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新疆職業大學招生(就業)辦
隨著高校擴招后畢業生數量迅速增長,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面對這種狀況,相關教育單位在遵循課程體系和課堂教學的前提下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如何使大學生具備就業的相關素質是現今教學事業所面對的一個重大難題。對此,相關的教育單位必須對大學生就業需求內化問題予以重視,在大學期間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增強其就業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在促進大學生自身素質提高的同時,也進一步促進教育單位教學目標的實現,保證其后續的穩定發展。
現今,由于大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不足,在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著就業素質低的問題。在很多學生學習新技能的過程中,由于學習、職業能力不足,其不能很好地掌握其職業技能,這對大學生的就業素質提升造成了很大阻礙。現今經濟形勢快速變化,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技術更新也非常迅速,這使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對大學生的要求也在逐漸提升,其不僅需要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還看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職業能力,這也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比較嚴峻。在大學階段,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往往不能實現知識、能力、心理等各方面的提升,這也使得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難以滿足就業的各項素質指標,進而導致大學生的就業情況較差,這不僅對大學生后續的就業工作造成了一定影響,也在一定基礎上導致相關企業的工作效能受到一定影響。大學生在大學階段所受到的就業教育一般為也“被動學習”與“被動就業”,其就業主觀態度以及意識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且對知識結構的認識也不健全,綜合技能水平不高,而且缺乏自身的客觀認識,就業不是在就業內在需求指引下主動提高就業素質與職業能力,這對大學生的后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響。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在經濟狀況、國家教育體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自身的就業素質也較低,在實際的就業過程中難以滿足就業單位的要求,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很大一個因素就是作為就業主體的大學生自身的就業內在需求程度較低。大學生就業素質指的就是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能夠促使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各項素質指標,其不僅包括了知識、能力等指標,還涵蓋了大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素質等指標。而就業需求內化即提高學生對就業的認識,學生的就業需求內化程度越高,其自覺性也就會越高,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地進行就業準備,還可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與實踐活動,進而提高就業素質。在這些就業素質中,其中一個重要的素質即心理素質,其不僅是大學生就業的基本條件,其還聯系著大學生在求職、就業過程的發展情況。而現階段,在大學生的求職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大學生因受挫而產生的自卑、緊張焦慮等心理現象,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不高,對自己缺乏信心,而且對求職工作所做的準備工作也不足。心理素質不佳會影響大學生的求職、工作等,如果對其沒有進行合理地解決,很大程度上還會加深學生的自卑心理,進而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的出現。
在大學就業素質培養過程中,其不僅包含了學生職業技能的培訓工作,還涵蓋了學生的軟實力提升工作。在就業過程中,學生的就業軟實力就包括了人際交往能力、適應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等,就業軟實力不僅關乎著學生的就業情況,還影響著其后續是否能夠持續工作。但目前,由于大學生的社會經驗較少,主要的時間都在校園內,對社交等問題的處理能力還不足,這也就使得大學生的就業軟實力欠缺,難以滿足實際生活中企業對大學生這方面的需求,這不僅對大學生的就業難情況的改善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還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社會問題的嚴重性。對此,相應的教育單位必須對大學生就業問題予以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關注就業狀況,根據現今社會對大學生所提出了各項要求進行分析,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大學生就業素質與就業需求內化程度。
針對現今大學生在就業素質與就業需求內化上所面對的相關問題,相關的教育單位必須在提高意識的層面上采取合理、科學的措施來提高大學生就業素質與就業需求內化程度。提升就業指導課質量,注重學生心理素質、身體健康、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培養,提高教師的指導以及學生自我認識來逐步積累和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素質。而首先大學生需要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在大學學習過程中要意識到大學專業課程的重要性,很多學生在大學階段就盲目認為大學課程不重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僅僅只是為了考試不掛科,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增強有很大的不利影響。對此,大學生必須積極改變其思想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學習新知識,在擴大知識面的同時實現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進而提高課程參與 度。而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也需要努力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并開設相關的課程來指導大學生增強學習意識,在正確意識的指導下來展開學習活動,進而加強教育與就業的聯系,在提高教育單位教學水平的同時,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要保證大學生自身就業素質的提高,必須重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指標,在提高心理素質方面,高校首先要承擔起相應的教育責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心理素質培養工作。高校要對社會各方面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解,在此基礎上改革高校教育,使教育聯系社會與實際,并注重對學生的社會化培養,在實際的就業指導課程中模擬社會環境,使學生能夠對就業所面對的情況有一個充分的了解,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問題處理能力與應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焦慮心理,促進大學生形成科學的職業價值觀。其次,高校還需要增加校外實踐活動,通過實習、勤工儉學等活動來增加學生的社會經驗,進而加強意志力的培養,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除此之外,學生自身也需要增強其責任意識,在生活中做到重視自我,以正確的行為模式與積極的心理狀態來應對各種挫折與挑戰,正確對待競爭關系,在擇業、就業過程中提升自信程度,為后續就業實踐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提高就業軟實力方面,首先學校要健全教學體系,加強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在班級內部積極開展各類的競賽活動,并定期舉行校外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溝通能力、表現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的提升。從學生自身角度,要遵守人際交往中的原則,并掌握其交往技巧,注重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可以加強人格鍛煉,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通過學校、教師與學生自身的努力,可以保證大學生在后續的求職、工作過程中更好地應對社會上的困難與挑戰,在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的同時,實現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面對大學生“就業難”境況,相應的教育單位必須堅持就業指導教學,而大學生也要增強認識,積極準備就業,通過提高大學生就業素質與就業需求內化程度來實現大學生的充分合理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