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娟
摘 要: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成雙升趨勢,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的疾病之一,而且發病群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正確認識癌癥,提高對癌癥致病因素的認識,定期檢查,針對預防,都會大大降低患癌風險。本文剖析了目前我國腫瘤的防控現狀,以期對同行的臨床工作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癌癥;發病率;生存率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3.001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03-0001-02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環境因素、生活方式不斷改變,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攀升,死亡率也居高不下。據統計,中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總體而言位居中等偏上水平,在184個國家和地區中,發病人數約占全球的21.8%[1]。本文面對如此嚴峻的腫瘤發病及死亡形勢,我們該如何應對?
1我國的癌情
1.1發病率與死亡率攀升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公布的數據表明,全球每年有880萬人死于癌癥,占全球每年死亡總人數近1/6。近年來,惡性腫瘤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總體呈增長趨勢。全國2015年新發惡性腫瘤病例約429.2萬例,死亡病例281.4萬例。男性中最普遍的5種癌癥依次為:肺和支氣管癌癥、胃癌、食道癌、肝癌、結直腸癌,這些占到所有癌癥病例的66.7%。女性中最普遍的5種癌癥依次為:乳腺癌、肺和支氣管癌、胃癌、結直腸癌、食道癌,這些占到了所有癌癥病例的60%。單是乳腺癌就占到了所有女性癌癥的15%。死亡數最多的癌癥均為:肺和支氣管癌、胃癌、肝癌、食道癌、結直腸癌,占到了所有癌癥死亡的75%[2]。癌癥患者五年生存率不到36.9%,最高的中部地區也僅為41%;美國 68%,法國 52%,差距非常大。
1.2發病人群年輕化 癌癥已成為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青少年好發腫瘤包括:白血病、腦瘤、淋巴瘤、腎胚胎瘤、神經母細胞瘤、軟組織肉瘤、骨肉瘤等。據統計,我國每年新增約4萬名白血病患者,其中2萬多名是兒童。我國女性乳腺癌的高發年齡:1973~1975年為45~49歲;1981~1983年為35~39歲;而現在,20歲甚至10多歲的患者臨床上并不少見。最近5年來,19~35歲的胃癌發病率比30年前增長了1倍。淋巴癌、大腸癌、乳腺癌、宮頸癌、胃癌、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人群都出現了明顯的年輕化。
2正確認識癌癥
2.1癌癥損害機理 癌癥大多數為浸潤性生長,癌細胞生長迅速,侵入周圍組織間隙、淋巴管、血管,浸潤并破壞周圍組織,往往沒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明顯。局部浸潤和遠處轉移是惡性腫瘤重要的特點。惡性腫瘤是由人體內正常細胞演變而來,不僅破壞器官結構,還使人體大量營養物質被消耗。同時,癌細胞釋放出多種毒素,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癥狀。如果發現和治療不及時,癌細胞還可以轉移到全身各處生長繁殖,最后導致人體消瘦、無力、貧血、食欲不振、發熱、頑固性疼痛及重要臟器功能受損,乃至全身衰竭、死亡。
2.2癌癥發生因素 致癌有以下兩類:內源性致癌因素包括遺傳易感性,免疫、內分泌因素,性別、年齡、種族。外源性致癌因素包括化學致癌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現代人主要致癌因素為:生活方式不當:如抽煙、酗酒、熬夜、缺少運動、生育習慣等;外界環境污染:汽車尾氣、工業廢水廢氣、裝修污染等;化學物質泛濫:腌制、熏烤食物,食品安全問題等;飲食結構不合理:很少食用雜糧,脂肪攝入量過高,肥胖等;心理因素也可成誘因:工作緊張、競爭激烈、精神壓力大。 2.3癌癥診斷方法 診斷癌癥常用的手段:詳細詢問病史,各種常規檢驗。全面體格檢查:約75%的癌癥發生在身體容易發現的部位。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CT、MRI、B超、PET/CT等。腫瘤標志物檢查: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內鏡檢查:食管鏡、胃鏡、結腸鏡、支氣管鏡、膀胱鏡等。病理學檢查:如脫落細胞學檢查、活組織檢查。此外,關于癌癥檢查的新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如滴血芯片檢測、基因檢測、唾液篩查、納米檢測。
3癌癥預防及治療策略
3.1癌癥的預防與篩查
3.1.1注意生活方式 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癥研究所2007年提出預防癌癥的10項忠告,其中包括:在正常體重范圍內盡可能瘦;每天進行30~60 min適當強度的身體活動;避免喝含糖飲料,限制攝入高熱量食物;母親對嬰兒至少進行6個月母乳喂養;每周食用紅肉不得超過0.5 kg,避免食用加工的肉制品;男性每天飲酒的酒精含量不超過30 g,女性不超過15 g;多吃各種蔬菜和水果;每天鹽的攝入量不超過6 g,少吃腌制食品; 避免食用營養品,但懷孕期間可服用葉酸;癌癥患者治療后要嚴格遵循專家提出的營養建議,多進行體育鍛煉,并保持適當的體重。
3.1.2定期進行防癌體檢 致癌因素眾多,每個人都有可能受到癌癥侵擾。即使是健康人,也應特別注意定期進行體檢。有家庭癌癥史及高危因素的人,除了普通的篩查,最好每年或每半年進行一次專項檢查。
3.1.3提高警惕,注意自查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癌癥的八大危險信號包括:可觸及的硬結或腫塊,如乳腺、皮膚等;疣或黑痣發生明顯的變化;持續性消化不良;持續性嘶啞、干咳、吞咽困難;月經期不正常的大量出血,經期以外的出血;耳、鼻、膀胱、腸道原因不明的出血;經久不愈的傷口,不消的腫脹;原因不明的疼痛及體重下降。當出現以上癥狀時,應及時就醫,癌癥如能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會大大提高生存率。
3.2早發現、早治療的意義 臨床就診的癌癥患者多數已是晚期,治療效果并不如人意,還有許多患者因經濟原因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而美國癌癥協會2010年7月7日公布,由于煙民減少、治療手段改善,以及更多的癌癥被早期發現,癌癥死亡率近年來呈持續下降趨勢。2001~2006年,男性癌癥死亡率每年下降2%;女性下降1.5%。目前,有諸多研究表明,若已經發生癌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降低約1/3的癌癥負擔[4]。
3.3癌癥的治療方法 癌癥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放療、化療及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以及傳統中醫藥治療、介入治療、激素治療等。目前,癌癥的治療手段主要是綜合治療,是指根據患者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范圍和發展趨勢合理的有計劃的綜合應用現有的治療手段,以較大幅度的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活質量。其中手術治療是大部分腫瘤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是多數腫瘤根治的希望。化療是近年發展最快的治療領域,新型抗癌藥的研制和應用,從單純細胞毒性攻擊到分子靶向性調節,在某些腫瘤的治療上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放療是用各種不同能量的射線照射腫瘤,以抑制和殺滅癌細胞的一種治療方法,可單獨使用,也可與手術、化療等配合。中醫治療,可用于術后調整免疫功能,減少腫瘤復發、轉移,減輕放化療的副作用,不適合西醫治療的晚期患者,可以改善癥狀。
腫瘤的轉移和復發大多發生在根治術后三年之內,約占80%,少部分發生在根治后五年之內,約占10%。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45%的惡性腫瘤患者可被治愈,如果從治療手段來看,22%是手術治愈的,18%是通過放療手段治愈的,另外還有5%是藥物治愈。因此,只要提高癌癥患者的早診率,中國癌癥患者的死亡率才會下降。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提出著名的“三分之一”理論: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癥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治愈,三分之一的癌癥通過適當治療可以減輕痛苦,延長生命。國際癌癥合作者研究表明,有40%以上的癌癥可以得到預防,早期預防和健康教育至關重要[3]。所以提高公眾對致癌危險因素的認識,并且通過健康宣講鼓勵公眾定期體檢,針對性地對不同疾病進篩查,可以大大降低患癌風險,緩解癌癥負擔。同時對于已經罹患癌癥的患者,鼓勵其盡早接受治療,也能大大降低癌癥的死亡率。
參考文獻:
[1]Fitzmaurice C,Dicker D,Pain A,et al.The Global Burden of Cancer 2013[J].Jama Oncology,2015,1(4):505.
[2]曾倩,崔芳芳,宇傳華,等.中國癌癥發病、死亡現狀與趨勢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6,33(2):321-323.
[3]Danaei G,Vander H S,Lopez A D,et al.Causes of cancer in the world: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nine behavioural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J].Lancet,2005,366(9499):1784-1793.
[4]代敏,李霓,李倩,等.全球腫瘤預防控制概況[J].中國腫瘤,2011,20(1):21-25.
[5]孫建東,趙洪軍,徐愛強,等.山區農村居民惡性腫瘤疾病負擔的估計[J].中國衛生統計,2008,25(2):132-135.
編輯/李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