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常 董艷秋 付立春
(1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七〇三隊, 黑龍江 哈爾濱 150300;2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研究總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6)
黑龍江省東部太平嶺多金屬成礦帶是黑龍江省較重要的銅、金、鉬等多金屬共生的成礦帶之一,該成礦帶礦床成因以巖漿熱液型、火山-次火山熱液型及斑巖型為主,礦化多與燕山期淺成-超淺成中-中酸性侵入巖及次火山巖有關。本文對該礦床的地質特征進行研究,為該地區以后的找礦工作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本區大地構造單元屬于濱太平洋構造域的完達山-錫霍特活動帶的太平嶺活動帶,敦密深斷裂的南東側,屬太平嶺成礦帶的西亞帶中部,總體呈南北向展布。該地區地質歷史演化較為漫長,地質構造復雜,火山作用、巖漿作用發育,早中生代的巖漿活動十分強烈。區域內地層主要有上元古代黃松群楊木組和閻王殿組,古生代二疊系下統雙橋子組、紅葉橋組火山巖,紅山組,中生代三疊系上統羅圈站組,侏羅系下統綏芬河組,白堊系東山組、猴石溝組。該套地層在區內分布較廣。
區域內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尤其以北東向斷裂及南北向斷裂為主。區域內北東向主要斷裂有共和-西南岔斷裂帶、青山林場-雙橋子斷裂帶,南北向主要斷裂西溝-楊木橋子、白松-太平嶺子斷裂、雙丫子北部至新青經營所;尚有規模較小的北東向斷裂、南北向斷裂以及北西向斷裂。
區域內侵入巖較發育,主要有張廣才嶺期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印支晚期二長花崗巖、堿長花崗巖、石英閃長巖,燕山早期花崗閃長巖,燕山晚期閃長玢巖、閃長巖、花崗閃長巖、花崗斑巖。
普查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中生代三疊系上統羅圈站組,該地層呈大面積出露,約占95%左右。巖性以流紋質角礫熔巖、英安質巖屑角礫熔結凝灰巖、酸性巖屑角礫凝灰熔巖、硅化流紋巖、碎裂硅化流紋質凝灰熔巖、碎裂硅化英安質角礫熔巖、硅化英安巖、硅化構造角礫巖為主。
流紋質角礫熔巖:出露在礦區南部。結構構造為火成碎屑結構、膠結物均為酸性巖。巖性特征由火成碎屑物和熔巖,膠結的火成碎屑巖巖石中>2.0mm,角礫巖石<20%。火成碎屑巖由>2.0mm的流紋質酸性巖組成,熔巖有重結晶呈硅晶質,膠結物由硅質的熔巖形成顯晶質,部分呈球粒。
英安質巖屑角礫結熔凝灰巖:巖石結構構造為結熔凝灰熔巖結構、熔結角礫結構。巖性特征為巖石由火山碎屑物和膠結物組成。角礫為不規則狀,寬度2.5—3.5mm,成分為流紋巖和英安巖,含量35%。巖屑呈不規則狀,寬度0.6—1.6mm,成分為含量為20%;朔性巖屑呈杏仁狀,梳狀,成分為脫玻化的長英質,含量為15%。膠結物為熔巖,發生脫玻化的長英質,含量為30%。蝕變特征為不透明礦物零星分布,硅化,石英呈脈狀。
酸性巖屑角礫凝灰熔巖:巖石結構構造為凝灰結構、角礫熔結結構。巖石由火山碎屑物和膠結物組成。火山碎屑物由角礫和巖屑組成。角礫為不規則狀,寬度 2.5—3.5mm,成分為流紋巖和英安巖,含量 35%。巖屑呈不規則狀,寬度 1.0—2.0mm,含量為40%。膠結物為酸性熔巖,發生脫玻化的長英質,含量為25%。蝕變特征為不透明礦物和褐鐵礦,呈條帶狀和團塊狀分布于巖石中。
硅化流紋巖:斑狀結構,基質為球粒結構。斑晶由石英組成,石英為他形粒狀,0.2—0.3mm,無色,透明,含量占 15%。基質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狀生成的球狀長英質纖組成,含量占85%。硅化,石英呈團塊狀和脈狀,褐鐵礦呈團塊狀,不透明礦物零星分布。巖石主要蝕變為硅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等,金礦體主要賦存于該巖體中。
碎裂硅化流紋質凝灰熔巖:結構構造為凝灰熔巖結構,火山碎屑物由角礫和巖屑組成。角礫:不規則狀,粒度為2.0-3.0mm,成分為流紋巖,含量在25%左右。巖屑為不規則狀,寬度為0.8-2.0mm,成分為流紋巖,含量為45%。膠結物為酸性熔巖,發生脫玻化為長英質,含量為 30%。蝕變以硅化、褐鐵礦化為主。石英呈脈狀和團塊狀分布于巖石中,巖石裂紋發育,沿裂紋充填不透明礦物。
碎裂硅化英安質角礫熔巖:結構構造:角礫熔巖結構,巖石由火山碎屑物和膠結物組成。火山碎屑物由角礫和巖屑組成。角礫為不規則狀,寬度:2.0-3.5mm,成分為流紋巖,含量為45%。巖屑不規則狀,寬度:0.6-1.4mm,成分為流紋巖,含量為20%。膠結物為酸性熔巖,發生脫玻化為長英質,含量為35%。褐鐵礦化發育。硅化,石英呈脈狀和團塊狀,巖石受力碎裂為張裂。裂紋發育,沿裂紋充填褐鐵礦,為成礦期圍巖。
硅化英安巖:斑狀結構,基質為交織結構。巖性特征:斑晶由斜長石組成。斜長石:板柱狀,寬度:0.2-0.8mm,聚片雙晶,含量:20%。基質由斜長石微晶雜亂排列,其間充填綠泥石和石英。斜長石:針板狀,含量:35%。綠泥石:鱗片狀,含量:35%。石英:粒狀,粒度:0.06-0.1mm,無色,透明,含量為 10%。巖石硅化較強:石英呈脈狀;不透明礦物零星分布,褐鐵礦化呈團塊狀。巖石較破碎,局部蝕變較強,主要有硅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等。其中硅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與金礦體關系最密切,金礦體主要賦存于該巖體中。
硅化構造角礫巖:巖石由角礫和基質組成,推測原巖為英安巖、流紋巖,巖石受后期脆性改造強烈,發育碎屑結構。角礫含量60~65%,主要為巖石碎塊,呈次棱角狀、次圓狀、不規則狀,成分為英安巖、流紋巖,部分角礫具有斑狀結構,斑晶為石英、鉀長石。石英無色透明,它形粒狀,一級黃白干涉色,波狀消光,發育熔蝕港灣結構,粒徑為0.15~0.35mm;鉀長石無色透明,板狀,負低突起,一級灰白干涉色,多碳酸鹽化,粒徑為 0.3~0.8mm。角礫粒徑為 2~5mm,部分為微角礫,粒徑為0.4~1.5mm,微角礫區域可見角礫位移明顯。基質含量30~35%,為與角礫成分相同的巖屑、碎粉以及顯晶質的硅質充填膠結而成。巖石硅化作用發育,石英呈團塊狀、透鏡狀分布,石英顆粒波狀消光,邊界不規則。巖石受后期脆性改造強烈,縱橫裂隙發育,可見裂隙切割角礫、基質,部分裂隙中有長英質礦物充填。
受區域構造活動影響,大面積的上三疊統羅圈站組酸性火山巖沿北北東向斷裂帶呈陸相內裂隙式噴發,并形成一系列各類火山構造。廣泛的斷裂活動,形成礦史演化中聯通礦源、運礦、聚礦、儲礦等各個環節,在成礦中起承前啟后的必要條件,是主導控礦因素。
區內構造活動具有多期性和繼承性雁式排列特點,形成以北東向為主體和北西向、環狀次之構造破碎帶。
F1斷裂:位于本區中部,為Ⅴ區最大斷裂構造,走向NE,延長大于300 m,為后期構造產物,對三疊系羅圈站組的流紋巖與英安巖地層具有錯位平移,該斷裂構造與區域內北東向大斷裂構造帶近似平行,為V號礦體控礦構造。
普查區侵入巖為英安玢巖,該巖體規模較小,走向近南北,傾向南東。巖石呈淺灰綠色,斑狀結構,斑晶大小為 2-4mm,含量占巖石的 10%左右。礦物成分由斜長石、石英、少量黑云母等組成。基質為細粒-文象結構,粒徑0.2-0.4mm左右,基質中斜長石和石英含量大于斑晶中同類礦物。全巖中礦物含量為石英30-35%、斜長石50-55%,黑云母5%。
礦區位于太平嶺成礦帶的西亞帶中部,呈南北向展布,地質歷史演化較為漫長,地質構造復雜,火山作用、巖漿作用發育,早中生代的巖漿活動十分強烈。構造活動影響,大面積的上三疊統羅圈站組酸性火山巖沿北北東向斷裂帶呈陸相內裂隙式噴發,并形成一系列各類火山構造。多期的斷裂活動,形成礦史演化中聯通礦源、運礦、聚礦、儲礦等各個環節,在成礦中起承前啟后的必要條件,是主導控礦因素。金礦體主要賦存于硅化流紋巖和硅化英安巖中,巖石受多期構造活動的影響,層間斷裂和小褶皺現象十分發育,巖石較破碎,沿裂紋充填褐鐵礦,局部褐鐵礦呈團塊狀。圍巖蝕變主要以硅化、褐鐵礦化和碳酸鹽化為主,金礦化伴隨著蝕變而生,且金礦化與硅化、褐鐵礦化和黃鐵礦化關系最為密切。
[1]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黑龍江省區域地質志[M].地質出版社,1993.
[2]曲關生.黑龍江省巖石地層[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3]金寶義.黑龍江省金廠金礦區火山構造及控礦特征[J].黃金地質,8(1),2002.
[4]王振忠.黑龍江東寧金廠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J].吉林地質,2008,27(2):31-36.
[5]楚春光,楊言辰,薄軍委.黑龍江省東寧東風溝金礦床成礦流體特征及礦床成因[J].黃金,2016.3(37), 23-27.
[6]馬芳.黑龍江東寧金廠金礦床礦化富集規律研究[D].吉林大學,2014.
[7]黑龍江省東寧暖泉金礦普查報告[R].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研究總院處,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