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我以“空間”理論 為論點,進行研究論證,空間原理在藝術創作中運用的十分廣泛,當融合到繪畫中時,就出現了視知覺上 的空間感。本文通過對輪廓線,內部圖案,凹陷與凸起,重疊,變形,透視以及陰影和光線等因素的分析重新解讀空間構建所遵循的視知覺規律。
關鍵詞:空間;視知覺;輪廓;透視;簡化;陰影;光線
一、空間解讀
通過閱讀《藝術與視知覺》對其“空間”原理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首先了解什么是空間?在物理學中,空間是與時間相對應的一種物質客觀存在方式,被定義為物體之間相互比鄰的區域與其實質的延伸。是由長度,寬度,高度,和大小表現出來的。不同物質之間可測量的距離就是物理空間的某些方面,物質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決定了它們之間的空間。那么,在現實生活中,“空間”已經覆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自然空間,建筑空間,數字空間,網絡空間,在虛擬與現實中無處不在。空間不僅存在物理屬性,也具有視覺上和知覺上的屬性。在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第五章節中對“空間”進行了深入探究,通過藝術心理學角度對空間進行詳細闡述,分析,使我們越發清晰的了解關于空間的諸多問題。
二、輪廓對空間的影響
阿恩海姆從藝術的角度出發,描述了空間受輪廓線大小,內部圖案,凹陷與凸起,重疊,變形,透視以及陰影和光線的影響并被他們所表現出來。首先,輪廓線對于空間來講,輪廓線越多,越密集,封閉起來的空間越小越給人以緊湊,結實感。反之,較為開闊的輪廓給人感覺空間面積很大,松散的感覺。利用具體的藝術作品加以比對,克里姆特的作品《吻》,作品下半部分由無數個封閉的方形,圓形幾何結構拼接而成,在小結構中增加豐富的圖案,輪廓線較小,封閉的空間較多,看起來更加結實,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封閉起來空間的緊湊感。再觀察作品上半部分,抽象的男女形體以外采取以大面積平涂的方式使得輪廓線對內部面的影響幾乎很小,局部來看,松散,三度空間性也像是不復存在了,不過這種處理方式正是畫家想要表達的一種主觀性。那么,輪廓線的凸凹和疏密對空間也產生一定的影響,畫面中較為稀疏的輪廓線,給人一種松動感,并感覺空間面積較大,相反密集的輪廓線給人緊湊感,畢加索的作品《三位音樂家》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畫面中被切割的小型幾何形體,或重疊,或堆積,或拼湊。營造出密集的輪廓線和多個封閉空間,作品內部的單位面積顯的小,畫面給人以立體,緊湊,結實感,相反,馬蒂斯的作品常采集大面積平涂的方式使得輪廓線稀疏,顯得空間面積較大。
三、透視法對空間的影響
從視知覺角度分析空間,除輪廓線的大小對空間產生影響外,透視法對空間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阿恩海姆認為“中心透視法為正確模仿自然提供了一套新的合乎科學的標準,但同時卻又排除了人的一切自由和任性。這就使那些以這種方法完成的圖畫變成對客觀現實的準確復制。”顯而易見,透視可以解決畫面組織空間問題,但如果千篇一律,完全機械地按中心透視法去復制,那樣藝術領域將死氣沉沉,毫無生機,甚至不能稱之為藝術。但單純的去研究透視法對空間的影響,我們需要關注透視法所能表達的表現力上。從形式上來講,透視法所呈現的那種像金字塔一樣朝深處聚集的趨勢。有助于形成一種更加豐富的構圖樣式,也使畫面更顯張力。以拉斐爾的作品《雅典學院》為例,畫面中高大宏偉的建筑物,哲學家、思想家及諸神均以中心透視法向著畫面中心洪門深處位置無限延伸。
這種曲線條之間的間隔加速遞減而營造出來的空間集聚效果使空間感更加強烈,極具戲劇性和張力。不過這種空間深度強烈的表現方法,也使空間和客觀物象嚴重變形,阿思海姆認為“正是由于變形所產生的那種真實感,才使得中心透視法發揮了一種藝術家從均泥于表現客觀形狀和大小的方法中解脫出來的作用。也正是這種作用,才為現代藝術的自由性打下了基礎,”即藝術家通過對空間中平面物象的變形,形成一種真實感,使藝術家突破形狀,大小的約束,形成一種辯證的的方式既受到一定的限制,又打破了限制,同時也為現代藝術的自由、狂放做了鋪墊。
四、簡化定理對空間的影響
除了輪廓線,內部圖案,透視法對空間的影響以外,貫穿第五章的,還有阿思海姆在研究平面空間分離問題中所提出的簡化定理和第三度空間論。 在一個平面圖形中,阿思海姆通過舉例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如果一個平面圖被看成三度式樣時,比被看成是平面式樣時更簡單一些,它就會被看成三度式樣,既可以通過第三度的分離而獲得簡化的式樣”,在畫面中,最容易知覺接受的結構是懸浮,即圖與底的分離,當我們看到重疊在一起的畫面時,人的知覺會遵循最簡化的式樣,就是將重疊部分的圖案推向第三度空間,使得被遮擋部分恢復自身的完整性,這樣,空間的縱深感就通過知覺呈現出來了。由于重疊的畫面在某種程度上以“圖-底”關系呈現人的知覺總會遵循最簡化的式樣,這樣被遮擋的部分就在知覺的感知下自覺地恢復了自身的完整性,而被遮擋的部分也被分離到了第三度空間。為了處理好這種空間關系,畫家們常常會非常謹慎的在圖案的表達方式上找到一種平衡,以免畫面分裂,在利用重復手法構建空間的時候,一般會認為這種對空間的認識是來自于觀察物理空間所獲得的結論,重現這種在腦海中所儲存的場景并非難事,但阿思海姆駁回這種觀點,并解釋這種原理為“簡化原理”。
五、陰影和光線對空間的影響
上文中所提到的空間受輪廓,透視,簡化原理影響外,還有陰影與光線。光線是塑造空間處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空間通過光線和陰影與周圍環境形成不同層次交互作用。因而豐富空間內外的視知覺深度,斯蒂芬.霍爾所說:“光使空間產生了變化,形成一種不確定的狀態,光使人感覺和實存之間產生了一種暫時性的聯系。”也就是說光參與了空間的創造與再組織。那么,陰影是與光線相對立而存在的一種狀態。有了光線和陰影,空間出現了層次,對比和深度。大大地豐富了空間的組成形式。西涅克的作品《井邊的婦女》畫面分為三個部分,陰影部分與光線部分使得畫面產生空間感,陰影將空間拉伸,拉遠,光線照射部分則反之,將空間推近,陰影與光線交相呼應,豐富了空間內外的視知覺深度。
六、結論
通過對阿思海姆“空間”原理的研究,為我們解讀各種藝術作品提供了新的視角,在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中,“空間”原理的運用可謂是無處不在,設計作品運用媒介、裝飾材料、光影來表現空間,雕塑中,運用切割,變形、凸凹來塑造空間。在油畫的學習和創作過程中,利用色彩,線條、明暗來表現空間。解讀阿恩海姆的“空間”原理從藝術心理學的角度了解影響空間的種種因素,以及藝術中空間建構所遵循的視知覺原理,對今后的藝術創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等譯.藝術與視知覺[M]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外國美術史/彭亞等主編.[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8(2007.8重印)
[3]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傅雷著.[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作者簡介:崔征(1992年 6月-),女,籍貫:河南省南陽市,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油畫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