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瓊
摘要: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作為合同理論的重要制度之一,雖在《民法》中產生的較晚,但伴隨著債法的發展而不斷壯大,充實著合同理論體系。雖然《合同法》確立締約過失責任,但對締約過失責任賠償的范圍未作明確規定,理論界和司法界有不同的觀點。因此,就有必要對此問題進行專門研究。
關鍵詞:過失責任;賠償范圍
“締約過失”這一概念,是由德國法學家耶林于1861年在其主編的《耶林學說年報》第四卷上發表的《締約上過失,契約無效與不成立時之損害賠償》一文中首先提出:“當事人因自己過失致使契約不成立者,對信其契約為有效成立的相對人,應賠償基于此項信賴而生的損害。”它沖破了自羅馬法以來契約理論框架,擴大了合同責任適用的范圍。此后,在法學界和司法界引起廣泛探討,產生諸多觀點。在我國1999年3月15日公布的《合同法》中,第42、43條將締約過失責任作為一項新的制度首次予以明確規范,這不僅為司法實踐中更好地運用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民法體系,體現了我國法律制度與世界法律的接軌,其意義深遠,不言而喻。但是,盡管締約過失責任理論在我國得到了立法承認并運用于司法實踐,但我國合同法律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的規定,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相比,仍過于簡單并缺乏可操作性,從而導致現有立法不能很好地解決司法實踐中出現在締約階段的糾紛。當事人在合同訂立階段的行為應得到法律更為詳備地調整,利益須得到更進一步的保護。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作為此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司法實踐是一脈相連的,而我國《合同法》在確立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之時,對此卻無明確的界定,實屬缺陷之一。因此,在充分認識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基礎上,有必要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的界定問題進行專門的理論研究,以求完善我國立法,才能更好地規制合同關系中權利義務主體的行為,保障交易的安全,加快我國的法治建設步伐。
對于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不同學者的定義略有不同:王利明認為“根據我國《合同法》第42條以及有關的民事立法規定,締約上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致使另一方遭受信賴利益損失,從而應當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著名學者王澤鑒先生將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概括為“于締約之際,尤其是在締約談判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因可非難的行為侵害他方當事人時,應依契約法原則(而非侵權行為規定)負責”。簡單來說,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它是一種新型的責任制度,具有獨特和鮮明的特點:只能產生于締約過程之中;是因為其嚴重違反了合同內容中規定的誠信原則;給他人造成了因為信任問題所產生利益損失,需要進行的賠償責任,我們稱之為彌補性的民事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民事責任,有其一定的賠償范圍。對締約過失責任賠償的范圍,我國現行法律未作明確規定。理論界和司法界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其賠償范圍僅包括直接損失,而不包括間接損失。另一種觀點認為,其賠償范圍既包括直接損失,又包括間接損失。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其理由有:
第一,締約過失責任的主要法律特征有:
(1)法定性,締約過失責任是基于法律的規定而產生的民事責任;
(2)相對性,締約過失責任是締約當事人違背依誠信原則所負有的先合同義務和締約過失的結果,只能在締約當事人之間產生;
(3)財產性,即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財產責任;
(4)補償性,因一方當事人的締約過失行為給對方造成損失時,該當事人即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以補償相對人因此而遭受的損失。依據已有的法律要點我們可以分析出,締約過失責任屬于民事責任范疇。我們所說的民事責任主要的涵蓋范圍是,責任人對于做出的違法事件,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后果。也就是說,根據《民法通則》上的內容指示,對違反法律法規的相應責任人進行以恢復被損害的權利為目的并與一定的民事制裁措施相聯系的國家強制形式。
第二,一般而言,民事責任涵蓋的方面主要包括三種,即:侵權責任、違約責任和締約過失責任。第一種和第二種責任屬于傳統思想里面的民事責任范疇,其賠償原則是,按照實際的財產損失數量進行賠償,通過對合同的審核和校對,對于違反其中條款內容所產生的損失,責任方需要全額賠償給另一方;如果在事件過程中侵害了他人的財產所有權,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對被損害物件的原貌進行恢復,或者用其他可以與之相抵的實物或者以現金的形式進行賠償。對于賠償所有事項的內容,不僅包括需要賠償的直接財產損失,還要對潛在失去的各種贏得利益進行相應數額的賠償,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間接損失。總而言之,凡是違反《民法》內容要求的事件都要根據其情節和影響范圍做出相應的民事裁決,對于裁決標準和處理程度應該制訂統一管理標準。在保證裁決尺度和標準的前提下,才能保證責任總體的統一性。
第三,民事責任具有雙方當事人分別向對方承擔責任的特征,以此表明雙方利益均衡,這一現象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平等性造就的,故而平等性成為了處理社會關系的準則,因此在處理民事法律關系中,必須平等地對待雙方當事人,使其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如果有一方破壞了這種平等關系,損害到另一方的利益,破壞者也會受到相應的懲罰,與被害者一起承擔責任,由此來彌補被害者。在締約過失責任中,只有違反先合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給予間接損失的賠償,才能使權益被損害的另一方的利益得到恢復或彌補,也只有這樣才更能體現《民法》權利義務的平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