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
朝陽市群眾藝術館 遼寧朝陽 122000
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對人們價值觀和對藝術的欣賞與鑒別能力的培養起著關鍵作用。美術文化是群眾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當前美術創作仍舊面臨困境,即群眾的基礎美術知識并不豐富,因此,對群眾進行基礎性的美術創作輔導就成為當前美術發展的一大難題。與此同時,鑒于我國在文化建設方面的探索取得了非凡成就,對群眾美術進行基礎性教育也就成為可能。那么,群眾文化有何特點?如何在此基礎上加強美術創作?相應的輔導技巧又有哪些?
顯而易見,群眾文化必然以群眾為基礎,群眾性是其最為基本的特征,也是美術專業文化的基礎和組成部分,更是我國整體文化產業的主體部分。無論是從鄉村到城市,還是從校園到社會,或者從首都北京到全國各地,群眾文化沒有地域之分,更沒有性別、年齡、民族和宗教的差異,只要有人民群眾的地方,只要這個地方有生活氣息,就必然有群眾文化存在,它深深扎根在普通大眾的生活中,是一種具有鄉土氣息的特色文化。
群眾文化之所以具有多變性只因為群眾文化人員進行文化活動的時間、地點以及文化內容各有差異,并且隨時隨地都在變動。例如,農村進行文化活動的時間大都在農閑期間,而城市群眾多是在下班或者放假期間進行;農村的群眾文化多以玩牌、跳舞、談天為主,城市的群眾文化則更為多樣,當前最受歡迎的文化形式莫過于廣場舞。
和上文提及的群眾性類似,由于群眾遍布全國各地,覆蓋面極為廣闊,而群眾文化又是以群眾為基礎,因此,廣闊性是其必然具備的特點。單就文化機構的設立而言,遍布省市縣鄉,還有無數形形色色的民間文化組織。這種廣闊性就像一張巨大的網,能夠覆蓋各個地方、各個角落。
在群眾美術創作的發展長河中,必然會出現各種阻礙,面臨許多問題,時下最重要的問題是缺少群文美術干部,以及國家和政府在美術創作過程中投入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大。因此,只有吸收文化修養高、專業技術過硬的綜合性群眾文化工作者,才能為群眾文化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導,為美術創作日后的發展奠定群眾基礎。另一方面,要想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一是國家要給予足夠的補貼,二是當地政府要意識到美術創作在群眾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群眾美術創作要實現和當地政府的有效溝通和互惠合作,例如在地方開設美術輔導班或者舉辦美術活動,吸引愛好美術創作的群眾參與進來。只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民間美術創作的意義,群眾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才能得以豐富[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群眾美術創作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城市之中,而是在不斷向外輻射,在群眾文化的不斷交流融合中逐步變化。例如,以前如果農民搞美術創作,一般其畫作并不具備專業水準,所畫內容也多是農村常見景象,沒有深意可言。但是由于近年來農村發展景象一片向好,一些擁有美術技巧的人才也相繼出現。因此,群眾美術愛好者應該著重觀察當前自身所處環境的改變過程,結合新時代的生活理念,創作出既符合當下時代特色,又能夠表達內心所指的作品,以此不斷強化美術創作的群眾文化基礎[2]。
人民群眾中不乏美術愛好者。但是每個人喜歡的美術類型有所不同,如有的喜好油畫,有的愛好剪紙,有的鐘情于山水畫等。無論他們的愛好有多大差異,這些具有一定美術創作基礎的愛好者都將是群眾美術創作的中堅骨干力量。因此,社會應該突出這批帶頭人物的榜樣領導作用,為他們營造充分發揮才智的空間,引導其在普通群眾中從事專業美術知識輔導工作,普及并推廣美術創作的基礎知識。在輔導過程中,輔導者可以采取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如書面教學、現場采風教學、舉辦藝術展覽和藝術講座等,但是由于接受輔導的群眾在年齡、文化層次、個人喜好等方面差異較大,因此,輔導者要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根據被指導者的不同特點和心理需求安排分類輔導課程。另外,還可以通過與當地美術館的合作(如定期免費開館、對館內產品進行講解等)促進群眾文化美術的長遠發展。
結束語
總之,群眾美術作為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人民群眾認真對待。同時,群眾文化基礎下的美術創作要講求推陳出新,即既要繼承傳統美術的精華,又要積極創新,以此才能保證群眾美術可以繼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