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楊浩藜
北京交通大學海濱學院 河北黃驊 061199
近年來,伴隨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廈門六中合唱團、越人合唱團等曝光率極高的“明星”合唱團體的出現,他們通過網絡、電視、APP等新媒體傳播為途徑,向人們展示了諸如《春節自救指南》、《稻香》、《黑貓警長》等專業獨特、清新悅耳的混聲合唱作品;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陸續開展形式多樣的合唱節、合唱比賽、合唱藝術研究會等合唱活動,使最能彰顯集體風貌的合唱音樂,已然從專業性強的小眾藝術上升至雅俗共賞、愈受重視、影響范圍頗廣的音樂文化形式。在合唱藝術的社會知名度不斷擴充的情況下,也對高校音樂教育工作中的合唱指揮教育在理論研究與實際教學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啟示與反思作用。
合唱指揮課程是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課程之一,其主要采取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模式進行教學。以課堂教學為首的理論積淀,在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合唱指揮基礎知識、演唱多聲部合唱作品的能力及養成正確的指揮習慣的同時,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來鍛煉學生獨立組織、排練合唱活動的實際綜合能力和水平。在此價值和意義的引領下,高校的合唱指揮教學應當秉承“以踐帶學”的教育理念,充分激發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循序漸進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各類藝術實踐活動的參與,以保障學生的合唱指揮能力得到有效發揮。
合唱指揮是一門理論結合實踐的綜合型音樂課程。課堂教授部分起到奠基性的作用。主要指在課程計劃和明確的教學目標之下,通過課堂本身的理論講授、合唱實際訓練及指揮技巧的練習,讓學生系統掌握合唱指揮方面所必備的理論基礎知識和技能能力。在此基礎上,再結合校內或校外的合唱演出活動來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及教師的教學成果。因此,要尤為重視課堂“基礎”教學。
課堂“基礎”教學中的合唱部分,從教師講解示范、發聲練習到具體作品演練等課堂環節,都務須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規律進行教授。如發聲練習部分,先以單聲部旋律入手,逐次增加聲部,鍛煉學生對多聲部合唱音響的聽覺與感受能力、演唱控制能力等;曲目的選擇著重從聲部數量、篇幅長短、技巧難度、學生素質等方面考慮,根據學期進行合理的安排與布置;而在最能增強合唱演唱的習唱作品環節,不僅要唱會作品,更要會唱作品,關注音準、節奏感、多聲效果、情感表現,進一步挖掘班集體適合的合唱風格。指揮部分,涉及站姿、手型、指揮圖示、讀譜提示、技巧變化、音樂風格等指揮內容,側重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具體合唱作品的指揮練習中,以保證學生指揮合唱作品的規范與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自身要處于不斷學習的狀態中,保證所教授專業知識的正確與嚴謹,不僅有示范模仿的能力,更要有發現錯誤和糾正問題的水準。
培養學生、師生間的默契度。合唱藝術是一種集多種個性聲音于一體、個體服從全體的共性音樂文化,如何有效提升合唱團體的多聲思維能力,學生、師生間的相互配合和默契程度變得十分關鍵。音樂專業涵蓋聲樂、器樂、理論等不同方向,每人在聲樂演唱程度、嗓音音色、所持態度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呼吸、氣息、咬字、共鳴、音準等基礎性問題的教學時,時常向學生灌輸“合”的重要性,使學生形成“人人同等重要”的正確觀念,學會自我控制,提高彼此間的默契度,唱出圓潤飽滿、和協優美的聲音。與此同時,占主導作用的教師與擁有主體地位的學生也要建立友好的合作關系,在輕松的學習氛圍霞,使學生有效接收合唱指揮知識,真正做到“教”與“學”。
養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興趣。基礎知識的鞏固固然重要,但若學生的積極性不強,亦很難真正發揮合唱指揮教學的價值,因此,教學中應采取多種手段與方法激發學生的能動性。第一,改善單純教師教、學生學的保守單一的教學方式,多借鑒奧爾夫、柯達伊等音樂教學體系中互動性強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吸引關注度。第二,選用習唱與欣賞的合唱作品時,除選用專業性強、藝術性高的經典代表作品外,更要涉及像《感覺身體被掏空》、《黑貓警長》、《蝸牛》、《時間都去哪兒了》《大魚》等時代性、專業性、創新性、個性化兼備的合唱作品,尤其是當下時興的流行合唱作品,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好感度和求知欲。此類作品作為中國合唱界煥然一新的合唱音樂,在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之余,更能給帶來不一樣的新鮮感和感官體會。第三,教師應加強與學生間的交流,汲取學生的意見與建議,獲取多方面的合唱資訊,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
第一、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排演展示活動。課程計劃內,結合教學進度及學生掌握程度安排階段性的自主排練任務。教師指明每組人數、涵蓋聲部、歌曲風格、展示形式等要求后,由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行組織排練;期間匯總相關信息、確定演示順序,兩至三周后課堂展示,視頻或照片留檔;最后由教師點評各組表現,以茲鼓勵。此種不脫離課堂教學的合唱展示活動,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加深學生對合唱藝術的了解與熱愛,更能多角度窺探合唱教學成果及教師的教學能力。
第二、明確主題任務的合唱實踐活動。普通高校的藝術實踐活動頗為豐富,它們為合唱指揮教學提供了有力的實踐平臺。以北京交通大學海濱學院為例,學校每年會舉辦“紀念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紅歌晚會”,各院系通過合唱這一演出形式,選擇具有愛國情懷、熱情洋溢、朝氣蓬勃的合唱作品,展示集體凝聚力;而音樂專業作為開場或壓軸的合唱表演團體,彰顯了專業特色,極具影響力。與此同時,在校慶、畢業晚會、五四表彰大會、班級風采比賽等大型活動中,合唱活動也占有一席之地,不乏音樂專業學生的身影。此外,音樂專業舉辦的教學成果匯報音樂會中的合唱部分,通常選用難度技巧大、聲部復雜、能夠凸顯水平的作品進行演繹。
第三、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除以教學為目的的校內演出活動外,師生應參加諸如合唱比賽、合唱節、大學生藝術節等社會類的合唱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提升合唱指揮的實戰經驗和能力。
現今社會,伴隨合唱音樂文化的快速推進與大眾化的普及現象,各高校音樂教育也愈加重視培養優秀的合唱指揮人才。然而,在重視基礎教學、注重實踐活動的教學模式之上,也存在一些差強人意的不足與問題,亟待改進。
師生認識觀念的偏差。從教師角度出發來看,個別教師認為合唱指揮教學就是教師示范、學生演練作品的過程,較少涉及講授理論知識、師生討論交流、創新教學模式等問題,導致課堂乏味枯燥。合唱作為一種特殊的集體舞臺表演藝術,追求的是集體魅力,然而多數學生認為自己所學專業更加重要,獨唱、獨奏等顯現個人專業功底的演出形式更受重視。相對而言,師生對合唱指揮課程缺乏全面正確的認識,這就要求教師更正教學理念,從自身和課堂教學兩方面出發,使學生養成端正的學習態度。
教師的“不專業”問題。其一,當前普通高校尤其是音樂專業較為年輕的學校,教師普遍面臨教授課程多、教學任務偏重的問題,此種“分身乏術”、“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使得教師無法專門深入研究合唱藝術,細致地鉆研課堂教學。其二,高校合唱指揮課程的設置多在兩學期以上,多數教師在不同學期教學中仍舊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陳舊,跟不上時代進步和潮流發展,這也是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緣由之一。其三,循規蹈矩的教學生活,使個別教師形成惰性,鮮少參加合唱節、學術研討會、講座、大師班、合唱比賽等合唱活動,教研經驗匱乏,理論積淀不夠牢固深厚,造成自身具備的合唱指揮專業知識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總而言之,教師應密切關注專業發展動向,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確保教學活動的新穎性;同時,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積累多方知識和經驗,增強專業能力和水平,使教師變得更專業。
合唱實踐活動的窘境。豐富的實踐活動是最能鍛煉學生合唱指揮能力、培養應用型合唱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當下普通高校在參與合唱實踐活動尤其是校外合唱活動,常會遭遇一些尷尬局面。在藝術教育的普及之下,各高校普遍開建音樂專業,學生偏低的音樂素養和不積極的態度限制了實踐活動的進行;此外,個別合唱比賽的高門檻、嚴要求,學校在資金、設備各方面缺乏支持······,這些都是當下普通高校音樂學生參加合唱活動面臨的困局,使合唱指揮教學的實際應用性降低。
綜上所述,合唱指揮作為當前各高校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對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培養應用型實踐音樂人才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應從課堂、教師、學生、實踐活動等各方面出發進行創新式的改革與發展,確保高校合唱指揮教學工作的有效實施,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