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文
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圖書開始批量生產,并作為一種商品在市場上流通,這時候出版作為一個行業就誕生了。出版行業在古代蹣跚前行了幾個世紀。近代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版行業進入一個繁榮時期,圖書、期刊、雜志、報紙幾乎占據了人們所有的領域,生活、學習、工作每個方面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出版物。出版物成為我們汲取知識、休閑娛樂的重要載體。
然而進入20世紀后半葉以來,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作為傳統出版物的圖書、報紙、雜志、期刊在人們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受到了沖擊。因為一些非傳統出版物開始出現,并展現出傳統出版物所不具備的一些優點,比如微博、微信等以碎片化、即時性、交互性的特點贏得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非傳統出版物不僅僅只有微信、微博,還有其他多種形態。非傳統出版物諸多形態中以網絡文學和社交出版與傳統出版物最為接近和相似。為了找出傳統出版物和非傳統出版物各自的有優缺點,本文將對網絡文學、社交出版與傳統出版進行系統的對比和詳細的分析,歸納出各自所具有的優勢與存在的不足,以便于雙方互相學習、借鑒,共同發展。
網絡文學是以網絡為發布渠道的原創長篇通俗小說[1]。我國的網絡文學發端于20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初迅猛發展。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截至2016年底,網絡文學用戶已達3.33億,網民使用率達45.6%,其中手機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3.03億,網民使用率43.7%,全年增長17.2%[2]。目前我國最大的網絡文學集團是閱文集團,據估計其市值已達到20億美元。除此之外,還有百度文學、豆瓣文學、掌閱文學、阿里文學、網易云閱讀等大型網絡文學集團。是什么原因促使這些網絡文學平臺短短幾年就成為數十億的公司?他們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樣的?
網絡文學剛興起時,網絡付費閱讀習慣在我國還沒有形成,這個階段網絡文學主要通過網絡廣告來創收,網絡文學內容好,點擊量就高;點擊量高,網絡廣告收入就高;網絡廣告收入高,付給作者的稿費就高;作者的稿費高,作者創作的激情就高,創作的內容也就越來越好;網絡文學內容好,讀者的點擊量就高;這樣在網絡文學興起初起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進一步發展,互聯網產品版權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網絡視頻、網絡音樂、數字出版讀物逐漸開始實行分類付費制。隨著整個互聯網產品付費制的逐漸普及,讀者對網絡文學付費閱讀的習慣漸漸養成。
網絡文學的付費制基本上都是分類付費制,即首先推出一部分內容讓讀者免費閱讀,增加讀者對作品的黏性,等讀者被作品深深吸引住的時候,再推出付費的VIP章節。VIP章節的付費水平遠遠低于購買紙質圖書,而且是一章一節的購買,每個章節只有幾分錢,如果對所閱讀的內容不滿意,就可以中止購買后面的內容。
隨著付費制閱讀的逐漸成熟,互聯網廣告收入所占網絡文學總收入的比重逐漸下降,但是不管采取何種方式作為網絡文學的收入途徑,他們創收的根本都是網絡文學作品質量好,用戶閱讀量大、點擊量高,所以作者的稿酬始終是和作品的質量、關注度緊密掛鉤的,二者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網絡文學不管是起步階段還是成熟階段,他們獲利的途徑都是靠讀者對網絡文學的關注度和點擊量。為了迎合讀者的需求,在網絡文學起步階段低俗化內容充斥著網絡文學平臺。這些低俗內容可以歸結為暴力、色情、過度意淫、金錢至上、顛覆歷史等涉黃、涉暴及低級趣味、錯誤價值觀等。
后來隨著國家對網絡文學的重視,不斷出臺各項法律、法規對網絡文學進行治理,同時加大對網絡文學的監管力度。與此同時各網絡文學網站及平臺也加強了對作者原創內容的審核和把關,同時還對一些淫穢、暴力詞匯進行過濾設置。
經過政府機構和網絡文學網站及平臺的多年努力,現在網絡文學基本上走向正規,淫穢、暴力及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內容越來越少,但是金錢至上、過度意淫、顛覆歷史、架空歷史這幾類題材的網絡文學依然很多。
為了提高讀者對網絡文學的關注度,網絡文學網站或平臺都開發出了自己的閱讀客戶端APP,這些APP適用于手機、PC電腦、平板電腦、電子圖書閱讀器,它們的界面越來越簡潔、精美,人們隨時隨地通過各種終端都可以進行閱讀。
網絡平臺不僅開發了精美簡潔的閱讀界面而且還開發出讀者與作者互動的功能。有的網絡文學網站或平臺在每一個作品每一章節下面還設置評論功能,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看法對作品提出意見,作者可以借鑒讀者的合理意見對作品進一步完善,這種作者、讀者之間的互動平臺的構建,加深了讀者對作品的關注度,提高了作者的創作水平。
網絡文學有一個深度的試讀功能,使讀者可以細細地、大篇幅地閱讀作品,而傳統文藝圖書只能通過書評和內容簡介、目錄對書的內容進行粗略了解;網絡文學作品可以一點一點地購買,不滿意的內容可以不購買,而傳統文藝圖書是一次性購買的產品,購買價格較高且整部作品不管滿不滿意都要整體消費;網絡文學作品可以儲存在各類閱讀終端里、攜帶方便,而傳統文藝類圖書體積較大,攜帶較為麻煩;網絡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是與讀者的交互過程,而傳統文藝圖書在出版發行之前只是作者一個人在創作、出版之后讀者只能對內容被動地接受;網絡文學作品復制、發行簡單快捷低成本、零庫存,而傳統文藝圖書復制、印刷成本高昂,庫存壓力較大;網絡文學作品一經付費訂閱交易即成功,而傳統文藝圖書發行出去以后,還存在著退貨的高風險;網絡文學作品所產生的收益不僅僅是靠付費閱讀,還有互聯網廣告、改編電影、制作動漫等其他衍生收益,而傳統文藝圖書的收益主要來自圖書的銷售額;網絡文學網站或平臺通過大數據可以分析出每一個讀者的閱讀愛好,進而根據讀者閱讀愛好推送相關作品,而傳統文藝圖書銷售以后對于具體讀者的信息無法準確掌握;網絡文學網站或平臺向所有人自由敞開著,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創作,因而作者群體廣、作品數量多,而傳統出版機構的文藝圖書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專業的文學創作者,作者范圍相對單一,故而作品數量少。
傳統文藝類圖書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受過良好的文學專業訓練,語言文字功底深,內容質量普遍較高,而網絡文學作品的作者寫作水平參差不齊,且重故事情節輕語言文字;傳統文藝類圖書的內容把關者都是圖書出版機構的專職編輯,對國家出版法律、法規都非常了解,對色情、暴力等內容把關非常嚴格,而網絡文學的把關者主要是網絡平臺的網絡編輯,他們相對于出版社專職編輯把關能力要稍微弱一些;傳統文藝類圖書在內容上以社會效益為主,基本上都符合國家主旋律,弘揚正能量,而網絡文學作品為了吸引關注度,增加點擊量,內容多涉及金錢至上、過度意淫等錯誤價值觀;網絡文學作品雖然數量很多但是同質化嚴重,有些內容脫離實際粗制濫造。
經過以上對比,網絡文學作品在讀者和作者的互動、盈利模式多樣化等方面有諸多可取之處,而傳統文藝類圖書在內容把關、整體作者隊伍素質、內容價值觀導向上有諸多優勢。網絡文學和傳統文藝類圖書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不應該封閉地各自發展,而應互相借鑒和學習。
社交出版是以社交網絡或社交媒體為平臺,以讀者為核心,集知識共享、熱點討論、話題交流和內容積累為一體,側重分享、互動、傳播、社區的全新出版模式[3]。
社交出版剛一興起時的出發點是將社交社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整合、梳理,然后眾籌資金在傳統出版機構出版、發行。第一個采取眾籌社交出版的是贊賞平臺,作者先把自己的寫作大綱或部分內容在社交圈子里進行發布,設定一個最低的出書金額,然后感興趣的朋友進行眾籌,資金籌夠以后找出版機構進行出版。剛一開始這種眾籌式的社交出版作為新興事物還有一些市場,但是這種模式缺乏營利性,因而并不具備可持續性。
后來隨著各社交平臺對用戶根據興趣愛好進行系統分類,各社區基本上都是同一類愛好的用戶。有的社交平臺就將所屬各社區的內容進行系統篩選、整理、分類組合成新的數字出版物,然后將其中淺顯、通俗的內容免費給社區所有的用戶閱讀,提高用戶對社區的黏性,然后將其中更專業性、更深奧的內容按分類付費閱讀。比如知乎就是采用的這種模式,其中《知乎周刊》內容兼具通俗性和娛樂性,免費給所有的讀者閱讀,致力于吸引流量,開發潛在讀者;其中“一小時”系列定位為“深度短時閱讀”,“知乎·鹽”系列定位為“輕量級嚴肅讀物”,它們都是按內容付費閱讀。知乎系列所有的內容都來自于用戶在各社區發的帖子,讀者也是以各社區的用戶為主,每個帖子發出來以后都有許多讀者進行評論和點贊,知乎平臺就根據讀者的評論進行篩選,對選中的帖子整合讀者的意見并邀請作者對帖子進行修改完善,然后將所有整理完善后的帖子進行分類組成數字出版物。這些數字出版物是所有社區用戶共同努力的產物,不管是作者還是讀者,都廣泛地深入到數字出版物的創作中,故而社交出版有著廣大、固定的作者群體和讀者群體。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社交平臺已經根據用戶閱讀、瀏覽和購買的社交出版物,分析其閱讀需求進行社交出版物的推送,為讀者提供專業而精準化的服務;同時也對作者所發內容也進行大數據分析,準確定位作者的學業專長,以便于合理策劃相關專業內容。
社交出版物的收入渠道也越來越廣,除了付費閱讀,還有互聯網廣告以及衍生的其他收益等。現在有些社交平臺的社交出版物已經成為其收入的主要來源或者是其創收的基礎之一。
社交出版物帶來的巨大收益使各社交平臺對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其的投入也將越來越多,其產業規模也將越來越大。社交出版物的創作互動性、內容專業性、用戶精準性、收益多樣性為其提供了旺盛的生命力,未來的社交出版物必將成為數字出版產業中舉足輕重的形態。
據《2017年傳媒生態報告》統計,社交媒體已經超越搜索引擎成為第一大流量來源,二者占比分別為46%、40%。隨著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社交出版這種新型數字出版形態逐漸走向成熟、完善。“社交出版以用戶為核心,強調用戶之間的分享、互動、傳播和社交的全新閱讀模式。社交出版是基于互聯網和數字出版技術發展起來的以用戶為中心的一種革命性出版形態。”[4]
網絡文學、社交出版這些非傳統出版機構的數字出版物,雖然起步晚,但是它們在營銷方式、市場信息反饋、降低制作成本等方面已經超越了傳統出版機構,顯現出了較強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前景。但是我們的傳統出版機構在內容把關、價值導向上仍然具有網絡文學、社交出版等非傳統出版機構所無法超越的優勢。因此傳統出版機構應積極學習網絡文學、社交出版的優點,而網絡文學、社交出版應吸收傳統出版機構的優勢來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
[1]石悅.當代中國網絡文學存在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學院,2016.
[2]歐陽友權,鄧禎.多元競合下的變局與走向——2016年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巡禮[J].河北學刊,2017(2):96-101.
[3]朱煜.社交出版:數字化出版的新模式——以Wattpad為例[N].出版發行研究,2014(7):61-64.
[4]劉蒙之.產業創新視域中的新型社交出版模式初探[J].編輯之友,2013(8):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