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嶺
1985年,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盧嘉錫曾指出,對科技工作來講,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龍尾”,又是“龍頭”。研究工作完成后,科研成果通過科技期刊發表出來,科研工作告一段落,所以說它是科研工作的“龍尾”,即學術導向作用;另外,研究工作又以全面準確地占有科研信息為前提,科研人員需要及時通過科技期刊了解科技新信息,是科研工作的前期準備階段,所以也是“龍頭”,也即學術傳播和記載作用。
但是,互聯網大潮的沖擊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持續提升。[1]在網絡傳播方式迅速演變的環境中,傳統科技期刊必然受到沖擊。科技期刊的傳統功能是否還能有效發揮作用?科技期刊面對網絡社會的新技術、科技用戶的新需求,是否能抓住新的契機轉型,最終實現期刊功能的增值及影響力的提升?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如前文所說,在傳統的定位中,科技期刊主要在單個流程節點發揮作用,扮演著“龍頭”“龍尾”環節性角色,距離科研活動本身有相當的距離,更多是旁觀者的角色。但在互聯網時代,科學研究本身的組織體系和運作機制逐漸被網絡化、數字化,加上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微傳播”迅猛發展,這種新型知識環境促使科技創新的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發展出了新的科研需求,具體表現為:對文獻資源的知識服務需求,對虛擬學術交互平臺的服務需求。這兩大需求貫穿于科研活動中,對科研的催化和產出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第一種需求而言,需要科技期刊運用語義出版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對海量信息資源進行關聯、挖掘和分析,幫助用戶進行知識創造,使科技期刊的服務融入科研的過程中。目前國內外頂尖科技期刊進行了大量有益的實踐,但對一般科技期刊而言,在資金或者技術不具備的情況下,實踐的難度較大。對第二種需求而言,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微”傳播體系,更好地滿足科研人員對虛擬學術交互平臺的服務需求,那么科技期刊也能在科研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換言之,科技期刊借助微傳播體系,也能夠從單個流程節點向全流程擴展,從“龍頭”“龍尾”環節性角色演變成支撐整個科研“一條龍”的一體化服務平臺,實現對科研活動更深層次的介入。所以說,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傳統意義上的功能不但沒有被磨滅,反而華麗轉身,能夠有機會在更大范圍、更大深度上發揮功能,實現期刊的功能增值。因此,科技期刊更應該用互聯網思維重新審視學術交流的新發展、新特征,積極將微傳播納入科技傳播體系,創新科技期刊的服務功能,最終實現期刊功能的增值及影響力的提升。
以微博、微信等為傳播平臺,各種“微介質”為傳播載體的“微傳播”日益成為網絡傳播的主體,人們進入了“微時代”。博客,微博,微信,論壇等都是微傳播體系中重要的平臺。
微博是完全開放的信息平臺,通過“評論”“@”“轉發”和“關注”,改變了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特點,使得信息以裂變式多極化方式快速傳播。而微信基于通訊錄和QQ好友的朋友圈功能,使信息流通可以僅限于“熟人”之間,具備了一定的私密性和可控性,這樣溝通變得更加直接和有針對性。微信支持文字、圖片、音樂和視頻等的發送,資費為零,非常便捷。
總體而言,微傳播既可以實現開放互動的快速傳播,又可以進行針對性較強的精確傳播與互動,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個性化與社群化等特征,在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的溝通中,微話題容易聚合一批有相似興趣、價值觀或者背景的人,形成一個高度活躍的虛擬互動社區。
對于科學研究來說,對人和專家資源的訪問,與對文獻及數據的訪問同樣重要。傳統的學術交流方式主要有正式文獻、學術會議、講座等。網絡時代,博客、微博、微信、論壇等微傳播體系為科研用戶創造了低成本、即時的虛擬學術交互平臺。[2]在這個平臺中,先進的技術手段創造了一個高度自主、寬松、優勢互補的虛擬對話型場所,這個過程還可以實現自動記錄,使得全球科研人員可以進行廣泛的微內容交流,在科研創新與擴散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有學者這樣寫道:長微博與微信機制完善之后,在手機上形成立意、查詢資料、集中觀點、展開論述、做出注釋、投稿發稿……都已經成為事實。專項的學術“朋友圈”正在取代科研人員的書齋生活。而不同觀點的辯論、不同思想的交流乃至學術不端行為的揭發,都已經成為“知識微民”生活中的一部分。[3]
鑒于上述情況,科技期刊不能再固守傳統辦刊方式,置身于互聯網微傳播浪潮之外。如何主動利用微傳播平臺幫助科技期刊更深地介入科研活動,是一般科技期刊實現功能增值及影響力提升的關鍵。
微傳播體系是互聯網上的信息集散地,信息可以裂變式、碎片化地迅速傳播。以微博為代表,微博的官方認證平臺為傳統媒體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科技期刊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利用微博這個平臺,宣傳介紹期刊的最新動態,包括期刊最新刊發的文章、封面故事等,推送專業領域的國內外各種資訊,借助微博“碎片化語言”和“淺閱讀文本”兩大特點,將期刊資訊和專業資訊以一種休閑的微閱讀模式傳播,這也是對科技用戶科研方式的有益補充,并提供了新的快速傳播渠道。如中國激光的官方微博上有大量專業和行業資訊的推送,并有專業人士的點評和回復等互動。
微傳播還具有精準性。微信具有代表性,它以朋友關系鏈為核心構建用戶群體,并向陌生人群擴散。由于微信是在“許可”的情況下構建朋友圈,對話是非公開的、對等的,且到達率幾乎是100%。微信不僅給媒體提供了發布信息的窗口,同時還有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的實時數據,對用戶進行各項指標分析。微信后臺統計可以包括消息分析、圖文分析和用戶分析。其中,還對關注人數做出曲線圖,對圖文頁轉發、收藏人數進行了統計,可隨時掌握客戶的分類和需求。因此,科技期刊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進行精準傳播與互動。
這里舉例具體說明。一是按照專業分類,發布和推送最新學術動態、國際上一些研究基金情況,將學報建設成為學者樂意接近的“學術中心”。可以根據數據分析,了解瀏覽量和需求度高的內容,并通過公眾平臺的群發功能實施專業群體推送,推送信息后可引發專業同行的互動討論,激發科技創新的思路,提升科研效率。Bill Hooker是俄勒岡州波特蘭Shriners兒童醫院的一名博士后癌癥研究員,也是有關開放式科學調研的博客撰文小組的作者之一。他說:“對我而言,公開我的實驗室記錄,意味著給予他人通向自己每天所做之事的一扇窗口,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個巨大飛躍形成的動態過程。在論文中,我只能看到你完成了哪些成功的實驗,但不知道你經歷過多少次失敗的嘗試。這些小細節,正是通過開放的實驗室記錄才變得更為清晰,但在其他的溝通機制下卻往往會被掩蓋。這種開放實驗室記錄的做法,使得科研變得更為高效。”[4]在科研效率方面的飛躍,進而可為社會發揮巨大效用。二是按照科技論文寫作的情況分組,可以針對學術新人推送寫作規范、寫作技巧和寫作常見問題的資料,培育學術新人。
博客、微博、微信、論壇以及各種信息服務系統構建的微傳播體系都具有互動功能,科技期刊編輯要注意跟蹤微傳播體系平臺中各種互動的資訊,從虛擬學術社區中捕捉靈感,廣泛吸納學術同行關注議題,通過網絡資源平臺,聚“離散信息”成“集合資訊”,并在微傳播體系中與相關專業人員溝通,對“集合資訊”進行過濾、篩選,然后形成多元化的選題,這樣可以保持對特定專業的信息控制力以及知識創新鏈的跟蹤與管理,使科技期刊能夠以更主動的姿態去組織科技信息的推陳出新。
另外,科技期刊編輯可以根據同行關注的議題情況,在官方微博等平臺上發起與專業有關的微話題,讓專業人員參與討論。微傳播體系一方面信息海量,傳播快捷;另一方面信息又過于零散,開設微話題,能夠聚合信息資源,吸引科研用戶的關注,更重要的是能夠從中發現選題的雛形和潛在的作者以及審稿專家。因此,科技期刊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開設話題,吸引關注,增加對期刊的黏性,并引導學科的發展。
在科技期刊刊發的網絡版論文中,可以為每篇論文搭建學術微社區,這種微社區主要是在論文頁面中設置評論、分享、推薦之類的互動模塊,作者可以與讀者進行直接溝通,在線解答讀者的疑問;可以就某一觀點與作者進行相互探討,闡述不同觀點。審稿專家、學術同行、讀者在學術微社區對論文進行測評和打分,讓學術在傳播中進一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同時,作者、審稿專家、責編通過論文社區,在爭鳴、激蕩、交鋒中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啟迪智慧,激發靈感。互動的論文社區,科學評論、推薦、排行榜、熱點文章、分享等科學交流方式,就是專業用戶基于自身的知識和經驗評價和推薦資源,人腦在海量信息的快速篩選、發掘中發揮積極作用,對科研人員快速獲取有用信息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樣為科研人員跟蹤前沿有用信息節省了大量時間,提高了信息利用效率,有效減輕了智力負擔。傳播效果將遠遠超過科技期刊用來“同行之間交流”的初衷,對科學往縱深方向發展將起到不可估量的推進作用。
總之,微傳播體系在科技傳播與科學交流互動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科技期刊應抓住機遇,更深地進入知識生產過程,更有力地幫助科技創新活動,才能實現功能的增值,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和品牌價值。
[1]朱玲.“微時代”傳統財經期刊的“微傳播”探析[J].今傳媒,2017(8):18-20.
[2]劉嶺.學術交流需求變化環境下的科技期刊服務趨勢及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52-256.
[3]陳愷思.“微傳播時代”的內涵與外延[J].新聞愛好者,2017(6):69-73.
[4]M·米切爾·沃爾德羅普.科學2.0:一件偉大的新工具,還是一場華麗的冒險?[EB/OL].http://tech.sina.com.cn/d/2008-06-13/180122573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