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鋼
摘要:近年來,民商事領域的虛假訴訟高發多發,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擾亂了司法秩序,損害了司法權威,應予以懲治。在實踐中筆者發現,對虛假訴訟檢察監督的調查取證、監督方式以及監督效果的拓展等方面,急需統一認識,以更好地指導辦案實踐。
關鍵詞:調查核實;監督;多元化
近年來,民商事領域的虛假訴訟高發多發,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擾亂了司法秩序,損害了司法權威,應予以懲治。在實踐中筆者發現,對虛假訴訟檢察監督的調查取證、監督方式以及監督效果的拓展等方面,急需統一認識,以更好地指導辦案實踐。
理清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檢察機關依職權監督的關聯,解決案件受理問題。虛假訴訟案件線索多由第三人或其他案外人提出并移送檢察機關。有觀點認為,對案外人提出異議的,應先行撤銷之訴,檢察監督不宜介入。筆者認為,對此不宜一概而論。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種訴訟上的救濟程序和糾錯程序,是對有正當理由未能參加訴訟的案外第三人的一種司法救濟。但在虛假訴訟檢察監督實務中,即便異議人屬于《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的第三人,可以通過第三人撤銷之訴來救濟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法律并未規定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其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的前置程序。對虛假訴訟案件,有法律利害關系的案外人既可以選擇向法院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也可以直接將案件及線索移送檢察機關,由檢察機關依職權啟動監督程序,二者并行不悖。對此問題須統一認識,以破除檢察監督案件的受理困擾,暢通監督渠道。
對以虛假訴訟方式取得的調解書,無論是否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下稱“兩益”)均可以進行監督?!睹袷略V訟法》第208條及《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下稱《規則》)第77條規定,檢察機關對調解書以抗訴或者再審檢察建議方式進行監督的,需以“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基層檢察院在辦理以調解書結案的虛假訴訟案件中對此問題多有困惑。有觀點提出,原審雙方當事人虛構事實與證據獲取調解書,主要是為了個人謀取不正當利益,損害的也主要是第三人的利益,跟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似乎關聯不大,故檢察機關不宜介入監督。也有觀點認為,以調解書結案的虛假訴訟,不但在結果上損害了他人利益,而且因當事人虛構事實偽造證據,利用司法程序達到非法目的,嚴重擾亂了司法秩序,浪費了司法資源,損害了司法權威,這無疑損害了國家利益。筆者認為,“兩益”的認定需從嚴把握,不能簡單認為虛假訴訟案件的調解行為必然損害“兩益”,是否損害“兩益”應在具體個案中加以分析和認定。依照《規則》第99條的規定,檢察機關對以虛假訴訟方式取得的調解書無論是否損害“兩益”均可以進行監督。
積極運用調查核實權查明案件事實。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10條以及《規則》第65條、第66條規定,檢察機關可以根據監督工作的需要,采取相應的調查核實措施。通常情況下,為不打破訴訟平衡,調查核實權應慎用。但對虛假訴訟檢察監督案件,調查核實權則應充分運用。虛假訴訟案件的普遍特點是當事人人數眾多,人員關系復雜,案情真假交織,處理上刑事、民事關系交織。要證明案件虛假之事實、證據、代理、調解等,必須依靠艱苦細致的查證工作。如重慶市檢察院第一分院指導辦理的藍某等25人與劉某勞務合同糾紛案中,為了查明案件事實,檢察人員對涉案的所有當事人進行調查核實,對了解案件情況的法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律協等相關單位也進行了走訪調查,最終查清當事人虛構欠薪、為轉移債務而進行虛假訴訟的事實。當然,在辦案中也必須強調,調查核實權要慎用、用好,堅持必要性原則,注意權力邊界,防止調查核實權被濫用。在證據收集方法上,要注意把握先收集客觀證據后收集主觀證據,先調查外圍證據再接觸當事人的查證原則。就主要事實的詢問,要求用客觀證據作支撐、用細節問題和彼此的矛盾點去揭穿當事人的虛假陳述。
監督方式上要注意同級監督為主、上級檢察院跟進督促。由于虛假訴訟監督案件多系基層法院一審生效案件,基層檢察院和上級檢察院都有管轄權,監督方式上既可由基層檢察院發再審檢察建議,也可由上級檢察院啟動抗訴程序。但實踐中,從節約司法成本的原則出發,為了簡化再審啟動程序,縮短辦案周期、提高辦案效率,同時考慮到基層檢察院與基層法院的工作協調,筆者認為,宜確立同級監督為主、上級檢察院跟進督促的監督思路和監督方式。即對查證屬實的虛假訴訟案件,一般由基層檢察院直接向基層法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對影響較大且為了取得更好監督實效的少數案件,也可由上級檢察院啟動抗訴程序;如果基層法院對基層檢察院發出的再審檢察建議作出的處理結果是錯誤的,上級檢察院則應依法跟進監督。
注意采用多元化的監督方式鞏固延伸監督效果。虛假訴訟案件往往涉及當事人造假、訴訟代理人造假,甚至法官造假等問題,因此需要監督的對象和環節較多,監督點不僅僅限于調解書等裁判結果,還包括當事人、訴訟代理人以及法官的違法行為等。為此,檢察監督應注意以點帶面、舉一反三,以監督對象的多點化、監督方式的多元化來鞏固拓展監督效果。既要運用再審檢察建議或抗訴等方式加強對裁判結果的監督,又要運用檢察建議等方式督促法院或相關職能部門對參與虛假訴訟的當事人、代理人等進行相應懲處;對涉嫌犯罪的,還應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多種監督方式的綜合運用,有利于鞏固監督成果,拓展監督效果。
充分運用一體化工作機制,注意形成監督合力。由于基層檢察院民行檢察隊伍配置相對薄弱,僅靠一己之力辦理虛假訴訟檢察監督案件難度較大。為此,要善于借助檢察機關內外部力量。在虛假訴訟識別、制訂工作方案以及調查核實階段,上、下級檢察院之間及時溝通、上級檢察院靠前指導非常重要。在查證環節,民行檢察部門應注意協調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給予必要配合,上級檢察院必要時也可抽派力量幫助開展工作,與基層檢察院一道化解難題。對虛假訴訟行為涉嫌犯罪的,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適時依托公安機關的刑事調查取證來突破案件和完善民事調查核實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若公安機關的刑事調查工作無進展或進展緩慢,檢察機關應堅持“不等不靠”的工作思路,及時調整工作方案,積極自主調查取證。此外,對涉案人數眾多、工作量較大的虛假訴訟案件,民行檢察部門在主導調查核實階段,還應注意協調其他相關部門,協助做好必要的檢務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