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秀麗 院金謁 林 靜
農業科技期刊是傳播農業科技信息的最重要、最可靠的知識載體,承載著報道農業新成果、推廣農業新技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任,在推廣農業科研成果、傳播農業科學技術、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素質,促進人才交流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對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意義重大[1]。因其內容豐富、信息量大、來源可靠、數據準確、論證充分、結論明確、查詢方便等特點,是農業從業者獲取目標知識信息的主要來源。農業科技期刊還是農業各學科科技信息的交換中心,在促進農業科技知識傳播的同時,還起著指導生產實踐、科技咨詢、成果轉化的作用,對啟迪、支持和引導農業科技創新意義重大[2]。在目前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如何努力提高期刊的辦刊質量,增強期刊影響力,擴大受眾面,為促進農業發展添磚加瓦,是每一個農業期刊編輯肩負的責任與義務。為此,針對農業科技期刊發展面臨的困境,淺談其可持續發展對策。
目前,農業科技期刊普遍存在辦刊投入資金不足、缺乏經營意識、創收能力差、競爭力弱、編輯人員少,市場發行量低、期刊質量不高、刊登的稿件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
由于農業生產在地域上的特異性,我國各省、市、自治區都辦有農業科技期刊。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提供的《中國農業核心期刊評價報告(2010)》分析,全國平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科技期刊為25種(包括英文期刊)[3]。這些期刊中,多數為綜合性農業期刊,欄目設置雷同,上刊稿件同質化現象嚴重,部分期刊上刊的稿件中,基金論文少,低水平重復論文居多,導致整體出版質量降低。
農業科技期刊的受眾為農業從業人員,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加上專業方面的局限,一般紙媒農業科技期刊發行量普遍偏低。大部分農業期刊直屬于事業單位,由上級單位撥款辦刊,人員編制隸屬于主辦單位,工資和辦刊經費由上級主管單位統一撥放,仍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辦刊模式,計劃經濟遺留的慣性思想仍然存在,缺乏經營意識,市場化運作能力較低,不能主動開展廣告經營業務,發行渠道窄小,不能很好地開展營銷策劃活動。
要促進農業科技期刊的科學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建設。作為農業科技期刊編輯,需要有較好的文字功底和扎實的專業知識,但有些在崗的編輯人員知識結構不盡合理,又不注重對農業專業知識的學習,不能及時了解本學科領域的研究進展,缺乏開拓創新意識,導致出版的刊物在學術價值、實用價值方面表現一般。部分編輯依賴網絡檢索查閱資料,使一些不夠準確的信息未得到糾正[4],影響了刊物的出版質量。大多數農業科技期刊的主管主辦單位為科研單位或大學院校,對主管主辦單位來說,編輯出版工作非單位的重點業務,故對編輯人員的繼續教育不太重視,編輯人員職稱評審較難,即使取得出版專業職業資格,也在單位聘用時放在次要位置,必要時需給單位的科研人員或教師讓位,造成編輯部人才隊伍不穩定。編輯部缺少高素質復合型編輯人才,且未建立培養后備編輯人才的有效機制,影響到刊物的持續穩定發展。
目前,學術類、技術類期刊主要以發表科研論文為主,收取論文版面費成為其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有的編輯部存在只要作者愿意付費,經檢測文章文字重合率不超過30%就給安排發表現象,同時,也帶來了因過于追求經濟效益而盲目增加頁碼的現象,因不能嚴格把關文章內容,導致上刊文章的質量下降。
要辦好農業科技期刊首先需要準確定位,只有確定了讀者目標和發行目標,針對特定讀者群,創造出能及時滿足讀者需求、能及時解決農業生產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可用于指導農業生產實踐的特色期刊,才能更好地吸引讀者的注意。期刊編輯首先要找準刊物自我特性,開設有深度、有特色、有重點、適應讀者需求的欄目,形成獨特的風格與服務群體。期刊從內容到形式要有自身的編輯特色、穩定的風格,針對特定的讀者群,從而才能更好地占有市場。期刊編輯應密切關注農業科研新趨勢、新熱點,有針對性地增設新欄目,及時報道農業科研新成果,助力農業科技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
拓展稿源渠道是提高刊物學術水平、提升科研傳播功能的重要舉措[5]。農業科技期刊要打破僅刊登域內稿件的傳統思維定式,重視對域外稿源的組稿和約稿工作,尤其要著眼于氣候、土壤條件相似區域農業稿源的刊登,為本區域了解域外農業科研動態提供參考,并為本區域農業科研的開展提供借鑒。
期刊質量是期刊的生命。期刊質量包括學術質量、編校質量、裝幀印刷質量、服務質量[6]。農業科技期刊肩負著傳播農業科技成果、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重任,其學術質量是期刊質量的重中之重,編輯部要以期刊的學術質量為重心,嚴把上刊稿件的前瞻性、時效性、實用性,全面推進期刊質量的提高[6]。
1.提高學術質量。學術質量是體現科技期刊質量的最主要因素,是期刊生存與發展的根本。為更好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期刊應緊緊圍繞農業方面重點課題,跟蹤學科發展的前沿,及時報道農業生產上的熱點、難點問題,根據優勢學科和專業及時調整刊物結構,針對本地區氣候、土壤特點,突出優勢作物,形成地方特色。注重對新品種選育及其配套栽培管理技術的報道,以加速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以最快的速度傳播實用性信息,以優質的文章內容贏得市場。
2.提高審稿質量。農業科技期刊稿件的學術質量是其生存之本,審稿是提高刊物出版質量的首要環節。編輯部要嚴格執行“三審制”,嚴把審稿關。初審做到及時、公正,借助“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篩除文字重合率超標的稿件,減少重復發表現象。聘請相關領域專家二審,實行專家匿名審稿制度,把好學術質量關。明確主編的責任,主編是期刊第一責任人,應嚴格負責審稿質量。
3.提高編校質量。編輯加工是保證期刊質量的重要環節,是審稿工作的繼續,需要對稿件進行全面、細致的加工整理,在學術上、語言文字上、邏輯關系上、數據核對上仔細校對,并進行規范化處理。農業科技期刊的部分作者長期在基層農口單位工作,平時工作繁雜,因項目驗收需要或職稱評審需要擠出時間撰寫論文,對科技論文寫作要求和國家標準知之甚少,加之寫作水平有限,文章中往往存在諸多疏漏,這就需要編輯在編校過程中對文稿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在校對工作中,編輯要對稿件內容的邏輯性及稿件中的技術性方面進行,仔細審讀、反復推敲,發現稿件中存在的錯漏,通過與作者聯系或請教專家等措施及時彌補。特別對數據進行核算校對,對稿件中的符號、數學公式、單位、圖表繪制等進行規范,使文章內容與表述方式相得益彰[6]。
4.提高服務質量。編輯是連接作者和讀者的橋梁和紐帶,編輯良好的服務意識與職業道德直接影響作者和讀者對期刊形象的認識。編輯應樹立“以作者、讀者為本”的理念,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兢兢業業為作者、讀者服務。在日常編校工作中,注意培養編輯任勞任怨、樂于奉獻的敬業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提高辦刊水平,人才是關鍵。建立一支高素質、復合型的編輯隊伍,才能適應新時期辦刊的要求。各期刊編輯部應高度重視并加強對農業科技期刊編輯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包括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從事期刊編輯工作具有其特殊性,既要掌握編輯業務知識,還要通曉農業領域的相關專業知識,這樣在審閱、修改稿件時,才能及時發現稿件內容中存在的疏漏及差錯,才能無障礙地與作者溝通,并正確處理出現的問題。因此,應鼓勵并督促編輯積極參加學術報告會、學術交流會,及時了解農業領域最新研究動態,更新知識結構[6]。在工作中,通過培訓及在實踐中邊干邊學積累經驗,建立一支既懂農業專業知識,又精通出版業務的編輯隊伍。建立和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吸納善于經營管理的人才,從而建立高效的出版團隊。同時,要關心從業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不斷完善各種激勵機制,穩定并不斷擴大從業人員隊伍[7]。
近年來,各農業期刊出版的數字化、網絡化水平不斷提高,期刊出版的數字化、網絡化已成為發展的主流。因此,要適應現代科技期刊的發展,必須加快辦刊的數字化水平,不斷增加農業科技信息儲備量,提高刊物時效性。通過同步刊載農業科研新成果,及時為科研工作者提供高價值的信息參考,建立農業科技推廣和學術交流的平臺,擴大本區域農業科技的影響力[7]。
農業科技期刊要在注重紙媒出版的同時,加速數字化出版的進程,實現在線投稿、在線訂閱??萍计诳壳爸饕越ㄔO網站、出版數字化期刊的方式利用新媒體,使一部分資源實現了數字化傳播。還有部分期刊社通過開設微博、建立微信公眾號實現數字化傳播。但期刊數字化并不僅僅是指將紙媒的內容傳播到網上,還有更深層面的問題,就是如何使傳播者與受眾有效地聯系起來,實現編輯與受眾順利地進行溝通交流。數字化內容才是真正需要編輯努力研究和把握的[8]。另外,建立期刊網絡出版應用系統,加大期刊審稿、編輯、閱讀、統計系統的擴展應用,增強建設期刊網絡平臺的力度,為期刊編輯部提供采編和發行一體化的網絡平臺,從投稿、審稿、編輯、出版到發行及閱讀的全過程都能在網絡平臺上實現,從而提升期刊編輯自動化系統的傳播與應用。隨著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和電子書行業的成熟發展,數字出版與移動設備的結合成為科技期刊數字化發展的方向所在。
1.加大宣傳力度。為擴大刊物的影響力,提高刊物知名度,作為自身就是傳播媒介的農業科技期刊,可通過利用期刊自身及新媒體等方式擴大宣傳[9]。(1)利用自身刊物宣傳最常見的方法是刊登征稿、征訂啟事,刊登本刊獲獎信息、入網信息、辦刊業績、影響因子及論文被引情況等。(2)通過主動策劃主辦學術交流會議、信息交流活動、雜志推介會、廣告客戶答謝會方式,促進編輯部與外界的聯系,加強與作者、讀者、廣告客戶之間的互動,提高刊物的知名度與影響力。(3)將刊物的電子目錄通過郵件、微信、微博等形式推送到特定領域的讀者,使讀者及時了解刊物內容,提高刊物的顯示度,擴大刊物的潛在作者、讀者群。(4)利用網絡技術建立期刊網頁、微信公眾號,利用網絡、微平臺互動性優勢擴大刊物宣傳。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為農業科技期刊擴大宣傳帶來了更多的便利,采取多種方式擴大刊物宣傳,有助于刊物可持續平穩發展[9]。
2.拓寬發行渠道。出版物只有擴大發行才能提高刊物的影響力,但大部分農業科技期刊發行渠道主要依賴郵局系統,拓寬發行渠道是期刊經營的一項難題。各期刊編輯部應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在保有現有發行主渠道的基礎上,積極開發自辦發行、輔助發行。(1)可嘗試借助主辦單位的影響,由主辦單位牽頭發行、編委宣傳帶動發行[2]。(2)抓住科研專家下基層開展技術培訓之機,隨其前往培訓現場發行。(3)參與在本刊刊登廣告的企業的推廣、宣傳活動,與企業合作發行。(4)與各基層農口單位聯系,每期交付部分期刊,供其開展試驗、示范、技術推廣與培訓之需。在積極拓寬發行渠道、擴大發行的同時,又能爭取更多作者、爭取更多稿源,爭取更多的廣告客戶,使刊物進入良性循環。
[1]張瑞麟,張韻,高峻,等.移動互聯網與農業科技期刊的融合發展思考[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28(7):144-147.
[2]王珞.農業科技期刊助力農業科技創新的實踐探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23):6301-6304.
[3]金峰.河北省農業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及提升核心競爭力路徑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315-318.
[4]黃華寧.淺析中國農業科技期刊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4,26(5):162-165.
[5]陳慶禹,田淑慧,趙文祥,等.科研創新中農業科技期刊4大功能提升對策[J].編輯學報,2014,26(4):393-395.
[6]陳海燕,任銀玲,劉毓俠.數字化背景下農業科技期刊品牌建設途徑的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28(5):141-143.
[7]黃愛萍,林海清,張梅.地方性農業科技期刊創新發展的模式構建[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3,25(11):144-147.
[8]張軍華.基于新媒體時代下的科技期刊轉型思考[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7,29(2):149-151.
[9]賀晉瑜,聶磊云,張志玲.媒體融合背景下農業科技期刊的宣傳策略[J].新媒體研究,2017(1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