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虹
寧波大學 浙江寧波 315000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社區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內的個人或家庭,出于對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等目的而形成的特定范圍,不同社區間的文化、生活方式也因此區別開來”。[1]社區是成員內部之間文化維系力和內部歸屬感的區域,它是社會的最基礎機構,是民族文化的最基本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通過社區文化建設推動良好社區建設將會起到“四兩撥千金的作用”。
社區文化一般由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方面構成[2]。通過調研,寧波地區的社區居民對社區的環境建設普遍較為滿意,有97.7%的居民對自己所在的社區環境比較滿意,寧波市社區多設有圖書室、學習自修室、運動場、體育室和咨詢室,但較少設有劇場、報告廳等設施,基本上能適應社區居民的一般需求。而在行為文化上,則顯得較為薄弱,63.4%的居民認為認為很少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有67.5%的居民沒有參加這社區文化活動。在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人群中,主要以老年人和低齡兒童為主,由此可見,寧波社區的活動文化仍是建設的重點。其中,社區建設中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未來社區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社區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體現的是一個社區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這兩方面的建設僅僅依靠社區工作人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文化資源集中的、文化建設經驗豐富的組織來加以引導,高校恰恰具備了這一功能,它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可以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事實上社區與高校的聯系程度并不緊密,84.6%的居民表示不了解社區是否與高校簽訂共建協議,80%的居民表示不了解社區是否與高校共建文化實踐基地,僅有2.1%的居民認為與高校聯系較為頻繁。這些數據也恰恰表明,社區與高校的合作有巨大的空間,社區文化如果可以用好這個資源,我們國家的基層文化的品質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高校是創造知識和傳播知識的場所,具有人力資源和先進文化的絕對優勢,要積極發揮高校知識的溢出效應,越是一流的大學越應該具備一流的社區輻射能力。同時,高校的發展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且培養應用型社會實踐型人才是高校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讓學生走出校門之前就能與社會接軌,參加一系列基層組織的社會鍛煉,加強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
如何使高校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社區文化建設的模式,探究高校與社區的合作模式及運作機制,在現代社區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志愿者+學科+社區”模式
大學生有熱情、有知識、有組織,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動能性,為社區文化建設出力。目前,高校與社區合作的最基本形式是“志愿者進社區”,這種傳統形式一度給社區帶去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充滿青春和活力的人力資源。”志愿者進社區”主要是給社區居民帶去文藝演出作品,豐富居民的業余生活。但隨著時代發展,這種單一的形式并不能滿足社區和志愿者雙方的需求,拓展“志愿者進社區”的內涵是提升服務質量的關鍵。要緊密結合大學生志愿者的專業知識來服務社區,既提升了服務質量,也能使志愿者對專業能力產生自豪感,提升自我的價值感。如結合醫學,成立老年人保健、護理志愿服務;結合金融專業,成立理財分析志愿服務;結合教育專業 ,成立“四點鐘學校”,以滿足學齡兒童放學后,學習、生活上無人照顧的社會需求。社區的志愿服務與高校學生的專業緊密結合,讓志愿服務走出一條專業化服務的道路。
(二)“高校+平臺+社區”模式
高校擁有教室、圖書館、體育館、操場、實驗室等資源平臺,充分利用這些平臺資源,是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在社會方面存在著社會服務意識淡薄、社會與大學之間缺乏信任、高校的管理過于封閉、評估導向的制約等問題[3]。社區能否真正意義上打開高校的大門,除了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思想意識的提升之外,社區可以充分調動區域資源優勢,與高校互通有無。如上海楊浦四平街道通過其區域內的上海玻璃博物館與同濟大學相聯合,成立了高校社區共同建設的文教結合項目——當代首飾與新文化中心,將高校的實驗室搬到了社區,它除了教學科研,還兼有社區文化培育的功能,定期開展社會開放日,聯系高校、美術館與社區力量開展創新培訓項目,與中外文化機構深度合作,為建設高質量、創新型社區提供了范例,同時也為城市居民與創意人士提供學習交流探索與展示的空間。
(三)“社區+市場運行+高校”模式
高校學生社團是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建立起來的組織,主要是學生內部的一種活動組織。其經費主要來源于參與學生的會費,經費相對短缺,這也是影響學校社團高端化發展主要障礙之一。社區如果能夠劃撥專項經費用于文化建設,適當運用市場運行機制與高校社團合作,建立互利雙贏的平臺。社區可以根據自身區域的特點以及居民的需求來選擇相應社團,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高校社團也可以走出經費短缺的困境,使雙方的需求都能得到進一步地滿足和提升。如云創1986青年小鎮項目立足于寧波市江北區大學城,是一個集文化、商業、產業、創新創業為一體的綜合性社區。云創小鎮與周邊高校的學生社團緊密聯系,主動走向高校為學生社團活動提供場地、設備以及經費支持,這一舉動也將高校社團成功地引入社區,在高校學生社團的合作之下,舉辦了涂鴉藝術活動、云創國際市集、云創公益仙女節、建團95周年主題集會、舌尖上的繡山、寧大校園大型戶外音樂節、NA愛援藏”微公益、翰墨書香,丹青溢彩等豐富多彩的高質量社區文化活動,這一模式值得借鑒與發展。
社區文化建設本質上是政府、社區、居民和區內單位共同的事業 ,需要這些部門和群體的共同參與,才能形成合力促進其迅速發展。[4]同樣,高校依托型社區的文化建設也需要政府、高校及社區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層面:加強對高校依托型社區的總體規劃及政策引導。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社區是國家的最基本單元,只有社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了,國家的目標也就能實現了。因此,要從政府層面,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以高校為參照點,在其周邊規劃若干個“高校依托型社區”或稱之為高校特色小鎮,進行重點打造,同時加大基礎教育資源、醫療衛生資源、生活設施等方面的配套建設,主動對接高校文化資源,加強社區文化建設。
(二)高校層面:建章立制,向周邊社區居民開放各類文體設施和文體大餐。一是從硬件開放角度,高校可以向周邊的高校依托型社區居民開放圖書館、科技館、校史館、博物館及各類展館等,使周邊居民能共享高校發展成果,受到高校濃郁學術氛圍的熏陶,加強自身文化修養和人文氣息。二是從軟件開放角度,高校可以向周邊的高校依托型社區居民開放學校的各類學術報告會、論壇講座、大型體育賽事、各類文藝演出等,使周邊居民可以經常享受到文體大餐。三是從學術型社會建設而言,高校甚至還可向周邊居民開放課堂教學,服務廣大自主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三)社區層面:提供經費保障,充分利用上級政策,發揮高校積極性,激發廣大居民的參與熱情,建成一批示范性高校依托型社區。社區應圍繞廣大居民的共同需求及自身社區文化建設需要,充分利用上級政府有關政策,積極發揮毗鄰高校的先天優勢,創造條件,為廣大社區居民搭建各類平臺,共享高校各類硬件設施設備及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社區為工作需要,應建立高校依托型社區專項建設基金,基金來源為兩個方面,一是上級政府專項補助資金,二是社區下屬各居民小區物業費發展基金,即社區形成良性循環后,將各下屬小區打造成高端居民小區,同時,小區物業管理主體可以根據法律法規,收取到較高的物業管理費,并從其中預留一部分用于高校依托型社區建設。高校依托型社區專項建設基金將主要用于為本社區居民共享高校各類軟硬件資源提供經費保障,同時邀請高校師生進社區服務提供一定經費支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以及我國進行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設置將更加多元,高等教育資源也將更加豐富。高校依托型社區建設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當前,高校依托型社區文化建設仍然存在著主體雙方主動性不強、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等眾多問題,這就需要各級管理者積極開拓工作思路,不斷探索新的互助合作模式和運作機制,探索出互動、相融和雙贏的社區文化建設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