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橙米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評估社交媒體對新聞業的影響在很多方面都很重要。近年來,社會媒體驅動的報告文學在公眾中制造了虛假信息和錯誤信息。盡管社交媒體給人的印象是客觀的,部分原因包含了圖像,但殘酷的現實是,新聞不僅僅是對事件的報道。新聞必須得到證實,而不僅僅是陳述事實。互聯網技術也催生了可能被濫用的技術工具。因此,新聞業作為民主的第四大支柱,必須重新樹立道德立場,向受眾呈現基于事實的新聞。
本文將探討社交媒體對新聞業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改變了媒體報道的本質。它將探索前社會媒體世界新聞實踐,如客觀性和準確性,新聞來源的重要性,社交媒體對新聞業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在前社會媒體世界中,新聞業要求對事件客觀準確地進行報道,而不扭曲新聞內容(McQuail,2010)。在西方世界,媒體理論總是聚焦于客觀的新聞報道,使其成為新聞采集和報道的基石。客觀報道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特征,影響著受眾對新聞的解讀程度。在美國,客觀意味著在新聞報道中保持中立,要求記者區分事實和觀點。記者通常不會將自己的個人價值觀融入其中,而是向新聞受眾傳遞客觀事實(Karlsson,2011)。在傳統的新聞報道中,記者不參與事件,而是采取中立的觀察者的立場。他們是向公眾報告事件的參與者。可以注意到,在新聞報道中使用主觀的個人價值觀和觀點是令人厭惡的。因此,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新聞業是客觀的,記者們意識到事實的神圣性。
為了保持客觀性,傳統的新聞工作脫離了其來源、政治利益、商業考慮和特定類型的受眾。記者不為特定人群的利益服務,記者們預計不會受到消息來源的明顯影響。在伊拉克戰爭中,嵌入的美國記者被發現與那些單獨旅行的人不同,他們更喜歡軍隊(Cockburn,2010)。這種方式確保了高質量媒體的生產,提高了新聞在公眾眼中的形象。記者沒有透露消息來源。記者的獨立性是新聞客觀報道建立群眾信任的前提條件。
社交媒體已成為開展新聞報道工作的有用工具。它已經成為新聞收集、文章寫作和新聞傳播的巨大資源。在美國的一項調查中,大多數記者都認同社交媒體在新聞收集中的重要作用。新聞機構和組織為記者組織培訓項目,使他們具備處理數字媒體的能力。赫米達Hermida(2013)寫道,大多數記者也在使用這些平臺尋找消息來源。社交媒體不僅成為現代新聞工作者重要的新聞來源,也是新聞傳播和受眾參與的重要渠道。
基于社交媒體的信息已經成為調查性新聞的主要來源。Schunemann & Baumann(2017)引用了一個有趣的事件,表明了社交媒體的重要性。在倫敦的一家快餐店,一名顧客拍攝了一段老鼠在停車場內奔跑的視頻。有人看到一名員工跑去趕老鼠,阻止老鼠進入大樓。一位憤怒的顧客要求餐廳工作人員退款。在這個例子中,來自一家英國報紙的記者寫了一篇調查文章,鏈接到了原始視頻。幾天之內,當地監管機構就注意到了這份報告,并向這家餐廳發出通知,要求他們做出賠償。這種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已經成為全世界新聞記者的金礦。推特、臉書、Instagram和YouTube為這一代記者提供了新機遇。如果使用得當,經過正確的事實驗證,這就不僅僅是簡單地進行復制和粘貼一個故事了。因此,社交媒體可以為實時報道事件的公眾利益做出積極貢獻。
社交媒體對新聞業負面的影響是越來越多的假新聞。記者因報道基于不充分信息的捏造報道而成為受害者。這些故事最終在公眾中制造了誤傳。此外,社交媒體是廣泛傳播這種錯誤信息的理想媒介。
以社交媒體為基礎的新聞報道使得記者在現場的活躍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從社交媒體收集線索,用于核心新聞報道。嚴肅新聞已經成為小報新聞的鏡像,在這些小報中,作者通常會聚焦于八卦來報道事件。它是新聞報道的一種描述性形式,人們和事件被反復強調。硬新聞來源不被開發或訪問,相反,社交媒體內容本身成為來源。這種報道破壞了新聞業的信譽,它也被稱為懶惰新聞。Alejandro(2010)解釋說,不以事實為基礎的新聞報道已經成為主流報紙的常規新聞。社交媒體現象的另一個負面影響是,報紙和電視媒體在新聞報道中變得更加情緒化,而非客觀。查理?貝克特(Charlie Backett,2011)在他的《超級媒體》一書中寫道,倫敦7·7爆炸案的報道給觀眾和讀者留下了最感人的畫面。現在有證據表明,讀者和觀眾更喜歡看感人的新聞內容,而不是令人不安和震驚的硬新聞。事實上,傳統新聞往往會疏遠和恐嚇他們。因此,社交媒體驅動的新聞業讓信息變得低俗、情緒化。
社交媒體對新聞業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是,社交媒體為記者提供了新的信息來源和調查渠道。然而,消極的一面是,社交媒體讓普通公民變成了記者,他們可能只是在沒有經過核實或盡職調查的情況下,按自己的想法陳述事實。社交媒體的支持者聲稱公民新聞比傳統新聞更真實。問題是,公民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客觀地報道一個事件。他們只是上傳數據,并考慮他們的圖片來顯示真相。由于社交媒體的現象,新聞業本身也陷入了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新聞業必須從公共利益的角度恢復其傳統的良好做法,并以公平的方式呈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