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秋
摘要:計算是學生最基本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基本的運算技能一直是廣大教師關注的問題。在傳統的小學數學運算教學中,只注重讓學生記牢法則,形成計算技能,導致計算教學常常是通過機械重復、大量題目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關鍵詞:感悟算理 解決算法 提高能力
一、明確教學內容中的算理和算法
教師要在課堂中架設算法和算理的橋梁,讓算法和算理進行有效的鏈接,那在備課時就要明確教學內容當中,哪些屬于算理,哪些屬于算法。
例如:例1:“兩位數乘兩位數”
4×12=?
算理:12里面有1個10和2個1,10乘14等于140,2乘14等于28,把140加28=168。
算法:先用一個乘數個位上的數去乘另一個乘數,得數的末位與乘數的個位對齊;再用這個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得數的末位與乘數的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例2:“小數乘小數”
0.2×0.4=?
算理:把0.2擴大10倍變為2,把0.4擴大10倍變為4,2×4=8,因為兩個因數都擴大了10倍,積就擴大到了原來的100倍,還要把積縮小100倍,就是0.08。
算法:先按整數乘法來乘,2×4=8,再數一數因數中有幾位小數,有兩位,就在積里從右向左數出兩位,點上小數點就是0.08。
二、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1、在操作探究活動中理解算理。
算理是由數學概念、性質、定律等內容構成的數學基礎理論知識,是比較抽象的。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小學生的思維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所以,要通過教師的“架橋”,寓抽象的知識于具體形象之中,把學生的認知逐步引導到抽象的彼岸。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的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感性材料,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的條件,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學生在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豎式時,很多孩子往往會把45÷3的豎式寫成,教師總是通過不斷的訓練吧學生的想法扭轉過來,而且要不了幾次,像這樣的除法豎式學生都會正確書寫了,但是,學生真的知道豎式的算理嗎?學生只是知道了要這樣寫,而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寫,學生可能一無所知。那如何幫助學生理解除法豎式的算理呢?動手操作是最好的方法。在課堂中,教師可以拿出4個藍色大圓和5個紅色小圓。讓學生把這些圓平均分成3份,學生先拿了3個大圓,每份分一個,剩下的1個大圓和5個小圓不知道怎么分。讓學生在對1個藍色大圓和5個紅色小圓無法平均分成3份的糾結、沖突中,自己感悟、體驗到可以把一個藍色大圓換成10個紅色小圓,變成15個紅色小圓再次去分。這一過程,將除法豎式第二次分法中的兩個“15”演繹得清清楚楚,教師根本無須多加解釋。隨后教師拋出兩個問題“這個45分了幾次?這兩次又是怎么分的?”再次強化了除法豎式要先分十位上的數,再把十位上剩下的數和個位合起來再分的道理。
2、運用數形結合理解算理。
數形結合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也是一種常用的數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許多算理學生模棱兩可,難以真正理解,如果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借助直觀的圖形可以將許多抽象的數量關系形象化、簡單化,從而透徹地理解算理。入:分數乘法
,教師可以先出示一張紙的 ,隨后,把這張紙的 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根據圖形,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 的 就是這張紙的 。
3、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算理。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運算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生活原型,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達到理解算理的目的。在教學“小數的加減法”時,學生整數加減法這一知識經驗,就能得出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小數點對齊”或“相同數位對齊”,但是,學生對為什么要小數點對齊、為什么要相同數位對齊就不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時,教師可聯系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小數的意義和具體的實際情景中來理解。如:1.23+5.6從單位的角度想,把小數轉化成元、角、分,1.23元就是1元2角3分,5.6元就是5元6角,如果小數點不對齊,而是末位對齊,那就變成了6角加3分,2角加5元,由于單位不同,所以是不能相加減的,從而學生理解了小數點對齊是保證相同數位對齊,相同數位對齊就保證了計數單位相同,只有計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沒有讓學生去記憶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但學生經歷了對法則解釋的過程,這更利于學生的發展。
三、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生成算法。
算理是計算的思維本質,如果都思考著算理進行計算,不但思維強度太大,而且計算的速度很慢算。為了提高計算的速度,使計算更方便、快捷,就必須尋找到計算的普遍規律,抽象、概括出計算法則。如兩位數乘兩位數位數12×23=,12里面有1個10和2個1,10×23=230,2×23=46,230+46=276。當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算理之后,應引導學生對計算過程進行梳理反思,啟發學生再思考:計算12×23要寫出三個算式,你的感覺怎樣?可以簡化一下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同伴交流創造方便、快捷的計算方法:可以用豎式計算,根據算理:先算2×23,先根據2×3=6在個位上寫上6,再根據20×2=40,在十位上寫4,再算10×23,百位上寫2、十位上寫3、個位上寫0,最后再把46和230加起來等于276,得出算理豎式。接著再啟發學生思考:還能再簡化嗎?通過師生共同研究,最終得出:加號可以省略,還可以把0去掉,優化成簡化豎式。
總之,算理和算法是計算教學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只有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生成算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清晰地理解算理,有針對性地對算法進行鞏固,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華忠:計算教學應處理好“四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