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筑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城鎮空間形態是指各類城鎮性(包括政治、經濟等)作用力下的鎮域物質環境的演變,涵蓋城鎮內部結構(主要指城鎮空間結構)和外部形態(小城鎮的外部輪廓)及其相互關系[1]。論文所指的小城鎮主要是指建制鎮,選取范圍是敦化市范圍內的小城鎮。
在國家陸續申報特色小鎮并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大背景下,小城鎮急速擴張。我國東北地區小城鎮建設中呈現出鎮域面貌雷同、城鎮特色因素單一的趨勢。大多數小城鎮模式簡單,位置分散,聯系不夠緊密,僅靠主要交通干線串聯。吉林省小城鎮的空間概況較為統一,建設范圍小,鎮域轄區廣,形態較分散。以長春市周邊城鎮為核心向外輻射,整個小城鎮建設強度東部高于西部,中部較為緊密,分別依靠三大江流域順勢而為,長白地區順應南北坡向正態分布,以及吉林省西部鹽堿地帶分散布置。在長白山系的覆蓋下,整個敦化市大多坐落在山脈的麓林地區。
本文主要針對敦化市域內小城鎮的空間形態進行研究,由宏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入手。宏觀上,對敦化市的全市域城鎮形態及空間演變規律進行整體性研究;中觀上,通過分析敦化市內典型性建制鎮空間形態進行比較研究;微觀上,分類別提取城鎮架構規律,更深入地研究小城鎮空間形態發展的影響及在此環境下的演變規律。
敦化市位于吉林省東部山區,長白山腹地,居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西部。從宏觀層面來看,敦化市受到山脈海拔變化和特定城市發展階段的影響,城市空間擴展存在很大的被動性,城鎮沿山脈走向伸展成為狹長的帶形。順延從腹地到麓林地區海拔的降低,其大致呈東北西南方向的帶狀城市發展形態。
根據城鎮空間形態理論并結合敦化市實際情況,市域內城鎮空間形態的演化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階段。
成型期——在小城鎮形成伊始,由于勞動力不足,村鎮形態多依附自然條件形成,分布在較小范圍內,大多為零星點狀分布。
發展期——伴隨城鎮規模擴大,尤其是在產業因素的干擾下,小城鎮空間開始沿交通線向外延伸,區域面積增大并相互有聯系,城鎮空間形態呈放射狀發展。
擴增期——城鎮發展動力增強,開始逐步填充內部空間,城鎮空間形態集中發展。
充填期——城鎮發展用地逐步填滿,邊緣空間與中心區域逐漸聯合,城鎮空間多維度發展。
突變期——當城鎮發展到一定階段,城鎮生長軸到達臨界點,城鎮空間形態將會發生新的突變,在遠離建成區的位置建設衛星城鎮等,采取飛躍式發展[2]。經過對敦化市域內小城鎮發展歷程的仔細考察,其空間結構發展過程也普遍符合以上五個階段性特征。
為了便于研究敦化市域小城鎮空間形態特征規律。根據吉林省總體規劃,將其按照其主要職能和主導產業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農業型、工業型和服務型小城鎮。
從中觀層面來看,東北地區發展較為滯后,文中選取建鎮發展年限較長、規模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職能鄉鎮為典型案例,以點及面,進行演變分析,總結不同職能類型的小城鎮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的特征規律。
分散式布局形態在長白地區工業型小城鎮中最為常見。因其受山脈走勢影響,工業與農業相互分離,起始階段僅依靠主要交通延伸發展,導致空間格局較為分散。在2005年,大石頭鎮未能形成集中的工業區,住區伴隨林場點分布,逐漸點狀成型,僅圍繞林場周邊發展。2008年林場規模擴大,住區隨之擴大,并沿交通軸向逐步伸長。其農業設施主要分布在老鎮區中心,用地布局形成分散狀空間形態。
近幾年,由于鄉鎮民營企業發展迅猛,獨立工業園區隨之形成,工業用地逐漸增多,工業組團與歷史街區保持距離。演變至今,這種分散大于集中的空間形態既有利于工業形成集聚效應,又避免了工業對農業用地的干擾。
山地地區農業型城鎮主要依靠種植業或初級農畜業,但工商業發展滯后,導致空間整合度較低,以網絡狀較多[3]。雁鳴湖鎮是敦化市典型的農業鄉鎮。成型期南北兩邊的工農業用地演化出居住用地,零星分布。發展期結合周邊農業及水域分布位置,形成帶狀區域。在充填期。農田與住區相互靠近,依賴過境交通形成不網絡狀形態。敦化地區的鄉鎮交通由于氣候原因較為單一,空間形態不像丘陵地區那樣緊湊,城鎮在擴散過程中易沿主要交通干道延伸,形成條狀形態。現城鎮居住用地與農田靠近,工業用地更強調交通通達性。這類鄉鎮在東北地區基本處于擴增期。
敦化市域內服務型城鎮以團塊狀空間形態居多,具有較高的居住舒適度。但土地浪費嚴重,尤其是旅游地產建設規模過大,破壞了城鎮增長邊界。大蒲柴河鎮在十九世紀末,作為交通要塞開發旅游,導致城鎮布局過于分散。二十世紀初,過于依賴林業,鎮區缺乏發展動力,內部多閑置用地,呈帶狀分散式空間形態。現如今依托傳統村落,開發了大量房地產,城鎮空間沿山脈走向南北延伸,無力從長白山天池西坡向東拓展,鎮區路網骨架較完整。順應道路骨架,鎮域中心較為集中,組團距離較遠。
針對敦化市小城鎮當前空間發展態勢,采取以下策略對應三類主導型小城鎮。
工業型小城鎮應控制形態沿道路方向過于延伸,提高空間整合度。處于擴增期的小城鎮,應加強城鎮內部路網規劃,架構道路體系,避免發展中出現重復改造的問題。
農業型小城鎮適當功能混搭,明確空間層級,避免空間形態過于分散。在工業區內可以適當布置農業、居住用地;輕污染工業區布置在老鎮區附近;增強交通導向性,使各功能區集中連片發展。
服務型小城鎮應將過于分散的城鎮形態集中引導。完善城鎮中心服務職能及對外服務能力,優化城鎮內產業結構,提高未來五年空間集聚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控制開發強度。
敦化市小城鎮的空間形態從實際建設情況來看,受交通和地形影響較大,現階段空間形態總體上分散大于集中。本文針對歷年演變特征提出了相應規劃策略,這是對山地小城鎮形態與功能更為合理的優化。它的形成雖需時間的檢驗,但卻是長白山脈小城鎮未來發展的契機,這體現了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認識觀。
[1]武進.中國城市形態:結構,特征及其演變[M].南京:江蘇科學出版社,1990.
[2]王士蘭.浙江省中小城鎮空間形態演化的研究[A].浙江大學學報,2001.
[3]錢昱如.山地城市空間形態演變研究-以重慶市主城區為例[A].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