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龍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 江蘇蘇州 215123
(一)青年在娛樂狂歡中逃離主流文化的規律。新媒體環境下,青年亞文化滲入到文化結構中,以它獨特的風格形成了文化形式。青年亞文化真實反映了這些群體對文化的訴求和態度,使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之間產生了復雜的關系,青年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主流文化。在現實世界中,面對的壓力有很多,學習、工作、生活等現實壓力無處不在,這些壓力讓他們變得焦慮不安。但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就不同了,青年都罩著一層面具,沒人會摘下他們的面具,在網絡世界里,青年是自由的,他們隱藏在面具后,毫無顧忌的在論壇、貼吧等平臺發表這自己的言論,利用圖片,影像等工具進行著網絡文本的傳播,他們制造網絡熱點和跟著網絡熱點發表自己的看法,達到集體狂歡的效果。他們在網絡世界里自由的翱翔,成為現實生活中自己不敢成為的人。用文字釋放自己的不滿,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也發泄了自己的情感。他們在自娛娛人的過程里放縱自己,躲避著社會的規則,逃離現實社會的壓力。
(二)青年在娛樂狂歡中不斷強化自我身份認同。青年群體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樂于嘗試新事物,有強大的探索欲。但是在嘗試新鮮事物的過程中,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是否正確的迷茫感,他們需要別人的肯定,而其他人認可他們的行為會對他們產生積極效應,強化他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有一種說法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青年亞文化和這個類似,是一群興趣或其他方面有共鳴的青年自發聚集,形成的一種文化氛圍。在新媒體的環境下,青年將自己的趣味來界定自己的文化空間。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他們不斷尋找和自己興趣相投的人,和他們交流情感,最終所有人形成一個相互認同的情感共同體。
當代青年亞文化的批判建構精神從未隕落。這種批判精神只是變換了風格,隱藏在青年亞文化狂歡的現象之下,讓人們發現不了。青年亞文化隱藏著青年群體的多元化價值訴求,青年亞文化從來不是年輕人的游戲,是一種獨具一格的文化類型。人們膚淺的認為青年亞文化只是青年人自己的事情,是一種無傷大雅的游戲,不僅不符合個體發展規律,也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對于個體來說,青年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身體基本發育成熟,自我意識健全,有自己的社會角色,還比成年人精力旺盛和對事物更加熱情,但是他們的消極情緒也比成年人多,很容易就產生不滿的情緒。
(一)借助網絡流行語的創制和傳播參與主流話語變革。在網絡中,語言表達具有隨意性的特點,所以青年群體對網絡語言十分中意。近年來,網絡語言發展十分迅速,用各種網絡語言,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比如“寶寶心里苦,但寶寶不說”就以輕松地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委屈。還有表情包的盛行,將圖片配上文字傳遞情感。青年群體創造了網絡流行語,營造了一個沒有規則限制,無拘無束的文化空間。而這種網絡流行語也不斷地推動著主流語言的改革。
(二)通過聚焦社會熱點推動社會民主化進程。青年群體把現實社會的利益訴求轉移到網絡空間,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結合社會問題設置議題,激發其他人的情感共鳴,促進訴求得到快速解決。對于利益訴求的目的性,可以看出青年對社會熱點有明顯的利他和公共性,個人私利是幾乎不存在的,主要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青年網民會在一些侵害公共利益的事件中,發揮自己極大地熱情,深挖事件的原委,幫助事件得到完美解決。青年借助網絡積極發揮自己的熱情,發出自己的聲音,形成了輿論中心,促進事情解決,還通過網絡投票等方式參與政治的執行,能夠充分調動社會活力,對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很大的的作用。
(三)通過參與社會公益凝聚社會力量、推動社會發展。青年群體還在網絡上積極參與公益活動。青年群體釋放著對社會的正能量,同樣也激發著其他人的正能量。對于青年來說,他們參加的社會公益有很多形式,有針對失學兒童的,有關于殘障兒童的還有針對環境污染的宣傳。他們在網絡上進行宣傳,凝聚力量,然后在現實中推進形成的計劃,完成目標。青年的力量越來越凝聚,他們在一些自然災害發生時,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志愿者隊伍中,用自己的行動推動社會進步。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我們要對青年群體有一個正確的引導,將權利轉化成文化,也就是根據各種文化傳播路徑,使青年群體有一個積極向上的文化心態,引導青年建立自尊自信的心理理念。實現青年亞文化的自我提升,尊重青年群體的多元性文化訴求,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