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廣播電視報,河南 開封 475000)
關注資訊,還得評論。所謂新聞評論,通常情況下,是指新聞工作單位或者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近發生的有社會價值的新聞事件和具備普遍意義的熱點問題,通過使用綜合分析或客觀評價的方法,就事論理,就實論虛,帶有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種常見的新聞文體,更是現代新聞傳播工具經常采用的社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專欄評論和評述等新聞文體的總稱,屬于論說文的范疇。
一篇成功的新聞評論,不但要有自己的腔調,更要有專業的態度。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各種海量資訊此起彼伏,蜂擁而至。只有觀點新,才能抓人心。就像熱播綜藝節目《笑傲江湖第三季》的總冠軍,就被相聲界的盧鑫、玉浩兩位相聲新勢力奪得。這兩個年輕人獲得了成功,就是因為他們的段子與時俱進,貼近生活,能給受眾帶來更多的共鳴。相聲是一門藝術,講究說學逗唱,只要你的段子能說到心坎里,自然就把握了成功的命脈。身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在寫新聞稿子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道理。
評論寫得好,分工少不了。筆者從事新聞行業多年,工作之余,經常向新聞界的前輩求教,習慣與新聞同仁探討,通過走訪調查,筆者認為新聞評論也可以學習東北F4,按照行業的特長,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一是報紙新聞評論。通常情況下,社論、本報評論員、新聞短評、編者按等文體都屬于新聞評論。紙媒的同行里面,《大河報》《新京報》的評論版塊在中國報紙新聞評論圈里,做得相當成功,說話很有分量,通過聲音證明了自己在媒體權力的地位。
二是廣播新聞評論。一般情況下,本臺評論、本臺短評、記者述評等內容都屬于廣播新聞評論。這些年,自己一直堅持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華夏之聲《新聞空間》午間版。該欄目自從2011年改版后,內容更為充實,緊跟時事熱點,可聽性大大增強。
三是電視新聞評論。通常情況下,電視新聞評論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為電視新聞配發的編前、編后話以及節目主持人、新聞記者的即興點評,這種點評更多以口播形式出現;另一方面是電視專題評論,專題評論把活動圖像(同期聲)、背景資料等內容通過評論報道的方式糅合在一起。譬如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等重磅欄目,都是含金量十足,成為電視臺的王牌欄目。
四是網絡新聞評論。雖然網絡新聞評論坐了第四把交椅,但是傳播速度卻是最快捷的。通過網絡媒體,對已經發生的新聞事實進行評析,及時發布自己的觀點。包含了媒介網絡新聞評論和專家網絡新聞評論以及網民新聞評論。人民網的“人民網評”欄目、鳳凰網的“鳳凰時評”欄目都堪稱經典的風向標欄目。
改革車輪,滾滾向前。在傳統媒體時代,每當說起新聞評論,受眾第一時間考慮的是閱讀報紙、收聽廣播和觀看電視。在這個獨特時代背景下,傳統的三大新聞評論都有自己的甜蜜往事,都有輝煌經歷。這三類新聞媒體,都在各自的領域滿足廣大受眾對新聞事件的追蹤和解讀。
白紙黑字,大城小事。報紙的新聞評論,具有一定的社會公信力和權威性,承擔了引導社會主流價值觀、社會輿論的責任。新聞評論考驗筆者的文學造詣,在有限的篇幅說清楚一件事,還要提出作者自己的觀點,有思想、有深度、有條理。雖然有些報紙開設了《讀者來信》《讀者評論》等板塊,但是由于選題范圍有限,始終給人一家一種“一言堂”的感覺,加上眾口難調的因素,再好的一篇評論,也會有不同的意見。如果編輯的喜好不能滿足觀眾的胃口,作品刊登以后,很容易遭到讀者的吐槽。
風馳電掣,難敵廣播。作為以聲音見長的新聞評論形式,廣播新聞評論具備了傳播速度快、聲音感染強、覆蓋范圍廣等優勢。聲音與文字相比,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但是,聲音稍縱即逝,不易保存,如果當時錯過了,再想回放,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要想聽一段完美的廣播評論,必須專心致志,不但要求合適的時間,還要求安靜的環境。如果處在嘈雜的環境,很可能與金句擦肩而過。這種不易保存的特點,也是廣播新聞一直探索解決的瓶頸。
報紙新聞評論考驗記者功底、廣播電視新聞評論稍縱即逝,電視新聞評論跑拋開了局限性,顯得“土豪”很多。不但有立體感,更有形象化。在節目中,可以充分運用主持人聲音、同期聲、字幕等多種符號配合使用,及時呈現。與報紙和廣播相比,電視對新聞的評論更顯得直觀明了,受眾不用考慮年齡,更不用糾結于文化程度,想看就看,極大地豐富了電視新聞評論的受眾層面。
名氣太大,容易模仿。那一年,小崔的《實話實說》火了以后,很多欄目為了提高收視率,紛紛開啟了模仿模式。各種評論類節目遍地開花,說出的觀點卻是大同小異,一旦受眾感覺有燙剩飯的嫌疑,審美疲勞以后,就會毫不客氣的抓起遙控器換臺。模仿最大的弊端,就是很難做出超越。如果沒有自己的新意和特色,最后難免江河日下的結局。
與報紙、廣播、電視這些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誕生伊始,就像至尊寶駕著七彩祥云,賦予了新聞評論全新的色彩。在受眾面前,新媒體之所以稱新,是因為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它具備無可比擬的優勢。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可以利用數字技術、移動技術,網絡技術等科技渠道,通過投放到電腦、手機、平板等終端,及時便捷向受眾提供服務。
1.輕松互動,增加交流
增強互動,情深義重。新媒體最大的優勢,在于實現了發布者與用戶的互動交流,新聞評論也一樣。以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快頭條為例,讀者參與的評論,既可以是對作者發布內容的回饋,也可以是作者與粉絲之間的互動。這與傳統媒體中單調的受眾反饋機制對比,著實進化了不少。而且,在互動的時候,還會產生觀點的共鳴。畢竟,真理越辯越明,從來不怕遮遮掩掩。
2.直觀體驗,加深印象
傳統媒體受困于傳播途徑的局限性,在展示評論內容的時候,大多以文字、圖像、聲音為主,很少有豐富多彩的修飾。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就有了諸多便利條件,同樣一個評論,可以采取視頻、圖表、Flash來完成。豐富多彩的表現方式,留給傳統媒體滿滿的羨慕和嫉妒。同樣是費盡心思做好的頁面,新媒體的輕快活潑,賞心悅目,傳統媒體不但耗費了時間精力和財力物力,而且收視效果明顯比不上廉價的新媒體,長此以往,轉型成為勢在必行的選擇。
3.便捷轉載,時效性強
資源共享,快捷時尚。新媒體環境下,如同新聞評論深入人心,粉絲可以輕松轉載,發布于個人的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等社交平臺。通過互聯網這個特定的平臺,獲得更多的關注度和曝光率。而且,有些新媒體為了穩固自己的粉絲群,還開設了分享有禮,閱讀有獎,評論積分等一系列措施,不斷激發受眾的關注度和興趣點,成為鐵桿擁躉。
1.個性評論引領新聞時尚
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用戶知識水平的水漲船高,評論對象的無界化發展,很多用戶的胃口越來越大,就像聽相聲、看小品一樣,不再滿足傳統的套路,而是喜歡創新的形式。新聞評論也是一樣,要想吸引更多的受眾,在保證文章質量的同時,必須要有自己的個性。
報紙只看文筆,就知水平高低。電視則對主持人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在開展電視評論的時候,主持風格也得求新、求變,通過主持人的智慧、風格、修養突出評論節目的個性化。開展電視新聞評論的時候,主持人是主體,更是新聞評論的靈魂。無論在直播間還是新聞現場,主持人都是新聞事件的引出者,主持人表現的好壞,對電視欄目的收視率至關重要。很多時候,一個人、一張嘴,就能盤活一檔電視欄目,在這個方面,周立波、王自健最有發言權。
內容個性化,一直是新媒體的金字招牌。觀眾在閱讀新聞的時候,既需要陽春白雪的說教,也需要下里巴人的市井氣息。不但高大上,還得接地氣,這樣的雙重選擇,是留給媒體工作者的全新考驗。
對于新聞評論的廣大受眾而言,90后、00后一直都是新聞評論工作的一個盲區,他們更是特立獨行的一代,他們的興趣關注點,更多是時尚、科幻、修仙、青春等張揚個性、崇尚娛樂的節目內容。在新形勢的傳播下,要想做好這方面的新聞評論工作,就要新聞工作者找準定位,利用優勢,結合潮流,緊跟時代,力爭創作出更多有個性、有品位、有內涵、有價值的新聞內容。
2.付費評論機制,花錢得有價值
記得在2013年4月,《福布斯》網站撰稿人海德·肖奈希(Haydn Shaughnessy)就曾經發表一篇文章,稱“Facebook周一在英國和其他一些地區推出了短消息(私信)收費服務,允許用戶向名人或朋友圈之外的其他人發送短消息?!薄S歇殶o偶,這些年,愛奇藝、優酷等主流視頻網站,也都推出的VIP付費模式,成為會員,可以剔除廣告,還能享受到最新的新聞資訊。由此可見媒體付費使用已經成為一種消費趨勢。
傳統媒體,都有自己的運營成本,新媒體用戶發布內容,門檻相對較低,成本更加低廉。加上用戶從單一接收者到制作者、發布者、傳播者角色的改變,必然會出現信息冗余的狀態,很多時候,鋪天蓋地說的都是一件事情,并不利于信息的流通傳播。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北京市網信辦依法約談多家網站,責令網站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渲染演藝明星緋聞隱私等過度娛樂問題,依法關閉了“風行工作室” “名偵探趙五兒”等一批違規發布內容的賬號。凈化輿論環境,堪稱大快人心。
路漫漫其修遠兮,新聞評論遇時機。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如何返老還童,重煥生機,還需要新聞工作者繼續努力。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處在哪個時代,新聞評論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核心業務不能拋棄。再花哨的展示手法,都得靠內容吸引受眾。只有內容為王,形成的品牌優勢和公信力才是最具競爭力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