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菊
邳州市福州路小學 江蘇徐州 221000
“預設”和“生成”,是課程改革提出的兩個關鍵詞,也是研究課堂教學繞不過去的話題。預設是一個藍圖和設想,而在付諸實現的過程中則存在一定的變數,會產生一些沒有之前沒有想到的環節或問題,即所謂“生成”。生成,也是一種資源。小學英語課堂上,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筆者在此談談自己的一點感觸。
導入性活動、主題性活動、探索性活動和擴展性活動,是小學英語課堂常規而又基本的四個活動板塊。教師針對教學內容所作的預設應緊緊圍繞這四個活動板塊來展開,以呼喚更有底氣的生成。
首先,對于導入性活動的預設,宜追求簡捷而生動,不宜冗長而復雜。一般來說,教學內容不同,導入的方式也應有異。比如,教學Halloween一課,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課前搜集并閱讀萬圣節的有關資料,上課時師生之間圍繞這一文化知識展開交流,以促使學生對萬圣節獲得一個初步了解,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但導入的時間和方式不宜冗長和復雜,所提問題難度應適中,以免造成緊張氣氛,應以調動學生興趣為目的,盡量設計跟所學內容關系密切的活動。
其次,對于主題性活動的預設,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精心選擇教學方式。主題性活動是新授環節的重要內容,此活動的有效開展能夠后面的探索性及擴展性活動做好有力鋪墊,因此教師不可忽視。預設此板塊,教師一要弄清每個單詞及句型的教學步驟并處理好過渡的問題;二要選擇單詞、句型的呈現方式,依據內容合理選擇談話法、游戲法、情境法等;三要追求新授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而不是與之相違背。比如,在教學Let's go to the park一課時,新授句型Let's goto…及其回答OK/A11right/Good/Great,筆者讓卡通人物Monkey King閃亮登場,邀請學生暢游祖國大好河山,以此來引出并學習相關的單詞與句型,學生學起來興味盎然。
再次,對于探索性活動的預設,應圍繞新授知識展開,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預設此活動應針對新授知識展開,可要求學生根據所提供的句型和圖片ask and answer in pairs,也可根據提供的chant創編新的chant,等等。比如,教學Do you play…,在此課的探索性活動設計中,筆者運用了chant的方式,將所學單詞與句型融入到朗朗上口的兒歌中,學生邊拍手邊朗讀,效果極為顯著。
最后,對于擴展性活動的預設,要注重激發學生表達愿望。預設此板塊應立足于之前三個板塊學生所掌握的新知的程度,借助變換方式讓學生獲得新鮮感,產生表達熱情。任務型教學是擴展性活動經常采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比如,在教學A boy and a girl時,執教者給學生創設一個任務情境——我校少年文化宮要招收一批新的英語播音員,面試內容為自我介紹,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參與競賽,來展示一下自己的風采嗎?此活動的設計,讓學生躍躍欲試,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愿望。
生成是需要時機的,有了好的時機才會出現精彩的生成。因此,課堂教學推進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自己敏銳的目光來捕捉生成性資源為我所用,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像課堂上學生的語言錯誤就是一種生成,抓住這種生成性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以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此時,筆者沒有簡單地就發音予以糾正,而上是引導學生從中找出錯誤原因。比如,當學生對enemy和animal兩個單詞的讀音產生混淆時,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生成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辨別兩個單詞的發音及含義。當然,課堂上筆者還常常抓住學生的疑問及不同的見解等生成性資源為教學服務。
又如,筆者在教學May I have一課,課前筆者對May I have...這一話題做了精心預設。首先筆者立足于學生的認知,結合該句型中沒有難讀的單詞,“會讀”的目標是較易達成;然而,會讀不一定會用,而會用則是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因此,這節課的關鍵是創設情境,切實激發學生產生得到某一物品愿望的情境,使之主動地運用此句型去索要物品,而不僅僅是空洞的模擬對話。在此思想指導下,筆者課前利用照相機拍攝了學生課間玩耍的照片,作為新授句型時的實物道具來呈現,這是一個學生較為熟悉的真實的情境,它激發了學生看與說的愿望,讓此板塊的教學走向了成功。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前預設時應立足于學生的認知基礎,選取能夠激發學習興趣的方式來創設真實的情境,引導鼓勵學生交際運用,必要時可以給予實質性的獎勵,讓生成更加精彩,以促使課堂生成取得扎實的效果。
課堂評價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教師對學生或學生對同伴的學習狀況及能力發揮的一個診斷與評定。科學的評價能夠對學生的學科情感產生良好的影響。所以,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務必適時、合理地發揮評價這根“魔棒”的作用,不斷地給予學生以引導和激勵,促進他們去展示個性,體驗成功,保持十足的學習動力,讓語言生成走向有效。
教師應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把握好評價指向。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不能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誤導。要高度重視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比如,筆者教學Planning for the weekend一單元中的某節內容,當一位學生回答“I'mgoingtowatch TV at this weekend”時,筆者抓住這一契機因勢利導,通過一句“From morning to evening?”啟發該生覺察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更正為“Sometimes I watch TV,sometimes I do my homewok.”然而,筆者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著力將該生的閃光之處放大:“You are aclever boy.To choosetime istosavetime”。這一評價給予了該生以莫大的激勵,為之指明了前進方向,同時也幫助全班學生獲取了正確的價值取向。由此可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做到導向明確,當學生的感悟不利于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時,教師的評價必須適時、到位,以此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促進“三維目標”的全面實現,而這則是借助評價實現有效生成的最好體現。
綜上所述,只有對教材進行充分的研讀,才會領會編者意圖,把握好教材重點、難點,進而完成科學、有效的預設,課堂上的生成才會更有底氣、更精彩、更富有實效,才會收獲不曾預約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