖宮產”的視頻截圖;表示醫護人員不存在監護失位;證實事發窗臺符合建筑安全規范。同天在梨視頻等平臺上公布了監控視頻,院方表示:家屬拒絕剖宮產,一是認為醫院手術可以增加收入,二是考慮到要生二胎。當天《北京青年報》發布死者丈夫的堂哥接受采訪的內容,表示醫院貼出的截圖中,產婦不是下跪是疼痛難忍下蹲;家屬之所以提出“能順產就順產”是因為院方表示即使順產,中途遇突發情況也可改為剖宮產,否認眾多網友推測的“出于省錢或風俗的考慮”拒絕剖宮產。9月7日榆林市衛計局發布調查結果:產婦死亡與醫院診療無因果關系,醫院存在著防范突發事件意識不清、監護不到位問題。9月11日榆林市衛計局公布處理結果:涉事醫院2人被停職,醫院對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整改。由于榆林市衛計局的介入使得事件不得不在此終止,但這并不能阻止人們參與輿論討論。此時網友評論不再激烈的指責某一方,更多的網友開始客觀分析問題,普遍認為醫院方的責任是不可避免的,家屬方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網友評論“醫院的責任其實就是沒照看好產婦 家屬這邊責任就是沒溝通好”;“事情鬧這么大,總要有人擔責任的。”
事件發展到現在的階段,雖然最終并沒有明確說明醫院方與家屬方兩方之間到底孰對孰錯。隨著時間推移,整個事件的輿情也由爆炸階段走向了回落階段。回顧整個事件,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在事件的一些細節和所謂的真相還沒調查清楚和發布前,網絡媒體和一些“意見領袖”以及微博上的“大V”等用戶,已經先入為主的構建了一個輿論事實,這個事實是人們想要的信息,不一定接近真相,但是卻與人們心中需要的信息相符。但是現在輿情傳播環境的不同,“少數派”在內因與外因的共同影響下,進行了自己的獨立的具有理性的思考,當他們提出質疑時,也會有其他有相似觀點的網民加入進來。這些都是不同于“沉默螺旋”理論的。通過網民的努力,互聯網讓更多的信息得以暴露讓大眾知曉。“中堅分子”自發地努力推動了事件的發展,也左右了輿論的走向,即少數人向多數人意見轉變。這樣的整個過程就是“反沉默螺旋”的體現,由于“沉默螺旋”自身的缺陷以及網絡傳播的特有屬性給了“反沉默螺旋”發展的空間,以實例證明了“反沉默螺旋”現象的存在。
對于新媒體傳播環境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必須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雖然“沉默螺旋”與“反沉默螺旋”是兩個相悖的理論現象,但并不是說其中的一個是對的,另一個是錯的,這個是新的或這個是過時的理論。所以我們現在分析網絡輿情時不是說要完全丟掉“沉默螺旋”這一理論,而只關注“反沉默螺旋”在社會輿論形成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經過仔細推敲會發現“沉默螺旋”在它特定環境下還是起著很大的作用的。對待事物都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只是在現在的時代背景下,“反沉默螺旋”適應了現在的傳播環境。隨著所處社會環境的發展,不同的理論都會出現一定的漏洞,要求我們發現新的理論去補充使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