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國
平遠縣河頭中心小學 廣東梅州 514647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水平、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根據這一標準,課堂教學評價應從對教師的評價轉變為對學生的評價。下面談談我個人對課堂評價方式中的兩點看法。
因為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所以,我們的課堂激起學生的興趣就變得尤為重要。課堂教學評價就是激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學課堂中會因教師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下撫摸都能使學生在舉手投足間感到親切,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或許就能改變一個孩子以后的學習之路。這就要求教師要恰當運用鼓勵性評價來掌控和駕馭課堂。
教師鼓勵性評價的語言評價直接、快捷,是課堂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對學生影響最大的評價方式。評價方式要豐富多樣,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配以形象、生動的評價鼓勵,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在課堂上,教師要有很強的聽辨能力,并能根據學生的參與性學習表現,及時進行反饋,準確、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及存在的問題。例如在數學課課堂中,對待知識比較全面的學生,教師可評價:“你知識真豐富!知道的真多!大家向你學習!”“連這些都知道,真不愧是班級的智多星!”;對待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生,教師可作這樣的評價:“你非常愛動腦筋,常常出其不意一鳴驚人,讓大家忍不住要為你鼓掌喝彩!”“你真聰明!連這么奇妙的方法都能想到,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小朋友!”;對待知識面缺漏較大、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針對他的學習情況,教師可用鼓勵的評價說:“你進步真大啊!老師感到特別高興!”“沒關系,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我知道你能行!”……這樣的評價,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比較好地發揮了評價的激勵功能。
自我評價是主體對自己思想、愿望、行為和個體特點的判斷與評估,它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之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最深、體驗最豐富,想說的話自然也最多。因此,在評價時也最具有發言權。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恰當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關注評價的主體,也就是學生的自我評價,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掌握自我評價的方法,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地發展。例如在新課結束后,教師可讓學生說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這樣學生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讓孩子們經過反思,自我檢查,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并知道自己未能學習到的知識。再比如:在學生做錯題后老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將錯誤答案當成是正確的答案進行再探究,激發使其“錯誤”與“正確”發生矛盾沖突,在沖突中發現、探究知識的方法。當學生在探究中發現了錯誤,則更有興趣去探究錯誤的原因,才會深入的展開思考,發現問題的本質,最后才會恍然大悟,得出正確的答案。此過程正是學生體會感悟新知識形成過程,才會有助于學生內化知識,在探究中迸發的思維火花會不停的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有助于知識的再延伸和拓展。
合理的評價是小組合作成功與否的保障。其中組內成員的互評是充分發揮評價的的重要一環,讓學生在傾聽他人回答的基礎上,說一說他人的想法好嗎?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議?教師采用生生互評、學生自評、學生評價教師等多種評價方式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評價中來,充分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設計中出示這樣一個題:媽媽的年齡比小強大25歲。問:當小強5歲時,媽媽是多少歲?當小強15歲時,媽媽又是多少歲?當小強為a歲時,媽媽的年齡怎么表示?學生很快都說出正確的答案,媽媽的年齡分別是:30歲,40歲,(a+15)歲。老師繼續提問: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自然數嗎?先讓學生小組內交流……當同學們交流完后,老師讓同學們相互間評價同伴的語言是否準確、合理?老師在讓同學們在聯系實際生活經驗中評判同伴的話,一方面是對別人的評判,同時,也是對自己想法的驗證。讓孩子們從小培養了自我評價和與同伴互評的能力。
總之,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作為一線教師,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從每個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和實際狀況出發,評價他們各自的發展進程。在教學中,不但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樂于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