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 趙偉
摘要:以2016年山東省牧草種植農戶與企業的調研數據和山東省主要糧食作物統計資料為基礎,計算牧草種植、加工成本收益基本信息,對主要糧食作物生產近10年間的成本利潤變化進行分析,比較分析山東省糧食與牧草生產成本收益,以評價“糧改飼”政策實施后牧草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濟效益。分析發現目前糧食種植存在成本逐年升高、價格波動大的問題,利潤基本已經達到瓶頸,而種植苜蓿(Medicago sativa)、全株青貯玉米(Zea mays)收益可觀,在保證良好的土地資源和合理的田間管理條件下,“糧改飼”項目基本上可實現種草高于種糧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糧改飼;供給側;糧食;牧草;成本收益
中圖分類號:F307.3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8)03-0163-04
Abstract Based on survey data of farmers and enterprises who planted for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statistics of major grain crops, we calculated the cost-benefit information of herbage planting and processing, and analyzed the cost and profit variation of major grain crops for the last 10 years. Further,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forage industry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in to Forage” strategy, we compared the cost-benefit between growing forage and grain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st of grain cultivatio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the price fluctuated greatly, thus the profits had basically reached the bottleneck. While planting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and whole corn silage (Zea mays) had considerable profits. We conclud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ensuring fertile land resources and reasonable field management, the “Grain to Forage” strategy could basically achieve higher economic benefits of planting forage than planting grain.
Keywords The “Grain to Forage” strategy; supply side; Grain; Forage; Cost and income
實施“糧改飼”,在種植業結構中增加飼草,能夠直接或者間接減少飼料用糧的消耗,緩解糧食安全問題,提高畜產品質量,促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當前國外低價進口牧草對國內畜牧業產品市場形成很大沖擊,增加國內牧草市場供給,降低草食畜產品飼草成本,提升畜產品市場競爭力是當前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任務[1,2]。
2016年3月山東省發布了《山東省推進“糧改飼”試點促進草牧業發展實施方案》,目前試點縣已經擴大到19個,各試點積極推進全株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牧草的種植以及種養結合模式。山東是畜牧大省,但牧草種植比例和規模較小,規范的牧草交易市場尚未建立,成本收益信息匱乏。本文將對山東省牧草種植的成本與收益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找出實際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為完善牧草產業體系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參考。
1 數據來源及說明
山東省小麥、玉米成本收益數據來源于《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 [3]。苜蓿、全株青貯玉米數據來源于2016年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牧草產業創新團隊對山東省臨沂、濱州、聊城、煙臺、青島5個地市17個縣(區)的跟蹤調研(表1)。調查涉及到牧草種植成本、價格、收益以及加工過程,既有對牧草種植戶的調查,也有對牧草種植企業和牧草加工企業的調查。根據山東省草地自然區劃,大致可分為3個區域,分別是魯西北黃河淤積平原區(主要是東營、濱州、德州、聊城、菏澤以及濟寧的部分地區)、魯中南低山丘陵區(臨沂、濟南、泰安、萊蕪、淄博、棗莊以及濟寧的部分地區)和膠東濱海丘陵區(青島、煙臺、威海、濰坊和日照)。調研區域涉及3大區劃,具有各區劃自然條件基本特征,能夠代表各區劃內地區的牧草產業生產狀況,基本反映了山東省牧草產業發展狀況。本文主要就山東省2016年苜蓿、全株玉米的種植情況進行牧草產業成本收益比較分析。
2 牧草種植成本收益分析
2.1 山東牧草產業運營模式
山東省種植的牧草品種主要為苜蓿、全株青貯玉米,個別農戶、養殖場種植燕麥草(Arrhenatherum elatius)、黑麥草 (Lolium perenne)、無芒雀麥(Bromus inermis Leyss)、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桑樹(Morus alba)等。牧草產品從田間生產到銷售一般要經過“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等環節,不同的市場主體,產業鏈條也有長有短。目前,山東牧草產業經營模式主要為農戶分散種植和基地種植兩種,合作運營模式有“企業+農戶+科研院所”、“企業+專業組織+農戶”、“科研院所+農戶”等。調研發現,牧草散戶通常利用空閑田種植牧草,規模較小,種植面積一般在1.5 hm2以下,機械化程度較低,主要用于自給自用飼喂牲畜;大型養殖場、牧草專供農場等企業性質的經營主體具備一定規模,基本上均能夠實現機械化作業。企業與農戶合作的方式下,企業提供技術指導與機械設備,牧草收獲后進行收購。農企合作推動了牧草商品化、規模化,但也存在契約關系不穩定帶來的違約風險。專業組織能夠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企合作效率。
2.2 牧草種植成本收益
牧草種植的成本構成項目有耕地地租費用、種子費、人工費、肥料費、水電費、機械費、農藥費、植物保護費用、材料費、委托合作社的管理費用等。
為計算方便,將企業種植成本與散戶種植成本一起核算。苜蓿播種量一般為15~30 kg·hm-2,種子價格為14~17 CNY·kg-1;苜蓿平均每年灌水4次,一次20 CNY左右;苜蓿種植規模較大的養殖場多為機械收割,農戶多采用人工收割。
據2016年對山東種植農戶進行的調研統計,苜蓿干草價格1.86~2.20 CNY·kg-1,一茬大約可收獲3 000 kg·hm-2,高產時一年能收獲4~5茬,則每年大約可收獲干草12 000~15 000 kg·hm-2,實現毛收入25 000 CNY·hm-2左右(表2);全株青貯玉米產量33 750~60 000 kg·hm-2,價格0.26~0.40 CNY·kg-1,平均毛收入14 000 CNY·hm-2左右(表3),相比種植籽粒玉米每公頃多收入3 000~4 500 CNY。
2.3 牧草加工成本分析
山東具有牧草種植加工業務的企業多為草畜養殖場,采用種養加一體化模式,種植加工牧草自給自用或者出售給其他養殖場或農戶,種植加工品種主要為苜蓿和青貯玉米,個別養殖場的種植加工品種還包括黑麥草、無芒雀麥。山東是全國畜牧大省,草產品常年供不應求,因此企業加工銷售產品主要為干草草捆,其它草產品生產較少,一般將銷售剩余草捆加工成草塊、草顆粒、草粉,年加工(設計)能力為苜蓿干草8.0×106~1.5×107 kg,青貯玉米8.5×106~1.5×107 kg。牧草加工企業生產草產品成本除種植成本外還包括加工成本,費用構成主要有人工費、燃料動力費、機械折舊費、廠房折舊費、管理費用等(表4)。
3 山東省糧食種植成本收益分析
糧食生產總成本包括生產成本和土地成本,生產成本包括物質與服務費用和人工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分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土地成本包括流轉地租金和自營地折租。
根據2006—2015年山東統計數據,種植小麥和玉米的凈利潤和成本利潤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圖1、圖2),種植總成本呈上升趨勢。2006—2015年,小麥種植凈利潤年均增長率-4.25%,利潤最低值出現在2013年,僅為1 563.59 CNY·hm-2,2009年利潤值最高,達到3 245.98 CNY·hm-2。2013—2015年的最近三年,平均凈利潤僅為1 898.54 CNY·hm-2,屬于利潤較低區間。2006—2015年,小麥種植成本呈明顯上升趨勢,由6 560.22 CNY·hm-2上升至14 852.63 CNY·hm-2,年均增長率9.5%,成本利潤率年均增長率-12.57%。
籽粒玉米種植在2006—2014年間呈現盈利狀態,利潤最高值在2011年,達到5 869.92 CNY·hm-2,最低值在2013年,僅為2 080.19 CNY·hm-2,2014年回升至3 888.28 CNY·hm-2。但2015年受玉米價格暴跌影響,出現近10年利潤最低值-1 160.84 CNY·hm-2,也是近10年間首次出現虧損。2006—2015年間籽粒玉米種植總成本同樣呈逐年上升趨勢,年均增長率11.48%。成本利潤率波動劇烈,總體呈下降趨勢,這說明雖然2006—2015年利潤變動幅度不大,但成本逐年升高,使得利潤率下降,生產成本的增加壓縮了利潤的增長空間。
從圖1、圖2中可以看出,2006—2015年間糧食種植利潤下降主要是由于成本上升速度快于產值上升速度。近10年間糧食產量實現連年遞增,產值提高慢的原因在于糧食價格不穩定,尤其是2015玉米價格暴跌,導致當年利潤虧損。
4 結論及政策建議
4.1 結論
當前糧食種植成本逐年上升,且存在由于糧食價格波動造成的市場風險,糧食生產呈現利潤不穩定趨勢,出現利潤瓶頸。牧草在山東是新興產業,“糧改飼”存在較大的市場潛力,在保證良好的土地資源和合理的田間管理條件下,“糧改飼”項目基本上可實現種草高于種糧的經濟效益。
根據山東2016年出臺的牧草補貼標準,種植全株青貯玉米可補貼2700~3600 CNY·hm-2,種植苜蓿成方連片200 hm2以上可補貼9 000 CNY·hm-2[4]。但調研發現,山東牧草種植以小規模散戶為主,形成規模經營的牧草地較少,苜蓿補貼政策落實還存在一定難度。
4.2 政策建議
4.2.1 倡導畜牧業供給側改革,為牧草產業提供行業契機 廣泛宣傳種植業結構中增加優質牧草對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牧草產業作為畜牧業的上游產業,是草食畜牧業的飼料供給方,是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環節,只有草畜業健康發展才能夠為牧草產業提供行業契機。應當嚴格把控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求品質提升,為草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草產品需求環境。提倡種養結合,引導養殖戶改變飼料投入結構,將優質牧草作為首選飼料源,提高在家畜日糧中的比例,減少飼料用糧量。
4.2.2 改善糧食的供需結構,提升牧草產業行業地位 相比于糧食,牧草種植難度較大,收獲、打捆、晾曬、貯藏各環節技術條件要求嚴格[5]。以一家一戶自給自足的方式小規模經營種植牧草較難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糧改飼”的效益在土地規模和技術條件均具備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要改善糧食供需結構,調減非適宜、非優勢產區的糧食種植面積用于種植牧草[6],并且要重視田間管理,按照生產規范進行收獲加工。實踐證明出讓種糧用地并不會影響糧食安全,在飼料中增加牧草可以直接或間接減少糧食消耗,節約飼料糧用地[2]。補貼政策可以直接對農戶起到導向作用,山東曾出現過草業種植興盛的時期,后受糧食直補政策的影響,許多種草農戶轉向種糧,導致草業至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建議優惠補貼政策能夠涉及到牧草良種補貼、種植直補和機械補貼等各方位,引導更多農戶參與到草業中,為實現牧草產業化經營提供規?;A。
4.2.3 保障基礎設施、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實現牧草規模化、產業化經營離不開全方位的基礎設施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撐。全株青貯玉米、苜蓿的生產技術規程要求高,播種、田間管理、刈割收獲、青貯儲藏等全過程都需要配備標準的農機、灌溉、倉儲等基礎設施,還存在銷售渠道問題,都需要技術和資金的大力投入,小規模農戶難以在以上方面實現突破,因此急需專業合作組織或者龍頭企業發揮帶動協同作用。扶持建立牧草專業合作組織,在土地流轉合同簽訂方面提供信息,對接科研單位、農業院校以提供技術指導,溝通種養殖戶解決銷售渠道和供給渠道問題[7]。龍頭企業對推動牧草產業化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培育大型草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是“糧改飼”計劃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 考 文 獻:
[1] 王明利.有效破解糧食安全問題的新思路:著力發展牧草產業[J].中國農村經濟,2015(12):63-74.
[2] 楊春,王明利,王國剛.中國牧草產業經濟2014[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5.
[3]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2015.
[4]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山東省推進“糧改飼”試點促進草牧業發展實施方案[EB/OL] 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6-3-23.
[5] 王國良,賈春林,盛亦兵.山東省牧草產業發展技術需求及建議[J].草業科學,2010,27(12):152-156.
[6] 蔣和平,王大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我國糧食產業的發展思路與方向[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7(2):13-18.
[7] 胡向東.關于“糧改飼”種植結構調整的思考[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7(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