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瑩瑩
摘 要 新媒體技術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新聞生產和傳播方式,創造了媒體新生態。網絡新媒體提升了公民的話語權,傳統媒體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信息掌控者,強大的技術賦予了每個公民傳播信息、表達自由的權利,公眾議程設置逐漸產生巨大影響力,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許多網絡暴力。文章以“陜西產婦墜樓”事件為例,探討公眾議程設置的重大影響力以及其帶來的網絡暴力。
關鍵詞 新浪微博;議程設置;網絡暴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3-0021-02
2017年8月31日20時左右,在陜西榆林市第一醫院綏德院區婦產科,一名孕婦(馬茸茸)從5樓分娩中心墜下,因傷勢過重,經醫護人員搶救無效身亡。2017年9月5日榆林市公安機關勘查認定系自殺①。
事發后,醫院于9月3日10時05分在榆林一院官方微博發布聲明,表示三次下跪求家屬建議剖腹產均被家屬拒絕。這一聲明瞬間點燃整個網絡,引起了網民紛紛譴責,將矛頭指向了孕婦的家屬。9月6日凌晨醫院公布監控截圖,從圖片中可以清楚看到孕婦跪在地上。聲明發表后瞬間,“家屬為了二胎拒絕剖腹,直男癌媽寶男等字眼充斥整個網絡,甚至連家屬的地址身份證信息手機號完全暴露在網上。隨后孕婦丈夫表示,那不是跪而是疼的往地上坐。隨著事情的發展,出現了反轉,針對孕婦這一“跪”動作,被證實確實是坐,許多事情與醫院聲明有很多沖突。然而網友似乎并不買賬,仍然不遺余力的討伐家屬,語言暴力也充斥著整個網絡。而這個暴力要歸功于“醫院的聲明”,醫院在一開始就占據了網絡輿論制高點,隨后的證據相比于聲明是微乎其微,反而成為了網絡暴力的助推器。
1 議程設置的主體——醫院
議程設置最早由麥克姆斯和肖提出,是指大眾媒介通過報道的數量的強弱和話語傾向,為各種“議題”賦予不同程度的顯要性,進而影響或決定公眾對相關議題的關注度。這一理論在網絡領域也發揮著重大作用。隨著網民對事件逐步關注也吸引了很多傳統媒體紛紛報道,出現了公民事件向媒體事件的轉變,即公眾議程影響媒介議程。
在這次新聞事件中,醫院就充當了議題設置的主體。事情發生后,在網上發布聲明,聲稱孕婦跪求家屬同意剖腹產,第一時間占據輿論制高點,幾個小時后已經將網絡輿論引導向對自己有利的一方。當輿論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相關的傳統媒體對事件進行了報道。但是這些媒體報道很大程度上只是單純的報道轉發相關消息,并未展開分析評論,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傳統媒體并沒有對議題設置。即便有對家屬的采訪,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家屬話語權,某種程度上提供了不同輿論導向,但是這種導向是微乎其微,不僅沒有緩和沖突,更加劇了網友的聲討,導致事件本身被嚴重情緒化及對立化,謾罵和攻擊代替了理性。
2 推動暴力的新現象
2.1 平民話語權向精英話語權轉變
新媒體的誕生,雖然瓦解了傳統媒體的中心話語權,讓每個網民都有了說話的機會和渠道,但是隨著主流媒體與社會精英階層的入駐,新媒體賦予草根階層的話語權被精英階層重新奪回。草根階級的交流與發布平臺被新媒體逐漸瓦解,最終被主流媒體收編。從話語與權力的關系來看,有權有勢的人,他們更容易爭奪話語描述的支配位置。布迪厄在論述這種權力時也指出:“符號權力是通過言語構建已知事物的能力,借助于特殊動員手段,它可以使人獲得那種只有通過強力(無論這種強力是身體的還是經濟的)才可以獲得的東西的等價物。作為上述權力,它只有被認同的時候,才能發生功效。”[1]醫院作為一家事業單位,掌握著一定的物質生產資料,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作為精英階層的一員,其本身就有著強大的號召力與影響力。而對于一名從事普通工作的普通人來講,要想在新媒體奪取話語權實在太難。
2.2 意見領袖地位遭到挑戰
在對事情后續報道中,采訪家屬的媒體擔任了意見領袖的作用。某種意義上,權威人物掌握著更多的網絡話語權,能夠對議程設置產生影響。在這件事情中意見領袖并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力,這要歸結為兩個原因:一是意見領袖在網絡事件中出現的時機;二是意見領袖權威性意見表明的清晰度。當今中國醫患關系非常緊張,發生過許多醫護人員被砍傷事件,其中涉及到的糾紛也是錯綜復雜。隨著醫患關系的發展,導致社會對患者的譴責聲越來越大。因此看到有關醫患新聞,受眾會不自覺地站在醫院一方。所以產婦墜樓大家不約而同站在醫院一方。也正因為醫患關系的特殊性,采訪的媒體更多的作為旁觀者記錄報道新聞,而且某種程度上媒體成為了網絡暴力的對象。
2.3 現實生活的引爆點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引爆點》一書中提出了信息傳播的“環境威力法則”,即只要一件物品或一個觀念擁有適當的條件,就可以形成一個風潮,而掌握到了這個趨勢,就可以讓一個趨勢引爆起來。所以產婦墜樓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人們心中積怨已久的男權社會帶來的不平等才是真正原因,進入社會轉型期和風險社會的中國矛盾無處不在,社會的各種對女性的不平等便是其中之一。隨著中國二胎政策的放開,女性找工作困境重重,甚至有些公司還在合同中明確規定在特定時間內不能生育等,女性處于一個極度弱勢的地位,造成女性心中的不滿。恰巧醫院的聲明,揭示了一個極度直男癌的人物,瞬間激怒網友情緒。除了道德的淪喪以外再加上醫患關系緊張,進一步拔高了網民的情緒點,使得無論什么樣的證據,網民都處于一個極度昂奮的狀態,對周圍信息環境喪失了基本的判斷力,成為了網絡暴力的溫床。
3 對事件的反思
把女性當作生孩子工具的行為自然給人們在道德問題上,給予極大的批判爆發力和沖力。站在符合人性的道德、價值觀的對立面,人們對實施這樣行為的人施以惡毒的詛咒、刑罰似乎也是不為過的,但是這些評判必須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有網友曾經發表言論說,看這個采訪的孕婦丈夫絲毫沒有悲傷之意,連眼淚都不掉,和杭州保姆縱火事件的林爸爸表現完全相反。但是如果他在鏡頭前哭得稀里嘩啦,網友會不會給他貼上“炒作、打感情牌”的標簽?在道德的審判下,圣賢才是我們的追求。又有一句話,叫做人非圣賢,倒著來說就是圣賢非人。我們以人性批判,推斷的結果是人人應當圣賢,恐怕也是天馬行空,無疾而終的討論。
另外,我們呼喚意見領袖在合適的時機出現。新媒體語境下,受眾呈現多云化分眾化的特征,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受眾急需了解掌握更加全面和系統的信息,以幫助他們認清現實環境的變化。此外傳統媒體作為權威性的代表,應該主動參與到公眾議程的設置中,主動承擔引導輿論的責任,顯示出“社會公器”的身份,對新聞信息進行篩選、管理和引導,并進行深度解讀和意義闡釋,滿足受眾需求。在規避風險時,要給予雙方共同的話語平臺,平衡兩方的勢力。采取選擇性失明只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而且降低整個行業的公信力與權威性,同時也是一種失職行為。
4 結束語
公眾議程在網絡環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事件發展出現影響媒介議程設置的趨勢,并逐漸演變為媒介議程,由此可見,公眾議程設置的力量不可忽視。公眾議程作為公眾事務會和大部分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公眾言論簡單而夸張,也正因此常常成為網絡暴力的發源地,我們需要加以重視并予以指導。應由法律來判決的事情,盡量減少道德審判,我們需要做的是監督法律條文和審判程序的合理公正。我們期望美好的道德,但絕不能用道德來審判現實,更不能用道德來實現道德。
注釋
①來源于百度百科:https://baike.so.com/doc/26795743-28091533.html。
參考文獻
[1]喬華芬.加在女強人和女博士身上的符號暴力[J].黑河月刊,2009(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