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報業集團《鄭州晚報》時政部,河南 鄭州 450000)
作為一名從業經歷已有16年的媒體人,經歷了從傳統媒體到媒體融合的轉型和蛻變。作為河南媒體人,自然特別關注本土同行的生存狀態,但由于一些原因,這些媒體人的生存現狀,并不令人樂觀。如果不能盡快改善,輕則造成這個行業的人才流失、水平下滑、主流權威媒體失聲而雜音四起,重則會造成整個社會因記者地位下降、生計艱難,從而導致輿論監督的缺失、思想陣地的失守,這種后果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無法彌補的。
《疫苗之王》這篇文章,讓缺位的傳統媒體汗顏。事件后期,傳統媒體也有跟進,就推動事件而言,作用小了不少。傳統媒體為何跑到自媒體后面,不少人在做這方面的反思。
真能避免嗎?沒人可以給出明確答案。但作為眾多監督途徑的一種,輿論監督的價值早已被證明,如果輿論監督有力,避免是可能的,至少可以讓造假公司有所收斂。人們做這樣的假設,更多表達的是一種渴望,渴望在每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媒體都能有一雙警惕的眼睛。和自媒體相比,傳統媒體在整合報道資源、調動采訪力量、承擔社會責任等方面具有巨大優勢。公眾希望媒體更廣泛深入地介入社會生活,對不良現象更及時有效地進行監督,這樣的期待合情合理。人們懷念調查記者,正是基于這種心理。
眾所周知,隨著媒體大環境的改變,傳統媒體人員流失潮一波又一波涌起,先是綜藝節目制作者、高級管理人員這些容易尋求高薪、謀求發展的崗位,接著這波熱浪也波及了傳統媒體最為根深的新聞部門。
新聞行業的知名人物大多是因為主持人的身份而取得一些名氣,而調查記者的崗位確實也能成就一些人,柴靜就是最典型的標桿。知名的調查記者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能夠推動一些重要問題的解決。但是調查記者的聲音越來越弱,知名調查記者難產。
新聞部門絕對是媒體最累的核心業務部門,人都是追著接連不斷的新聞在轉,時刻都要搶在前面,既要做好將要發生的事件的議程設置,還要應對突如其來的事件。更多不具備名人光環的普通記者們,尤其是調查記者們,他們的辛苦并沒有換來自身的影響力,年紀大了又受不了高強度工作,只能退居二線。退居二線的前提是有沒有進入管理梯隊,如果沒有那么很可能面臨收入下滑,再難被重用。就算如此,不求賺辛苦錢的記者們也不一定能夠謀得一份等待退休的閑職。當前,傳統媒體人員冗余,職能部門人員也十分龐大,如果沒有加快媒體融合步伐,實行多元化發展轉型,處境只能越來越艱難。
中山大學著名學者張志安發布的2016~2017年《新媒體環境下我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用數字揭示了殘酷的現實:調查記者行業面臨嚴重的人才流失趨勢,傳統媒體調查記者從業人數下降幅度高達58%,在2010~2011年的報告中,全國共確認334位調查記者,而六年后,經核定的調查記者僅175名,整整減少了159名。
雖然數據顯示,調查記者的收入略有上升,大部分調查記者的月收入集中在5000~10000之間,但考慮到調查記者的工作地點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較大城市,房價、物價、消費水平較高,以及新媒體、商業網站從業人員的待遇……事實上傳統媒體的調查行業,仍處于較低的薪資水平。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記者的存在決定了權威媒體的話語方式和文體樣式,是其區別于其他媒體形式的根本之處。用深度報道和特稿取代通訊、報告文學,既標志著新聞文體的范式轉移,也成為媒體公共性價值追求的體現。
自媒體時代偏好輕閱化的傳播內容,但并不代表著不需要深刻復雜的“知識營養”。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系展江教授在《新聞文體范式革命的引領者》一文中也寫道:“在各種制度、規則不完善的情況下,人人都是受害者。新聞媒體理當肩負起監督權力和資本的使命,監測普通人生存的社會環境,維系社會的良性運轉。”
在當前自媒體不斷豐富新聞信息源、互聯網提速新聞傳播效率的大背景下,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仍然擁有自己的陣地,仍然是全網新聞傳播最有公信力的出口。作為新聞生產的主要力量,傳統媒體必須重視新聞記者隊伍的建設,保住核心業務部門的實力。
全面提升新聞記者的從業待遇,是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傳統媒體應保持好新聞記者的進出流動性,讓適當的大齡人員、勞損人員流出,再保持從業者梯隊的及時補充。新聞記者的進入標準一直以來十分嚴格,過硬的從業素質考核、必要的年度培訓都要及時跟進,保持優質的記者隊伍。同時,面向所有記者都應提供正規的合同、統一的待遇、人身保險。此外,要配備首席記者、資深記者、高級記者的晉升通道,配以合理的待遇,這也是對整個隊伍的激勵。
我國文人從來都不缺少“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也不缺少心懷新聞理想的記者隊伍,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給他們更好的社會環境和物質支持。
可以確定的是,只要主流媒體不主動缺位輿論監督職能,即便是面對自媒體的激烈競爭,依然可以占領新媒體輿論場,不管是對于良好輿論生態的營造還是對于健康社會生態的構建,都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說,主流媒體應該也必須加大輿論監督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指出:“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做好正面宣傳,要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
我國已經進入了嶄新的時代,新聞媒體也要與時俱進,除了歌頌這個偉大的時代,描寫改革的成果,更應該發揮輿論監督類報道的優勢,按照習總書記“時度效”的要求,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新聞記者就是站在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并及時發出警報。”希望在新形勢下,我們的新聞記者當好這樣的瞭望者,為祖國的發展進步保駕護航,而讓輿論監督類報道重新成為新聞報道的利器,也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