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富
蘭坪縣石登鄉中心校 云南怒江 671405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基礎教育面廣量大,在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上始終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龍頭,其作用更是至關重要。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農村教育的整體性薄弱狀況一直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在辦學方向、教育經費和師資隊伍等方面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
1.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辦學條件滯后。教育歷來是國家財政投資大戶,硬件設施的改善、軟件設施的營造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但是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多年來的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卻是各地不爭的事實,致使有的學校基本建設問題突出。
2.學校辦學理念落后,新課程理念落實不力。素質教育已提出多年,新課程標準也推行了幾年,但看現今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小學教育課堂,卻濤聲依舊。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觀念陳舊,教育目標錯位。
3.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低,教學質量難于提升。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二是學歷水平偏低。三是專業教師不足。四是教師素質普遍不高。五是教師身體不適應。六是教師分布不平衡。七是教師身份不公平。
4.學校辦學水平不高。“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那些管理無序、質量落后的農村薄弱學校,都與校長及其班子成員的管理水平不足或工作極不負責緊密相關。因為校長管理能力太差,學校“依葫蘆畫瓢”、照搬照套制定的一些管理辦法、措施、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只求紙上作業,不求實際效果。
5.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失衡。農村父母們一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二是鑒于目前大中專生畢業后需自謀職業的現實,對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別近視,對升學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龍成鳳;否則就認為教育投入是浪費,讓孩子讀書不如就直接去學手藝掙錢。因而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嬌寵過分放任自流,或嚴厲有余,導致學生的品德個性和文化求知的價值取向發生偏離。
1.端正辦學思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從上到下,從地方行政領導到具體學校校長教師,到家長學生,都要先從思想上過關,要充分認識到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教育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具體措施一是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將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二是學校通過家長委員會或家長會等方式,加強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溝通,以形成教育共識,合力促進素質教育發展。
2.建立健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小學教育的投入力度。強化教育投入法律責任,建構經費投入保障機制。一是強化政府責任。重點強化中央和省級政府的投入責任,改變當前中央和省級政府在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公共投資中比例過低、作用小的狀況。適當調整非義務教育階段、城鎮及富裕地區的投入比例,用于增加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經費投入。二是調整農村偏僻地區義務教育投資體制,健全政府對貧困學生的直接資助制度。
3.積極開展各級各類培訓,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通過多種途徑促進農村小學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一是健全農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二是舉辦各類培訓班,定期輪訓,分散自學,分段考試,做到培訓與教學兩不誤。三是全面開通、不斷擴展遠程教育工程,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四是強化城鄉教師交流。五是從短期著眼,提倡農村小學中條件好的與薄弱的學校之間,相互異地兼課或代課,以達到以強扶弱,共同提高。六是加大教師考評力度,激發教師們的競爭意識,真正做到獎優罰劣。
4.堅持教育公平原則,不斷縮小城鄉教育發展差距。必須堅持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原則,依靠國家的政策大力扶持農村小學。一是在充分考慮自然村距離和生源多少的基礎上,分析學生上學的安全和經濟等問題,教育行政部門要合理規劃設置學校,力爭方便家長和學生。二是應取消辦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初中,實現縣城以下城鄉教師、生源、物力財力投放的公平性、平衡性,以利調動鄉鎮農村中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教育的積極性。
5.規范學校人事管理制度。從外部看,學校師資可相互流通,對教師優化起到外部供給的壓力作用。建立教師行業資格機制,進一步完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吸收合格的人員擔任農村小學教師。從內部看,要加速實施“全員聘任、平等競爭、定編定崗、擇優聘才、淘汰轉崗、優化組織、強化培訓、科學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改革。
總之,農村義務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是嚴峻的,如果不能進行相應的改革,采取相應的措施,那么農村義務教育將很難得到很好的發展。只有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迎來教育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