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琳 范齡文
摘 要 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開始讓機器人記者上崗,大眾也普遍產生疑問:機器人記者會替代人類嗎?必須承認的是,機器人記者在部分新聞事件的報道中,有著普通記者難以匹敵的優勢,新聞采編過程中形式化、規律化的工作會被機器人記者代替,但是機器人記者也面臨著流程化生產的弊病,在更加復雜的新聞調查、新聞評論、深度報道等領域機器人記者還無法撼動人類記者的地位。文章對機器人記者的優勢與局限進行分析,指出機器人記者的上崗對人類記者帶來了機遇與挑戰,記者們應當學會與機器人記者共處,讓其成為提高媒體競爭力的有力幫手。
關鍵詞 人工智能;機器人;記者;優勢;局限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3-0051-02
隨著人工智能逐漸走進大眾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傳媒機構引入人工智能,由機器人記者撰寫的稿件也開始與讀者見面。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級地震,地震發生后僅25秒,全國人民就已經收到了相關信息播報。這條由“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自動編發的稿件,共540字配發4張圖片,包括速報參數、震中地形、周邊村鎮、歷史地震、震中簡介、震中天氣等十幾項內
容[1]。25秒的時間,一名記者或許才剛剛打開電腦,機器人記者已經完成了從數據采集到完成稿件的全過程,并通過網絡把消息發送到各地。實際上,這并不是機器人記者第一次驚艷世人。2014年夏天,美聯社就開始使用Wordsmith平臺自動生產財報報道的內容,這套系統每個季度能寫出3 000篇報道;2016年,《華盛頓郵報》的機器人記者Heliograf也在其網站上亮相,并在大選報道中有著出彩的表現……對于語意更為復雜的中文,機器人記者依然可以輕松應對。2015年9月10日,騰訊財經發布了一篇題為《8月CPI同比上漲2.0% 創12月新高》的報道,這篇由騰訊新聞機器人Dreamwriter做出的報道思路清晰、資料詳實,還加入了四位券商分析師的觀點。同年11月7日,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正式推出機器人寫稿項目——“快筆小新”,目前“快筆小新”供職于新華社體育部、經濟信息部和中國證券報,可以寫體育賽事中英文稿件和財經信息稿件[2]。
1 機器人記者的三大優勢
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開始讓機器人記者上崗,究其原因,機器人記者在部分新聞事件的報道中,有著普通記者難以匹敵的優勢:
1)速度快。“機器人新聞是指運用算法對輸入或收集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從而自動生成新聞稿件的計算機程序,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新聞生產的自動化。”[3]新聞生產的自動化,意味著當某一新聞事件剛剛發生,機器人記者就可以對其進行數據分析找出核心內容,在短時間內按照特定的新聞體裁完成稿件。在各類新媒體異軍突起的時代,機器人記者的速度遠遠把人類記者甩在身后,成為媒體“以快制勝”的法寶。
2)效率高。機器人記者擁有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在短時間內抓取新聞點,面對互聯網或者媒體數據庫中海量的信息,基于大數據分析平臺,從繁雜的數據中挑選出有用的信息;二是能夠保證數據的精準,在涉及復雜數據的股市信息、財務報表、價格指數等內容中,能夠避免人工輸入或者人工校核發生的錯誤,提高報道的準確性。
3)成本低。機器人記者可以每天24小時工作、并且全年無休,與人類記者相比,機器人不知疲倦,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與此同時,使用機器人記者還不需支付薪資,除了程序的設立及日常維護費用,機器人記者可以大大減輕人力成本。
2 機器人記者面臨的局限
快速、高效、低廉的三大優勢,勢必讓機器人記者受到媒體行業的青睞。從財經報道到體育資訊寫作,從采訪資料整理到短視頻剪輯,從受眾信息分析到資訊分發推送……機器人記者似乎開始全面接替人類的工作,對媒體行業的工作者引起巨大的沖擊,人們普遍產生疑問:機器人記者來了,記者是否就會失業?筆者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完善,新聞采編過程中形式化、規律化的工作會被機器人記者代替,而更加復雜的新聞調查、新聞評論、深度報道等機器人記者還無法撼動人類記者的地位。在看到機器人記者的絕對優勢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其面臨的諸多局限。
首先,機器人記者目前所涉及的報道面比較固定,以財經、體育、股票等為主。這些報道的特點是以數據為核心,對準確性要求高,但報道寫作方式模式化。人工智能對于財經類等有明顯規則和套路的領域表現十分突出,其工作方式遵循一定的流程,即采集數據→結構化處理→提煉新聞點→套用模板→進行潤色→完成稿件。但是這也使其陷于流程化生產的弊病:缺乏人情味和可讀性。
新聞報道雖講究客觀,但實際上,每一篇報道都滲透著記者不同的語言特色和寫作風格,人工智能生成的稿件卻往往缺乏文采,這就使得機器人記者難以像人類記者一樣通過文風、文采吸引讀者。如果說文采體現的僅是記者的文字功力,一個好的新聞作品,更重要的是筆下帶情、打動人心。“新聞的競爭進入‘秒殺時代,但情感的力量可以穿越時空;新聞的形式在推陳出新,但筆下帶情的要求永不過時。”[4]讓冷冰冰的文字產生溫度,就是要體現出人情味,體現作者的人文關懷。沒有人類情感的機器人記者,即使在速度、效率、準確率上遠遠超越人類,但情感方面卻難以逾越。
此外,新聞報道講究現場感,只有記者身臨其境,對現場進行觀察才能發現一些細節,挖掘出更有深意的東西。以突發地震消息報道為例,機器人記者能將地震地點、震級、天氣等因素詳盡報道,還能實時跟進每一次余震的情況。但是,人類記者卻可以到達現場進行實地采訪,通過對現場的場景描述,讓人們更加直觀地了解現場損失和救援情況。他們還可以采訪親歷者,為受眾還原驚魂一刻;可以采訪救援人員,了解救援面臨哪些困難,需要外界提供哪些幫助;還可以深入挖掘地震發生前后的感人事件。無論是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還是2014年魯甸地震,深入現場的記者都為受眾帶來了大批有細節、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報道。機器人記者卻還無法用自己的情感進行報道,其報道內容往往在細節和生動性上有所欠缺。
而這一缺憾使得機器人記者在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上也難有出彩的表現。深度報道需要記者到現場進行深入的采訪、調查,詳細了解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再通過對相關背景資料梳理整合,深入挖掘一個事件背后深藏的東西。新聞評論則更考驗作者的思辨能力,對事件提出自己的論點,再通過翔實的論據支撐自己的觀點,面對復雜的人情關系、倫理道德,更需要人發揮主觀能動性。
除了上述內容以外,機器人記者可能還會面對管控與審核,甚至國家安全、人類隱私保護等問題。這使我們必須正視機器人記者的兩面性:一方面,它能成為第一時間進行報道的尖兵;另一方面,它在內容選取、現場采訪、深入報道、新聞評論等方面無法完全替代人類。
3 如何面對機器人記者帶來的挑戰
筆者認為,在未來的媒體工作中,機器人記者將替代部分機械、枯燥的記者工作,把記者從部分繁雜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做有深度的東西,人類與機器人記者將各擅所長,相輔相成。
機器人將輔助記者完成以下工作:1)負責簡單的消息撰寫,尤其是財經、股票、體育比賽等方面,實時更新最新消息;2)對各大門戶網站、政府政務信息發布平臺等互聯網平臺進行網站信息跟蹤;3)進行周期性的熱點抓取,產生新聞選題;4)擔任媒體官微、App等平臺的客服;5)對媒體的各類稿件進行個性化推送;6)幫助記者進行采訪資料的整理。
除了以上日常工作中機器人記者可以充當記者的好幫手,當有突發事件發生時,機器人記者與人類更應充分協作。當面對自然災害時如果有機器人記者參與,就能在第一時間將最新情況編寫出來,除了在媒體平臺進行文字推送,還可以將文字直接轉換為語音通過廣播播出。當技術進一步提高時,帶有攝像等功能的機器人記者甚至可以代替人類進入更危險的區域,把現場情況通過圖片、視頻傳回,將大量編輯記者解放出來,到一線做更深入的采訪。
機器人記者可以在媒體中承擔諸多工作為人類分憂,并不意味著記者就可以將工作完全放下,對于機器人記者撰寫的稿件,尤其是可能涉及政治或敏感內容的,記者還需要對其進行把關,必要時進行修改潤色。記者還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在科技不斷創新的今天,記者不僅要打牢采、寫、編、評、攝的基本功,更需要向全能型發展,學會利用科技產品創造更有價值的東西。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機器人記者的普及和使用將是大勢所趨,必然會對傳媒領域帶來沖擊,但這也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機,如何學會與機器人記者共處,讓其成為提高媒體競爭力的有力幫手,才是記者真正應該關注的議題。
參考文獻
[1]李艷.你看到的第一條九寨溝地震信息是機器人發布的[N].科技日報,2017-08-10.
[2]余曉潔,吳丹妮.“快筆小新”上崗了!84歲新華社啟用“機器人記者”[EB/OL].[2015-11-06].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5-11/06/c_1117062029.htm.
[3]匡文波.記者會被機器人取代嗎[J].新聞與寫作,2017(9):59-62.
[4]辛士紅.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N].人民日報,2016-
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