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桃 太原廣播電視臺
現階段,我國電視法制類主持人所運用的題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節目的成功與否。一般情況下,法制節目就是對某一案件進行剖析講述,因此,素材的選擇與運用是非常重要的。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欄目主持人在采訪時說道:“在選擇法制類節目相關案例時,不需要太過神秘,案件中所體現的元素才是主持人應該掌控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的法制類節目題材才不盡相同,主持人在講述時所把握的關鍵點也不就不一樣。有的主持人選擇時下最受關注的案例,緊跟時政要聞,有的主持人也從傳統案例出發,向觀眾展現其中理性與情感之間的矛盾。其實,在新媒體背景下,要想主持好法制類節目,就必須在選題和元素的把握上多費心思。比如中央電視臺的《社會經緯》,該節目的主持人所講述的題材都是具有一定故事性和實時性的,所以很容易就對觀眾產生正面沖擊,為其接下來的講述增加了很大的優勢。
不管是在社會中,還是在企業中,都是以“以人為本”為發展的根本理念。因此,我國法制類節目主持人在講述案例的過程中,也要秉承著“以人為本”的正確理念,這樣才能保證講述的落腳點在人身上,保證法制節目的實際效果,即讓觀眾更深入的了解法律。就現階段來說,我國電視臺法制節目在主持的過程中,常常會以“懸疑”開頭的形式來講述法制案例,比如“那么這個嫌疑人究竟去了哪里呢?警方是否能找到他的蹤跡呢?”,“王某某到底和她是什么關系呢?為何下手如此果斷呢?”等等,這樣雖然能夠幫助節目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奪得更多關注,但是卻忽視了人的價值。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國法制主持人可以適當改變講述方式,對破案的細節進行簡化,深入剖析嫌疑人的犯罪心理,這樣才能讓觀眾產生一種人文情懷,增加對節目的好感和認可度。
在主持過程中,法制主持人不僅需要對案件進行系統描述,還需要做到有的放矢,進一步滿足觀眾的實際需求,而在這一方面,語言表達和主持風格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人們生活中,語言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很多事情雖然說法不同,但是目的確實相同的。作為法制類節目的主持人,應該運用不同于其他類型節目的語言樣式,這種語言樣式既不是新聞播音中的“播”,也不是娛樂性新聞中的“說”,而是一種更嚴格、更具有個性化的口語預言,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親和力和人情味,進一步滿足觀眾的實際需求,吸引他們深入了解節目內容。除此之外,電視臺法制節目的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還需要注重自身語言風格的體現。所謂語言風格,其實就是人們運用語言表達手段所形成的特點的綜合表現,比如語言中的民族性、時代性、獨特性以及流派的體現等,這些都屬于語言風格。而對于主持人來說,他們的語言風格主要體現在其語言的藝術特色上,一般來說,主持人的語言風格是在長時間的主持實踐中摸索形成的,換句話就是說,越來越能成為觀眾容易接受的風格特色。與此同時,在電視臺法制節目的故事中,我們常常會看見情與理的碰撞,而主持人的語言風格能夠有效處理這一點,也就是說,她的語言風格會讓我們覺得有理的不一定會讓人同情、無理的不一定讓人冷漠,為了保證節目根本目的實現,主持人必須掌握相當的火候,讓觀眾更容易接受其所表達的,這樣才不會讓人們存在法律盲區,同時也能增加對節目的認可度?
在新媒體背景下,個性化主持可以說是電視法制節目主持人立足于主持界的關鍵所在,也是傳播行業的必然走向。特別是在當前各類節目層出不窮的背景下,個性鮮明、獨具魅力的主持人是電視節目提高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個性化主持人具備他人沒有語言風格和敘事特點,而這也是其吸引觀眾眼球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個性化主持人還具有一定感染力和影響力,能夠很好的發揮招牌作用,因此可以說,主持人個性化發展是電視法制類節目提升自身形象的重要條件。舉幾個例子來說,江西衛視《傳奇故事》的金飛、北京衛視《法制進行時》的徐濤等等,都在觀眾心中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影響,使得她們在看到主持人的時候能夠馬上聯系到節目的內容和類型。從客觀的角度來說,主持人的形象是觀眾對節目定位的主要參考因素,所以電視法制類節目主持人必須重視自身的個性化主持,進一步提高觀眾對電視法制節目的關注度和認可度。
和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不同,并不能用娛樂性來對法制類電視節目進行衡量。因此,法制主持人就需要掌握好自身的主持風格以及對案件的敘述,盡量做到以人為本,將案件的精神內涵傳遞給觀眾,同時也需要注重自身的個性化主持,這樣才能加深電視法制節目在觀眾的印象,提高他們對節目的認可度和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