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琪 李有生
工業革命以來,設計逐漸成為一個常見的詞語,它從最初的一種人類通過造物改善生活的設計概念細化至設計師有計劃地進行技術性創作活動。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通常會將自身或者市場需求相關的理念融入并體現在設計的產品之中,其中就包括設計者和社會大眾的倫理道德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前進的步伐,設計的內容不斷被完善,其中設計及其產品中所被賦予的倫理道德內涵更是成為在人—人、人—社會、人—自然環境中規范人們道德行為的準則。它負責調節、維系各個關系的平衡發展,并體現在了各項人類設計活動之中。從人類具有社會這一概念伊始,社會倫理道德便逐漸形成體系并且跟隨著人類進行千百余年的變化發展。與此同時,設計中的倫理道德也一并以規范及原則的地位、作為設計師的職業道德體現在設計理念中,最終通過設計的過程和設計的產品展示出來。
美國丹尼爾·貝爾在著作中表示:“當下文化正變成一種影像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或書寫)文化。”過去的傳播方式從最開始的文字宣傳、圖文印刷,派發傳單等方式轉變成通過各種多媒體影音、電腦技術等非具象物體進行傳播,從各個方面都擴大了傳播的深度與廣度。他的話背后所表達出的其實是一種科技的進步,社會文化傳播形式的轉變,這無疑是文明跨時代革命性的飛躍。影音、圖像成為人們視覺中心的重點后,當中的視覺文化符號便主宰了人們的一切。
在生活領域中,影音圖像多媒體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充斥著所有人的眼球。過去,人們欣賞音樂可以通過觀看舞臺劇、傳唱歌曲等形式,而如今,欣賞音樂已經不再局限于這首歌曲本身的旋律、音調和歌詞等聽覺感受,它通過多媒體圖像、互聯網等非具象的實物附帶了除音樂外的舞蹈、服裝和燈光這些視覺上的感官刺激,從眼球開始占領我們的視覺聽覺及大腦的所有注意力,形成了現在流行的MTV宣傳形式。近些年來,高居不下的視頻直播平臺話題度與點擊率同樣表現出了這種新的視覺文化所帶來的翻天覆地式改變。
視覺文化的飛速發展并非百利而無一害。“在眼球經濟為主導的時代中,我們認為‘看到就是消費’,視覺的消費在人們消費觀念中逐漸有了一席之地。當代視覺審美趨向于為人們提供愉悅的、感官化的和短暫的審美體驗。”這種視覺文化審美的轉變在各行各業中都能感受得到,而在設計領域當中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視覺至上讓各種宣傳廣告都以先入為主的方式向人們傳遞視覺信息。我們不難發現,當代的設計充滿了拜金主義、追求物質欲望的成分,就如我們常見海報廣告中所出現的各類封面女郎與當下大熱流量明星等,他們通過塑造完美形象以滿足人們的烏托邦,影響人們的購買經驗與消費判斷從而達到盈利的目的。
這么看來前景似乎不容樂觀,我們或許會擔憂當代的設計品質良莠不齊,但實際上我們更該從設計的倫理道德與當代設計的關系中發現,設計一直受到了倫理道德的規范,兩者一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著。實際上在設計師進行設計創作的時候,其自身的倫理觀作為設計師的職業道德能夠對產品的最終表現方式做出相對的規范調整,就如我們從小接受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一般,一旦形成便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當代設計的發展與創新沖擊了陳舊的倫理道德觀念,使這些觀念也不斷地進行更新,突破舊觀念。現代設計中的倫理道德觀念規范了當代設計的呈現方式與作用,令其依然制約在一個改善人類生活,建立良好秩序世界的目的之中。
設計最直接的目的之一是滿足人的各項需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成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呈現出從低階向高階逐級遞增的狀態。在20世紀初幾乎統治設計風格的現代主義設計中,因過分追求功能的實現,忽略了人的心理情感需求,使得爾后當代的設計重點轉向了消費者從設計產品中尋找感情表達、人文關懷。因此我們能看到現代設計除了滿足功能外,更加考慮了人的各層次需求,從而滿足不同的消費者。
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上看,設計師除了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外,也需要考慮到其他弱勢群體消費者的需求,如今備受關注的通用設計是最好的例子。日本松下品牌所推出的30°斜式滾筒洗衣機,相比過去的頂開門與前開門式洗衣機,它更加適用于任何不同高度的消費對象,能夠使用的對象也比過去兩者更多,除了普通成年人消費者外,還有青少年、老年群體以及部分坐輪椅的殘疾人士,顯然對于他們來說這款商品更加便利了。無障礙設計也屬于通用設計的一種,它的目的是在一切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和建筑環境中都能配備相關設施及對應需求,以滿足具有生理缺陷等的弱勢群體。通用設計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將無障礙設計與普通設計相結合,這使得平等的理念更加顯現,表達更多關愛在里面,這不僅體現設計師高尚的職業情操,更能體現創建美好和諧生活的設計目標。
倫理道德在社會活動當中規范著人類的活動秩序。社會是一個集體環境,在這之中每個個體、個體與客體之間都存在著倫理關系,每個人的不同行為或多或少都對社會產生影響,因此都需要受到倫理道德的規范,設計師作為創作設計產品改變生活的第一人更是時刻接受著道德觀念的規范調節,他除了滿足人的需求外,還更應該考慮并且協調人與社會的關系。
綜觀我們的社會生活,許多設計雖看似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實際上卻給社會帶來了許多不良反應,違反了社會秩序。在中國,適逢節日送禮是人之常情,禮品設計華麗漂亮,但通常由于過分包裝或奢華包裝設計,往往造成包裝比產品更華美、喧賓奪主,使用的也多為塑料等不可回收不可降解材質。這種形式主義不僅使地球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還造就了奢靡、虛榮的作風,破壞社會的和諧風氣,既是不負責的設計,還違背了設計應有的倫理道德。
與此同時,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無論是設計的工具還是產品,都得到極大的創新。人工智能是人類在科技發展上跨時代的產物,它能夠代替人類站在不同的崗位上。人工智能似乎給我們帶來快捷與便利,但其設計隱藏的倫理問題容易被人們忽略。我們設計的智能機器人能滿足人的各種需求甚至包括感情,但進一步的思考,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具有了與人類相似自主意識、創造力、智商、感情,它是否會反抗人類甚至代替人類從而破壞社會的和諧?由此人機關系的倫理問題同樣成為設計活動應該重視的部分,在科技發展的領域,設計創造要在遵循自然規律,在倫理道德的規范下進行創新,并且受到監督。
在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中,二者一直是相互依存并相互影響的,人類從過去單純的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到現代社會設計提倡的可持續發展,人類越來越意識到人是自然社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者,并不斷提出許多為生態發展而考慮的理念。其中在綠色設計的觀念中,3R原則提出的“減少、循環、再使用”成為當代設計師們設計產品的參考原則,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來的產品既具功能性又不破壞自然和諧,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美好的產物。而在綠色設計的基礎上發展到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關懷到人類與自然未來的協調發展,是人類對于保護環境生態主動性的表現。設計中的可持續發展、綠色設計思想深刻而又積極地反映了人類在倫理道德層面對環保意識的重視。
然而并非所有的設計師都能在設計活動中考慮到自然的發展需求。過度包裝、產品循環使用率低、在設計過程中制造剩余廢料、設計工具的不正確使用、因經濟或其他各種原因選擇的一次性原材料等,都是與可持續發展相悖的現象。作為設計者,主動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設計中,賦予產品除了美觀以外的特性,解決人類在生態中可能產生的種種問題,是其設計職業道德應履行的。只有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到平衡發展,人類才能在設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人活著不能沒有信仰,沒有信仰的人在社會中就等于失去了他的原則,不受任何的約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信仰的人可能會做隨心所欲的事情,而不會對所做之事產生的結果負責任,這是極為可怕的“自由”。同樣的,在設計中,設計的倫理道德就等同于設計人的信仰。在設計的活動過程通過設計倫理道德的規范,盡可能地做正確的設計,做好的設計,作為改善人類生活與讓世界變得美好的設計。缺乏倫理道德規范制約的設計,最終可能是物質化的、虛榮的,可能是不平等的、冷漠的,也可能是污染的、破壞生態平衡的。而不管是哪一種可能性,它都是對人類構建美好世界、協調發展的極大阻力。設計需要往積極的方向成長就必須受到設計倫理道德的規范。
倫理道德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構筑一座橋梁,通過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使社會盡量地接近理想。過去西方“烏托邦”和孔子“大同社會”兩者中,我們都能看到人類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追逐和諧平等,在和諧的基礎上更加接近和諧,我們用倫理道德不斷規范我們行為和思想,使我們的社會更進一步的觸及我們所期望的和諧。而設計作為改變生活的先行者,必然在追求和諧道路中更加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