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軍
沛縣閆集中學 江蘇徐州 221600
情境教學旨在以教材內容相似、形象具體的場景體驗,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并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教師既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工具,引導學生思維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中,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創設活動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等。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創設情境的方法只是簡單地局限于創設多媒體情境,致使情境教學法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限制,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情境教學法的實際效果。那么,我們該如何有效地在初中地理中應用情境教學呢?
創設生活情境是教師結合生活實際,根據教材內容選取生活中的一個典型場景,作為學生學習的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體驗、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景,把學生置身于與教材相關的生活情境中,通過讓學生觀察生活實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教學《青藏地區》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幾組青藏地區的相關照片:青藏地區人們吃糌粑的照片、西藏地區人們崇尚佛教的膜拜照片、富有高原特色的建筑物照片等,用這些學生沒見過的生活實景,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學《世界的人口》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下當前世界人口的數量,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以及世界人口的分布情況等,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講一下由于人口分布不同,各個國家的人口政策也不同,如法國、德國這些人口負增長的國家鼓勵人們多生多育給予以補貼,中國這樣人口眾多,增長速度快的國家則鼓勵少生優生,對多生的人家加以制約等,以此引導學生更深地了解所學知識。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人們的衣食住行等信息,既可以深入學習課本知識,又可以延伸學生課外知識,讓學生博聞識廣。
傳統教學方法中,教師慣用的僵化、機械教學方法束縛著學生的思維方式,教學效果不甚理想。馬秋斯金曾說過,問題是思維的開始,也是教學過程的本質體現。因此,教師應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在促進學生由不知到知,由淺知到深知的過程中,以問激思,發散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果。如在教學《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幾個問題:“為什么一年會經歷春夏秋冬四個不同的季節?”“坐北朝南是我國建造房子的基本原則,有誰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我國科學家在組織團隊進行南極考察時,為什么總是選擇在冬季出發?”這樣的問題一經提出,學生會急于尋求問題答案,積極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又如教學《世界的人種》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幾個問題:“你知識世界一共有幾個人種嗎?”“你知道中國人屬于哪個人種嗎?你能說說不同人種的哪些區別嗎?”這樣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既能調動學生回答的積極性,又可以發散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真正的動腦思考,合作討論、一探究竟。
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過于重視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忽視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和探究意識的激發。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學講方式”的推廣,探究性學習逐步成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了促使學生知識、素質共同提高,教師可以創設探究情境,在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在教學《交通運輸中的點》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幾張圖片:汽車站、火車站、機場、港口等,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從這些圖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認為這些地方對人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等。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和自己的調查,寫一份調查報告。這時,學生會根據所提問題,積極搜集資料,并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從各個城市的交通點的差異對比城市發展的差異,得出:“人們生活離不開交通和物流,這些交通運輸點關系到國家的政治、經濟的發展?!边@一結論。通過這種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既可以改變傳統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的協作意識。
地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創設操作情境可以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手腦并用,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多方面地創設操作情境,提高學生處理地理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河流的侵蝕方式》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手頭工具,演示一下河流侵蝕的過程。這時,學生會積極搜集資料,設計出這樣的實驗步驟:“讓鋪滿沙子的塑料盒呈傾斜狀,然后再盒子頂端插一根小木棍,然后把水慢慢注入沙子中,以此觀察沙子被水沖刷的狀態”,在這個實驗中,學生會觀察到沙子被水沖刷后形成一個溝,隨著水的不斷增多,溝不斷擴大并露出盒底,溝的長度也在不斷延伸,最終使得小木棍被水沖倒。通過這個方法,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溯源侵蝕的整個過程,透徹了解所學知識,還可以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總之,創設情境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在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激發思維、協作探究、動手實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種形式的情景設計,讓學生在具體的認知情境和操作實踐中多思考、多探究、共同增長知識、發展思維、增強實踐能力,促進教學效果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