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凱,陳前火,,張立香,楊玉香
(1.福建師范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2.平潭綜合實驗區環境監測站,福建 平潭 350400)
福建自然條件優越,海洋資源豐富,是海洋大省[1]。平潭島位于福建省東部沿海,又稱麒麟島,地理坐標介于119°32′~120°10′E、25°15′~25°45′N,是距臺灣最近的地區[2]。平潭人均海岸線長度居福建省第一,海岸線長達408.73 km,陸域面積392.92 km2,主島海壇島面積324.12 km2,海域面積6064 km2,現轄15個鄉鎮,203個村(居)委會,總人口42.79萬人,其中城區常住人口13萬人,是福建第一大島、全國第五大島,現有126個島嶼、702座巖礁,素有“千礁之島”之稱[3,4]。
平潭島溫熱濕潤,夏長冬短,屬于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旱雨季節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192.6 mm[5]。夏涼冬暖,春溫低于秋溫,年平均氣溫19.4 ℃,最熱日平均氣溫27.3 ℃,最冷日平均氣溫10.6 ℃。平潭地區經常受臺風襲擊或影響,風向以東北偏北居多,多年平均風速為9.0 m/s[6]。
《2014年福建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的數據顯示:平潭近岸海域海水基本符合GB 3097-1997《海水水質標準》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第一類及第二類海水水質海域面積占監測海域面積的84.1%;根據福建省海洋功能區劃環境保護要求,平潭海洋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95.7%,其中鋅、鎘、銅、砷、pH、硫化物、無機氮、石油類、化學需氧量、溶解氧含量均符合海水水質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平潭地形以海積平原為主,境內地勢低平,中部略高,南北有孤丘,擁有良好的港灣和優越的深水岸線,海岸曲折蜿蜒,適宜建設大中型港口[7]。平潭新能源資源豐富,可供開發的潮汐能、風能、海洋生物性等資源潛力較大;灘涂面積1146 hm2,占全省灘涂面積的3.1%;水產資源豐富,2015年平潭海水養殖產量達2.19×105 t,海水養殖面積4825 hm2,海洋生態種類繁多,有魚、蟹、蝦、藻等668種,其中魚類242種,蝦蟹類有75種,軟體動物(貝類)169種,藻類有153種,此外,還有腔棘皮動物、環節動物和腸類動物等29種;礦產資源豐富,花崗巖、石英砂儲量豐富,分別達到8.0×108t和3.0×108t;擁有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三十六腳湖和全省三大漁場之一的牛山漁場;擁有70 km的優質沙灘,遍及全區的海蝕地貌景觀,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擁有世界級的水下文物資源、新石器時代遺址田美村的江繼蕓墓和海壇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南壟村的殼丘頭,以及平潭海島國家森林公園[8,9]。
平潭發展海洋經濟的優勢多、潛力大。目前,島內主導產業為海水養殖業、以旅游商貿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船舶修造業和遠洋捕撈業[10];島外產業以海洋運輸業、隧道工程業為主。近幾年,海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海洋開發力度不斷增大,海洋產業已經成為了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11]。
按照2011年福建省政府批準的《福建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修編)》中的近期(2011~2015年)水質保護目標要求,其執行的標準不低于GB 3097-1997《海水水質標準》二類海水標準(表1)。表2為2010~2017年平潭海壇海峽F22點位(119.6533,25.5667)海水監測數據(其中2010~2015年的數據來源于平潭綜合實驗區環境監測站委托福建省近岸海域監測站進行監測的結果,2016~2017年來源于http://fjepb.gov.cn/zwgk/kjjc/hjzl/jahysz/),從表2中數據可以看出,2010~2017年在平潭海峽21次常規監測中,有9次監測結果未達到Ⅱ類水質目標標準要求,主要的超標因子為無機氮和COD和pH,具體見表2,水質達標率57.1%。其中2010~2013年的水質達標率僅為41.7%,,主要的超標因子為無機氮和COD和pH;2014~2017年的水質達標率為77.8%,主要超標因子為無機氮,說明平潭對海洋的保護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隨著人口的增加、港口及臨港工業的發展、對海洋資源需求的進一步增加,平潭海洋生態環境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

表1 海水水質標準限值(GB 3097-1997)(摘錄) 單位:mg/L
隨著《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平潭的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同時,平潭海洋生態環境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平潭整個海區內沒有大的河流,也沒有明顯的陸源點源污染輸入,海水養殖污染、畜禽養殖等農村面源污染構成了海洋的主要污染來源,且大部分鄉鎮污水沒有經處理后排放,處于無組織排放狀態。

表2 2010~2015年平潭縣海壇海峽F22點位(119.6533,25.5667)海水監測結果 單位:mg/L
受福清灣龍江徑流和養殖、海壇海峽周邊區域及海壇島農村面源無組織排放等環境問題的影響,平潭局部海域存在環境污染問題,通過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平潭海壇海峽海域存在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超標的情況。TP主要來源于農村生活污染和海水養殖污染;TN主要來源于畜禽養殖污染和農村生活污染;CODMn主要來源于水土流失污染和海水養殖污染。
平潭全區陸源污染物類型主要為生活污水和養殖污水。全區陸源污染物沒有集中的入海污染物排放口,大都通過自然形成的排水渠和溪流、排洪溝等直接排放入海,處于無組織排放狀態。
根據平潭綜合實驗區環境監測站2016年發布的《入海污染源調查技術報告》,在所調查的36條入海溪流中,只有1條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有1條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其余34條全部劣于Ⅳ類水體,沒有達到入海溪流功能區劃的要求。BOD5、COD、總氮、氨氮、總磷和糞大腸菌群等污染因子均普遍超標。
2014年,平潭全區工業COD排放量為99.25 t(未含宸鴻科技,因2014年未排放),工業氨氮排放量為3.57 t;工業氮氧化物排放量為17.4 t,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51.3 t。
全區生活COD排放量為3054.53 t,生活氨氮排放量為475.05 t;全區農業源廢水中COD排放量1619.41 t;氨氮排放量409.81 t。
近幾年,隨著平潭島的開發,填海造地力度加大,導致淺海灘涂減少,海岸線資源縮減,一些關鍵的生態通道被破壞,局部海域生態功能明顯下降,海洋生態系統遭受嚴重損害。
此外,除填海造地占用灘涂資源外,部分已經實施或正在實施的圍填海工程,未采取先圍堤后回填的施工工藝,施工期懸浮泥沙產生量較大,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影響[12]。
同時,看澳錨地、蘇澳錨地、吉釣錨地、幸福洋填海造地工程、金井作業區、東澳中心漁港作業區、竹嶼口碼頭、金井碼頭等涉海工程的開發建設,造成海床塌陷、海洋生物無法繁殖、海域污染等一系列危害,導致了沿海的灘涂、濕地面積減少。
平潭島獨特的水文條件、氣候和地質等因素促使強烈的海岸侵蝕作用發生,導致水土流失、岸線后退、島面積縮小、部分民居受到破壞,侵吞大量土壤,使土地沙化,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平潭東北部由于風浪大和突出的地理位置導致了極為嚴重的海岸侵蝕破壞現象。嶼頭鄉、東庠鄉、大練鄉和流水鎮是主要的海岸崩塌區,其中,小庠島、流水鎮一帶由于高傾角斷裂發育,抗侵蝕能力較弱,巖體較破碎,浪蝕作用較強,如小庠島北部近10年岸坡后退超過20 m[13]。
平潭地處我國東南沿海,臺風、風暴潮、赤潮等海洋自然災害發生頻繁。主要表現為強降雨造成的洪澇災害,其嚴重危害了平潭漁民的生命、漁業生產、農業生產和財產等的安全[13]。
2014年平潭澳前、蘇澳、敖東和流水等鄉鎮附近海域發生赤潮4起,赤潮生物優勢種主要為無毒的東海原甲藻,同時赤潮海域水體中伴生有毒的米氏凱倫藻。
近半個世紀以來,由于大面積圍墾和過度捕捉,造成平潭中國鱟繁衍和棲息場所減少了2/3以上,中國鱟的產量呈指數下降。據統計,在1976年至1977年這短短一年中,平潭建民村圍海造田800多畝,可供中國鱟產卵的灘面不及原來的六十分之一,鱟母砂消失殆盡,導致中國鱟千秋萬代棲息的家園不復存在。目前,全區鱟年產量僅剩1000對左右。
隨著平潭綜合實驗區開發建設進程的加快,平潭的海上運輸業、船舶制造業等臨港工業迅猛發展,導致海洋生態環境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各類海洋船舶活動顯著增加,海上危險化學品泄漏、溢油等污染事故時有發生。目前,平潭缺少溢油回收船舶,高海況、大范圍條件下的快速反應和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硬件保障能力相對薄弱,應對溢油、危險化學品泄漏等突發事件應急響應能力非常不足,立體監管能力也未形成。
近年來,平潭的防護林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長江澳等五大風口已建成21.3 km的環島林帶和前沿基干林[14]。但由于防護林樹種單一,樹齡偏大,林相不整齊,加上采石挖沙、侵占林地、毀林取沙和城市建設等不合理行為,導致平潭部分地段基干林帶出現段帶缺口現象,從而促使沿海基干防護林帶的分布范圍進一步縮小[14]。
海洋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在“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下,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注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生態效益、社會和經濟的和諧發展[15]。
目前平潭還未實現海洋的可持續發展,部分海域環境問題突出。存在灘涂濕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部分地段海岸侵蝕嚴重、中國鱟棲息地環境遭受破壞、海域沿海防護林防護功能較差及易受風暴潮災害影響的問題。同時還面臨著實驗區人口增加及城鎮化建設、港口及高新技術產業等重點產業發展、排污量及排污口增加、圍填海工程等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壓力,并且已經嚴重威脅平潭人民的生存空間,制約著海洋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當前形勢下平潭海洋經濟面臨著環境保護和加快發展的雙重任務,必須制定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建立完善的海洋環境監測體系,以更好的保護海洋資源與生態環境。
海陸統籌區域協調的海洋環境保護機制的建立刻不容緩。設立陸海統籌、溯源追究、區域協調的管理機制,制訂出臺規范性文件以及解決跨界、陸源等污染問題勢在必行。在主要的江河入海口和排污口建立海洋和環保的聯合觀測站(點),以監測不同斷面的污染物指數,明確河海交接斷面和各排污口海水和地表水水質達標標準,探索實施符合平潭實際的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制定平潭周邊海域的海洋環境保護管理規定,明確跨行政區域海灣的總量分配、環境管理和污染糾紛處理程序等,推進跨行政區域協同保護。建立和完善海洋環境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實現不同利益群體和不同地區的和諧發展。
充分發揮海事、水利、海洋、環保等所屬監測機構的優勢,通過資源合理配置,形成優勢互補、分工明確的海洋環境監測體系[16]。設立權責明確的環境執法監督體系,明確海事、環保、港口管理、邊防、海洋與漁業等環境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職責。經常性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同時建立海洋環保聯合執法機制,充分發揮各涉海部門在監測取證、船艇裝備、執法裝備等方面的優勢,共同打擊破壞海洋環境的違法犯罪活動。建立涉海部門的海洋環境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建立污染事故處理、環保信息相互通報制度。
積極發揮平潭海洋監測機構、區外科研院所以及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采取共同建立野外工作站、海洋自然保護區觀測站的方式,加大對平潭重要海洋生態系統關鍵性、基礎性科學問題研究的深度。充分開展溢油動態預測技術、海洋環境質量評價與污染防治技術、海岸侵蝕與海水入侵防治技術、中水回用技術、有害赤潮發生機制及預測治理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同時,需加強海洋環境綜合整治技術的研究。深入開展沿海濕地生態修復技術保護策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和利用生物凈化海水的養殖技術的研究。引導、支持各高等院校合理設置海洋學科,積極培養海洋經濟建設所需各級各類人才,著力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海洋資源環境保護與開發專業人才隊伍。加強與省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海島研究中心、省水產所和海洋三所等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推動海洋企業建立技術研發機構。
[1] 鄭冬梅.加快福建海洋經濟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5(8):61-65.
[2] 章薇.福建海島開發活動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平潭島為例[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
[3] 朱鵬頤.平潭踐行生態建島發展戰略探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5(6):10-14.
[4] 潘輝,林丹,黃云,等.國際旅游島建設和開發的生態制約因素及對策思路--以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為實證:第七屆中國生態健康論壇文集[C].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5] 蔡敏,陳挺,陳敏.2013年5月15-16日福建省平潭縣暴雨過程診斷分析[J].北京農業,2014(15): 182-183.
[6] 高露寧.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種“福花3號”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 2013(3):15-16.
[7] 游武.對福建省平潭發展休閑漁業的思考——以沙灘拉纖為例[J].內蒙古統計,2012(5):62-63.
[8] 夏筵,范水生.福建平潭發展休閑農業的海島特色優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25(4):96-97.
[9] 游武.開放開發形勢下平潭主導產業選擇的研究[D].內蒙古:內蒙古農業大學,2013.
[10] 姚蓮蓮.論平潭與臺灣地區產業對接之瓶頸[J].時代金融,2011(24):108-109.
[11] 高泉印.瑞安市海洋經濟發展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9.
[12] 王海棠,周勇華,劉有剛.海洋疏浚工程的環境影響及對策措施[J].海岸工程,2014(1):43-50.
[13] 孟晉晉.平潭綜合實驗區資源、環境和生態脆弱性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2.
[14] 陳雪珍.平潭綜合實驗區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5):152-155.
[15] 王承定.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與對策:第七屆中國生態健康論壇文集[C].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16] 陳克亮,王金坑,戴娟娟,等.我國海洋區域功能恢復的基本對策和措施[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0, 27(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