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菊梅
西寧市南山路小學 青海西寧 810000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參加揚州大學的考研員培訓。在短短的為期12天的學習中,我也看到教育局領導及參與此次班級管理工作的人們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無私奉獻的工作精神,小到每一餐飯的質量、每一個學員的點滴變化,大到與揚大領導的多次溝通與協調,整個學習過程豐富多彩,大家不僅收獲了更多的知識的同時,更嘗到了學習的樂趣,充滿了學習的動力。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今后應該更多地參加一些高規格、管理嚴謹的學習。這次的培訓讓我受益匪淺:
首先,對于一個工作25年的教師而言,日復一日的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不可能不產生職業倦怠感。但是,當我聽了揚州大學楊九俊副院長的《名師的成長》專題報告后,我更加深刻也認識的教育和教學的本質,我明白了教育的要旨是必須“每個時刻都要充分考慮兒童的需求”;“教學就是演奏爵士樂,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新的創造”。我對自己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覺得教育不僅是一種充滿創造的藝術,更是一個不懈地實現自己教育理想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獲得幸福的成長過程。
首先是自己有了教學的新想法,新思路。在楊院長的報告中,他講的教學中的“預設的生成”使我茅塞頓開。顛覆了以往在教學中的被動,以為生成是意外的不可預測的觀念,今天我知道了“預設的生成”能力是對教師素質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也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這個觀點,我在邗江實驗學校崔恒娟老師的《三顧茅廬》的第一課時得到了有力的印證。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提出問題,當有一個孩子提出“劉備前兩次為什么沒有見到諸葛亮?”這個問題時,崔老師沒有急于回答,而是打開PPT課件,出示了有關這個答案的課外閱讀文章,使學生自己去讀,去弄明白原委,并進上步激發閱讀一本書的興趣:還有不明白的,下去讀一讀書,一定會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令人嘆服!
其次,自己對校本教研有了更全面、科學、深刻的認識,明白了校本教研的實質是根據自己學校、年級、班級的具體情況來進行研究,來解決平時教育教學中切實存在的問題,而并非是為了完成學校或者上級布置的任務。校本教研是提升學校和教師教育品質的最佳途徑。尤其是邗江實驗學校的卷入式的校本教研方式讓我開了眼界,更讓我學會了他們卷入式教研的細致、深入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和借鑒。
再次,我學會了怎樣科學、規范地進行課題研究。為了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我在2013年申報了市級課題《關于對中低年級城市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培養的策略的研究》,在這為期兩年多的研究中,我探索了一些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通過這次學習,我認為學校的課題研究需要獲得高校教育專家的理論指導,就像揚州大學與邗江實驗學校的合作一樣,這樣,不僅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還能夠創造更多的教科研成果,使課題研究更有推廣作用。促進教育科研成果的分享。實現高校與小學教育的雙贏。
總之,這次學習,不僅使我一個從教多年的老教師增長了見識,學會了方法,更重要的是打開了思路,激發了自己的工作熱情,使自己更樂于在實踐中不斷取得創新。由此,我認為應該為一線教師多提供類似的規范、嚴謹、高效的教師培訓模式,使新教師點燃夢想,使中年教師找到教育的熱情與方法,使老教師與時俱進,更換新的教育思路,不落窠臼。使教育更有時代感,使兒童的全面發展進一步得到實現。使每一個教育人和受教育者都能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