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職在培養具備多個專業方向復合知識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主要困難,然后從學生創新思維形成規律和教學組織改革兩個方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兩個立足點,對高職院校的相關實際做法進行了匯總,探索提出了需要突破的幾個方向和比較有效的解決方法。最后闡述了進行多專業融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意義。
關鍵詞:多專業融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教學基層組織
目前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的一個重點,同時如何高水平高效率地培養創新型人才也是高職教育中一個改革的主要突破口。但是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存在著諸多困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往往同時是復合型的人才,需要掌握多個專業方向的知識。比如機械設計專業的創新型人才不單單要掌握機械設計專業的知識,還要掌握數控加工、模具設計與制造、機電一體化、材料等其他多個專業的知識,甚至要掌握一些市場營銷、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如何在非常有限的三年時間使高職學生快速成長為創新型人才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在近幾年的高職教育中我們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但是往往被簡單化地轉變為大量課程的無序簡單堆積,使得教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同時學生的學生在學習中仍然是被動學習,不了解課程與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系,學習積極性不高。這樣既不符合高職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規律使其形成不了真正的職業能力,又使教師疲于應付,也就是說在教與學兩方面都受到了很大限制。為了更加有效地破解這個難題,我們認為要緊緊抓住兩個立足點:一是必須使我們的高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過程符合高職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規律,緊密貼合真實職業能力的形成;二是合理對部分教學組織進行大膽有序改革,逐次推進打破原有不適應的教學單位,使之更高效,真正進行分層分類人才培養的個性化定制。
在實踐中同時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突破:
首先是深入分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知識與職業素養要求,遴選創新型人才培養任務明確,特色鮮明的學院進行教學基層組織的改革,打破原有的以專業或是教研室為基層組織的形式。如可以以課程群為單位進行基層教學組織的創建。使基層教學隊伍更加精干,主動性更多,在教學中可以更加靈活高效,束縛更少,隨時可以根據工作實際在教學中對知識點進行增減,對教學任務進行有序調整。
其次在高職學生的培養中,必須要對學生進行個性分析,幫助學生貼合其個性特點盡快尋找到其職業發展的方向。比如在新生入學時可以借助相關軟件對學生進行性格評估和職業能力與方向的測試,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快速定位自己作為職業人適合哪一類角色。根據實際工作特點在一入學即明確學生在這三年中最終要達到的職業能力目標,一般可以以實際工作中的典型產品或是工作流程來作為職業能力目標的主要評價指標。
第三是在此基礎上積極推廣小班化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工作小組和團隊的創建,根據實際工作的職業特點組織多專業融合的教學模式。如文科類等專業往往可以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綜合進行教學,例如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組織投資理財、報關、物流等專業的學生進行從創辦公司到報關報稅、業務開展和銀行業務處理等教學工作,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則組織學生從配方、原料、制藥到銷售終端等全流程進行系統化學習,這些教學方式都使學生對于企業運作的全流程有了深刻體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工科類專業往往可以以實際產品的設計與生產同時兼顧產品的生命全周期為導向進行教學。如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機械類專業,以工業設計專業為龍頭,融合了機電一體化、數控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等專業以實際產品生產為核心組建基層教學組織進行融合教學。
進行多專業融合人才培養的意義在于:
1、使得高職的教學組織形式能夠更加適應市場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束縛于教材、實驗設備等教學條件,能夠更好地為具備復合知識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服務。
2、使得學生一入學就能積極尋找自己的職業角色,明確學習任務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使得其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學習動力更大,學習積極性提高,在學習知識過程中更加充實,真正能夠在課內課外做到教學相長。
3、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產生一系列適應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教材、新教法和實訓試驗項目。同時也有助于提高社會相關成人的職教水平。
參考文獻:
[1]優化課堂教學方法與實踐胡慶芳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高等職業教育如何突破社會認同危機項炳池職業技術教育 2016.12
[3]應用技術型大學與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比較分析劉冬侯晨職業技術教育 2017.05
作者簡介:史曉燕(1977年—),女,浙江象山人,副教授,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從事計算機應用技術、高職教學方面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