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寶
安徽省廬江縣廬城農機管理服務站 安徽巢湖 231500
實現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農業勞動力,還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實質性的推動作用。在農村地區經濟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廣大農民群眾購買農機的意愿愈加強烈,加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出臺更是大大增加了農業機械市場的需求量。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將給農民收入和農機關聯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第一,創新服務模式,開辟增收渠道 近年來,國家圍繞“強農、惠農、富農”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以及土地流轉速度的加快,讓農村勞動力和土地集約化經營出現了季節性短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村莊空心化、農戶兼業化和種田人口老齡化等。解決上述出現在大力發展農業過程中的矛盾問題,一方面需要擁有農業生產資料,即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機械設備,另一方面需要勞動力,即完整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只有兼備這兩個條件才能有效的加大土地流轉力度,讓有限的資源得到科學的整合,實現家庭農場或者農業合作社的成立,以創新的思路走上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這是一個集優質的社會化服務和先進農機設備于一體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這個組織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農村先進的生產力,而且為農村經濟與市場經濟需求、現代化社會發展需求搭建起了溝通的橋梁。
第二,培育新型農民,帶動經濟發展。廣大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是農村經濟得以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而農業機械設備的購置、使用和推廣都需要廣大農民對其有一定的了解,不管是思想認識上,還是技術掌握方面。因此各地農機部門紛紛利用陽光工程培訓、基層農機推廣補助“包村聯戶”項目以及新型農民農業專業技術培訓等,以集中、分期等不同的方式將先進的農業科技帶進農村,通過入戶指導培訓新時代下的新型農民,并在培訓初期將重點放在村干部和黨員干部身上。與此同時,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促進作用下,把控好“因地制宜”的原則,即根據不同的養殖農業生產模式有針對性的拓寬培訓范圍,分出養殖業、種植業、林果業和設施農業等不同的機械化技術培訓類別,培訓能加快農機化節本增效技術推廣和應用的速度,進而增加廣大農民的收入。據有關調查顯示,部分地區通過培訓在每村培養出了一到兩位農機科技推廣員、多名致富能手以及一大批在農機化新技術應用方面的科技帶頭人,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三,推動報廢更新,促進良性發展。近年來,各地陸續出臺了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即對于機械達到報廢條件、自愿報廢并購置新機的農戶,可同時享受農機購置補貼和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各地農機局都已根據地區農機更新補貼實施方案的具體要求,與當地商務局聯合初審申請農機報廢回收的企業,再聯合上報至上級部門進行進一步審批。從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開始,不久便有了報廢更新制度,各地農機部門紛紛加大了對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的宣傳力度,對于達到報廢條件的老舊農機都交由農機監理部門和農機報廢回收企業,進行后續鑒定工作。對參加報廢并新購大中型農業機械的購機戶優先辦理農機購置補貼和報廢更新補貼,提高了農業機械的更新換代步伐和農機裝備水平,改善了農業機械的技術狀態和安全性能,確保了農業機械的先進性、安全性、可靠性。
第四,帶動農民投入,實現以機增收,發展農村經濟。2004以來,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規模逐年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的品目更加豐富。至2017年底,我縣共補貼各類機械13476臺,享受中央補貼資金19679.64萬元,省補貼資金198.02萬元,帶動農民投入54885.23萬元,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通過農機購置補貼的實施,大量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服務于農業生產,農民實現以機增收,發展農村經濟。
一直以來,農機管理部門都是農機企業和廣大農民進行聯系和溝通的重要樞紐,其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起著主導性作用,而農機管理部門又受控于政府,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農機市場價格的制定和農民與企業的交易行為等都受政府主導,這樣一來就讓農機管理部門的公共權力在無形之中被擴大,讓市場供求關系不再是影響市場價格變動的主要因素,雖然這樣能有效避免部分企業在市場需求不合理的增長市價,但對廣大購機農戶而言卻利益受損。另一方面,由于在農民群體范圍內也存在一定的經濟水平差異,對那些本身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戶來講,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幾乎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實際購買能力,當大部分補貼被“無效使用”后,讓收入水平本就不高的農戶仍然無法購置農機,必然會影響農機的可持續發展。
總而言之,作為農機補貼政策組成部分之一的農機購置補貼是國家通過財政支出對農業生產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結果,主要目的在于對農業經濟進行宏觀調控。該項政策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從很多方面都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需要有關人員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