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海
邳州市新河鎮陳集小學 江蘇徐州 221000
應試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學走向了急功近利,失去了人性化和科學性;教師壟斷課堂,灌輸淪為主要手段,對課文進行的條分縷析,讓學生感到味同嚼蠟。閱讀教學的人文性與美感均被教師束之高閣。如何改變現狀,增強語文教學效益?筆者認為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應“讀”字當先,以誦讀為突破口來推動閱讀教學改革,使之回歸理性,回歸自然,從而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與熱愛之情。
誦讀,一方面要做到聲音洪亮、高低抑揚、快慢有致,另一方面還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全身心地投入到字里行間,賦予緘默的文字以動聽的聲音,以從中體會韻律美及節奏感,品味作品的韻味和情趣。誦讀,體現出的是技巧,傳達出的是感情。它不需要跟朗誦那樣需要肢體語言來配合,但用了也不多余。“誦讀”,也包括語文教材中所說的“有感情地朗讀”。誦讀,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但在當今的語文課堂上,在教學媒體不斷更新的今天,它依然擁有著鮮活的生命力。
誦讀,是一個讀書的過程,也是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閱讀教學可以從誦讀切入,“牽一發而動全身”,盤活閱讀課堂,培養學生語感、美感,達成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目標。誦讀,所以能夠成為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策略,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祖國的語言文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二是因為感性思維在小學生語文學習中占主導地位。誦讀,可以促進學生的感知與感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思維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誦讀活動中伴隨著形象思維,學生需要去融入情境、展開想象與聯想;誦讀,也伴隨著直覺思維,能夠鍛煉學生的語感;誦讀,還伴隨著邏輯思維,需要去分析語句,作出判斷與推理,進行概括與歸納。從誦讀所要完成的任務或目標來看,誦讀有感知、有理解、有探究、有表達、有審美;從誦讀所憑借的手段來看,有聽、說、讀、寫的相互融合與相互影響。一言以蔽之,誦讀是一種傳統而又現代的語文學習方法,閱讀課堂上將誦讀跟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結合起來,再加上教師適時、適度的引導,可以促使學生在體驗中深化,在“人文”里感悟,在“工具”上養成,“工具”與“人文”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而讓閱讀教學走出誤區,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首先,教師要通過讀悟結合,促進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閱讀教學”,顧名思義,要閱、要讀。當然,“閱”是指通過眼睛看來接收信息并伴隨著相應的思維活動。沒有思維活動的參與就是“視而不見”。“讀”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根據是否發出聲音可以分為無聲的默讀和有聲的朗讀。誦讀,當屬于有聲的朗讀這個范疇,它是最基本的語文教學方法,簡便易行,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生成性。吟誦詩歌早在周朝就成了學校里的必修課,但那時人們追求的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今天我們倡導的誦讀活動,則要批判地繼承傳統的教法,做到讀思結合,即在誦讀這個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做到“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在讀后思”,將感知、感悟、理解、欣賞、表達融合到一起,從而將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思考,實現認識上的飛躍。
其次,在誦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通過自己的范讀來給學生施以有效的指導。如關于停頓、語音、語調、語速等技巧要結合誦讀的句子,進行恰如其分的指點,以期讓學生想象出文本中描寫的場景,悟出句子中的情理,傳達出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讓讀者與聽者皆受到感染和審美教育。
鑒于誦讀與感悟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語文教育專家呼吁,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致力于構建“以讀促講”模式的實踐與探索。筆者認為這一模式的提出是對教師進行一味灌輸的教學方式的批判與否定,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繼承與發展。它彰顯的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肯定和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學生真正地去讀了,完全融入了文本的字里行間,那么,就會獲取感知與感悟,就會對語言文字及其所描摹的事物或塑造的人物產生情感,就會有自己個性化的思考,就會產生共鳴,產生一種向往、仰慕之情。而這些讀書心得,完全不是教師灌輸的結果,而是自主閱讀、探究所得,是“以讀促講”的必然成果,這是一種重過程的讀書訓練,能夠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科、對母語的深厚感情。
“以讀促講”教學模式中的“讀”指的是有聲的誦讀,這個有聲的誦讀要把握好三個宗旨:(一)通過誦讀為作者代言;(二)通過誦讀追求個性化的理解;(三)通過誦讀與聽者進行對話。所謂“代言”,就是要走進文本,跟作者進行心靈上的碰撞與溝通,去領會、領略作者的思想、胸襟、心靈、性情、品格等,以至產生共鳴。比如,誦讀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要讀出杜甫那種喜極而泣的情態、歸心似箭的心情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所謂“個性化的理解”,告訴我們誦讀所產生的感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種個性化的理解拒絕教師的生硬灌輸,不迷信教輔書上的精彩分析,而是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新精神。但個性化的解讀不代表隨意性,而要忠實于文本的主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謂“與聽者對話”,這里的“聽者”既指自己,也指其他的聽眾。比如某位學生在課堂上展示性的朗讀,自己是聽者,周圍的同學也是聽者。這位朗讀者要通過自己的聲音來傳達自己對文本的解讀,以真情動人,而作為聽者的同學也會在聽的過程中受到感染,產生心靈上的共振,達到思想的交融與溝通。這體現了“以讀促講”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總之,誦讀法的作用對于閱讀教學來說不可小覷,缺失朗朗書聲的課堂,閱讀教學將大打折扣。教師應樹立誦讀意識,讓學生成為誦讀的主角,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