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平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100070
研究生教育是整個教育鏈的最高端,只有把最高端做好了,我國才能成為教育強國。研究生教育中的彈性學制問題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國家教育部于2000年1月頒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幾點意見》,拉開了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彈性學制改革的序幕。彈性學制是國際上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流趨勢之一,也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開展彈性學制研究,可對國際研究生教育和“彈性學制”有整體把握,對研究生“彈性學制”改革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在教育部正式提出彈性學制之前,哈爾濱工業大學于1994年起率先開展了研究生彈性學制的實踐[1],從實行碩博連讀制度開始,從學籍管理、培養年限、學分改革等著手,形成了完善的研究生彈性學制基礎和體系,對我國高校彈性學制改革以及實施提供了“樣板”,具有深遠的借鑒意義。
我國財經類高校有50多所,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綜合性大學不同,其學校定位和學科特色鮮明、布局集中。盡管很多財經類高校已發展成為以經管類學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大學[2],但研究生招生仍以經濟、管理學科為重點,學生也占絕大多數。財經類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高低與培養年限沒有必然聯系,但是依據學科專業特色科學設置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年限已顯得緊迫,因此,開展財經類高校研究生彈性學制研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2017年12月,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一級學科依次為應用經濟學、統計學、工商管理和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學科排名中,中央財經大學等7所財經類高校評估為A類(包括A+、A和A-);工商管理學學科排名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5所高校評估為A類;統計學排名中,東北財經大學等3所財經類高校評估為A類;理論經濟僅中央財經大學等3所高校評估結果為B+類[3]??傮w來看,應用經濟學可以說是財經類高等院校具有代表性的優勢學科,理論經濟學排名下降。除了上述的四個學科外,其它學科建設水平與國內重點綜合性大學還有一定差距。
2009年開始,教育部進行學位制度改革,增加了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即專業型碩士(簡稱“專碩”),與學術型碩士(簡稱“學碩”)在培養目標和理念上有一定區分。財經類培養單位普遍實行“學三專二”的學制,即學術型碩士三年、專業型碩士二年的“一刀切”學制。像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財經類高校普遍存在此問題。
我國目前缺乏大量財經類高素質人才,很多相關高校就將彈性學制不約而同的從三年改為兩年,可是學制的縮短并不適用于培養學術型人才的,培養質量的下降導致社會對彈性學制產生了質疑。對彈性學制理解偏差還有另外一個方面,學生只要讀滿2~3年大多可以準時畢業。由于縮短了學制,加上碩士生培養的特點,許多高校都取消了在答辯前必須發表至少一篇論文的要求,對于學生能力、學位論文要求也相應降低,極少有學生不能畢業,最終演變為彈性學制失去“彈性”了。彈性學制并不等于2年制,實際上應該根據不同的學位類型、學科專業特點、培養目標等,形成多樣化的彈性學制體系。
采用彈性學制,既可以滿足社會要求,也可以滿足碩士研究生更大的自我選擇空間的要求。財經類高校由于專業特點,在滿足不同類別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能完成同一目標的學業要求而采取靈活的教學管理制度,學習年限實行彈性管理,允許某些專業的學生“分階段完成學業”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政策,主要措施是允許某些專業的學生提前畢業、中途休學或分段完成學業。它是以學分制和選修課為基礎,以導師制為支撐,對修業年限不做統一、嚴格的要求,只要學生在一個彈性化的時間內達到培養目標的相關要求,就可以獲得學位證書,從而確保彈性學制的實踐。
沒有完善的學分制是不可能實行彈性學制,完善的學分制要求實現課程安排的彈性化和課程設計的模塊化。目前,我國的各培養單位基本上實行的是學年學分制,雖然采取的是學分計算方法,但是學生缺少自主選擇的機會,最后基本上還是每學期固定上多少課。沒有體現出彈性學制的效果。根據財經類高校學科專業特點,像應用經濟、理論經濟、統計學和工商管理等專業的全部課程都實行學分制,重要的是學生可以任意選修,包括專業課和其他院系的課程,這就能給學生充分的空間發展自己的能力。彈性學制的改革,學生質量是關鍵。特別是應用經濟、理論經濟、統計學和工商管理等專業的研究生,學制的縮短是否會降低“含金量”?因此,在以導師制和大學綜合評價體系中,充分考慮彈性學制的縮短對學生培養質量的影響與控制,以學分制和學生質量為基礎,確保財經類高校彈性學制設計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