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方方
經過前期的大幅震蕩之后,近期A股轉入整固階段。銀華基金表示,“獨角獸”企業上市大幕的開啟不僅掀起新的龍頭成長股的投資熱潮,也為A股注入了充滿活力的新鮮血液。銀華基金孫蓓琳認為,當前盈利回升和資產價格重估兩大核心邏輯未變,行業龍頭股走向世界有利于估值提升,再加上二八分化釋放了部分成長股的估值風險,外資增配A股趨勢逐漸顯現,以及監管打破剛兌等利好政策出臺,2018年A股市場將大有可為。
孫蓓琳表示,對今年A股持樂觀態度,主要是基于上漲的核心邏輯并未改變。“2016年下半年以來A股市場運行的核心邏輯是經濟復蘇帶來企業盈利回升和資產價格重估的行情,當前這一邏輯并沒有被破壞。而按照美林投資時鐘,經濟復蘇通脹緩慢抬頭的階段性股票會是最好的資產。”多方面因素也積極加持A股。在微觀層面,一些行業龍頭企業逐步走向世界成為世界龍頭,打開更為廣闊的市場和估值上升空間;從市場層面看,持續近兩年的二八分化行情令許多優質成長股估值回歸到更有吸引力的水平;在資金層面,隨著MSCI的加入以及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在全球股票市場中的配比仍低的A股被增配的趨勢明顯;監管方面,負債端打破剛兌、資產端限制非標等多個政策出臺,將長期利好A股。“最可能造成市場情緒波動的主要是去杠桿的節奏。”她補充道。
具體到投資機會,孫蓓琳最為看好金融地產、先進制造業、消費以及優質成長股。“先進制造業將持續受益于政策扶持以及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地產板塊中龍頭企業集中度快速提高,政策存在邊際改善的空間;銀行受益于經濟復蘇而資產質量改善;TMT、軍工等行業的成長股經過兩年多的調整,部分優質標的性價比上升。”
國壽安保基金認為,成長股是短期阻力最小的板塊。今年1月底以來,產業資本對成長風格板塊大舉增持,創業板及相關ETF備受青睞。在資金持續流入成長股的環境下,逼空行情已經形成。行業方面,在資本市場改革預期下,生物科技、云計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四新”類龍頭更受推崇,同時也持續關注其他細分領域的龍頭。主題方面,近期市場風險偏好有所提升,推薦工業互聯網、“獨角獸”概念等投資機會。
放眼全球,萬家基金表示,在開放經濟背景下,全球股市關聯度明顯增強,近期美股大漲有利于A股和港股企穩向好。A股市場在2018年依然存在較好的投資機會,股市風格將更為均衡,藍籌和成長領域的核心資產都值得重視。行業配置可以從宏觀經濟角度入手,對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和政策導向進行預判和把握,并以此為起點,尋找驅動經濟發展和變革的核心要素及受益的產業。繼續關注估值仍處在低位的地產、金融和建筑板塊中的價值藍籌股,以及估值回落后與業績逐步匹配,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的優質成長股。
市場延續了春節結構分化的運行格局,對于這輪市場結構的分化,中信信誠基金表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中小創在1月底已經完成了業績的預披露,而主板的業績在2月開始逐步披露,出現了部分公司業績低于業績預期的現象,因此主板基本面的風險敞口相對中小創在擴大;其次,國債期貨在上周出現較大升幅,反映出流動性預期邊際改善;價值股交易相對擁擠,在基本面出現相對惡化的情況下,資金從價值股流出并流入成長板塊;最后,監管層對資本市場支持新經濟持越來越明確的態度。
鑒于目前的市場運行狀況,以及政策監管環境發生的邊際變化,需警惕市場向2013年創業板結構性牛市演化的風險。在全年控杠桿基調不變的環境下,市場總體仍將保持存量博弈的結構性行情,隨著監管層對于新經濟的政策支持不斷加強,新經濟結構性行情正在發酵。如果出現新經濟板塊的業績增速跑贏其他權益資產,那么新經濟板塊今年將有較大的概率跑贏市場。短期建議投資者控制風險,一方面春節以來市場單邊上漲,并且漲幅較快;另一方面,3月市場仍將面臨一些比較重要的風險時間:中下旬美聯儲的加息以及未來加息計劃的指引;“兩會”后大概率會出臺資管新規正式稿;同時,中下旬進入中小創一季報預披露的密集區,存在業績風險釋放的可能。
前海開源楊德龍表示,新經濟是相對于傳統經濟而言,像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芯片與5G等等。新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板塊,在資本市場的重要性會逐步提高,近期對“獨角獸”企業加快上市速度,對已經在海外上市的“獨角獸”企業通過CDR(存托憑證)回歸A股,從而做大做強新經濟板塊。因此,關注新經濟板塊的投資機會是大勢所趨。
現在可以堅定持有好的標的,比如白酒、食品飲料、醫藥等消費白馬股,以及受益于新能源汽車的鈷鋰資源股。對于科技龍頭股,可以加大配置比例,把握新經濟的投資機會,堅信新經濟會成為未來重要的投資方向。新經濟代表未來轉型方向,龍頭公司未來會不斷釋放業績,龍頭公司的股價才會不斷創出新高。短期影響股價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從長期來看影響因素只有業績,格雷厄姆說過,“股價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新經濟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這個過程中,龍頭公司有望不斷釋放出業績。新經濟未來的增長空間比較大,股價上漲更多的還是對于未來的預期,只要公司的成長性確定,將來業績能夠不斷兌現,那么這些公司的股價都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選擇新經濟的公司和傳統行業的方法是有所不同的,一是要選擇絕對的龍頭,因為新興行業往往存在一家獨大的情況。第二,要用公司的成長性判斷公司價值。同時,近期值得關注的還有新能源汽車板塊,特別是上游受益最大的鈷鋰資源股最近持續表現。鈷是稀缺資源,供給缺口很大,國際鈷價持續上漲,而全球新能源汽車未來放量比較確定。
目前醫藥行業處于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以及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大背景下,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的費用支出增速近年來持續下降,國投瑞銀張佳榮表示,預計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醫藥行業將保持10%~12%左右的平穩增長狀態。醫保支出增速下降和百姓對醫療需求持續增長的矛盾是目前醫藥行業發展的“痛點”,緩解這一“痛點”的有效手段就是優化存量結構。長期以來,療效不確定的輔助用藥等在我國藥品銷售排行榜上排名靠前,占用了大量的醫療資源,所以這幾年各地衛計委、醫院限制輔助用藥的政策頻繁出臺,為后續創新藥的支付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張佳榮認為,在醫療資源優化配置的同時,也看到對新藥審批進程明顯提速。藥審中心專業化的評審人員快速增長,通過優先審評審批加速具有臨床價值的新藥和臨床急需仿制藥的研發上市。
另外,國內制藥企業對研發的投入不斷加大。張佳榮進一步表示,不僅龍頭藥企研發費用快速增長,眾多具有海外背景的團隊建立的創新藥初創企業發展迅猛,傳統的中藥、普藥、原料藥企業加快轉型步伐,積極布局生物藥、靶向藥等。越來越多企業的戰略發生變化,從“銷售導向”向“研發導向”轉變。
與此同時,和海外制藥巨頭相比,國內藥企的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張佳榮表示,創新需要長期的積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強生、羅氏等海外巨頭每年的研發費用都是百億美元級別,而國內創新藥龍頭企業目前每年的研發費用不過十幾億人民幣,歷史累計的投入差距就更加明顯。盡管國內企業研發成本更低,可能效率更高,但是長期形成的差距很難快速彌補。而且,監管機構對新藥的態度比較客觀,對國內外企業一視同仁,截至目前,已經公布的二十六批優先審評審批目錄中大部分還是外企的品種,尤其是申請生產批件的數量,外企的品種占據絕對優勢,無疑對國內藥企是巨大的挑戰,在存量普通仿制藥業務面臨競爭加劇以及控費的同時,創新藥市場也直面海外巨頭的競爭,恐怕只有最優秀的企業能夠脫穎而出,享受創新紅利。
張佳榮表示,人口老齡化加速給醫藥市場帶來巨大的市場潛力,在政策的正確引導下,有限的資源將得到有效分配。投資創新藥行業不僅是資產優化配置的手段,也是推動產業發展和創新的“助推器”。相信在產業和資本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創新醫藥產業將迎來確定性的景氣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