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真
[摘要]隨著我國大學生助學信用貸款的發展,助學貸款給大學生上大學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由此引發的信用風險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主要從大學生個人信用教育以及助學貸款的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方面著手,來討論關于如何減少助學貸款信用風險的措施。
[關鍵詞]信用風險 信用制度 助學貸款 高校育人 個人信用
用于資助大學生的信用貸款制度,是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措施。黨和國家為了使在校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推出此項政策關懷,這充分體現了教育公平的大趨勢。助學貸款的實行,使得那些貧困大學生得以免除后顧之憂,在學習過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感恩黨與國家,政府和社會,并立志為祖國服務。一定的經濟壓力能夠促使大學生更加努力學習,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高等教育機會,使他們自覺養成自立,自強的高貴精神品格。目前,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力度較大,但主要特點是商業貸款,這一顯著特征使得助學信用貸款處于兩難境地,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國家助學貸款的高風險。
一、國家助學信用貸款風險的特點
明確和把握我國大學生助學信用貸款風險的特點,對這一貸款方式進行充分了解,有利于防范和減少大學生信貸風險,從而促使我國助學信用貸款政策得以順利地進行。
(一)不確定因素多,可掌控性較低
大學生的借貸能力有限,未來還款能力并不確定,而且相較其他業務貸款來說,國家助學信用貸款的貸款期限較長,由于金融市場上,時間是有資金成本的,并且時間越長風險越大,再加上我國高校畢業生在擇業期兩年(國家規定擇業期為兩年,有些地方延長至三年)內的就業狀況和收入的不穩定,由此限制了高校畢業生償還助學信用貸款的能力。由于缺乏社會信用條件約束機制,導致借款大學生的信用意識比較薄弱,進一步強化了貸款銀行面臨的違約風險,使得按時如數地歸還助學信用貸款,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校畢業生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
(二)部分學生不良的心理因素
有些學生申請助學信用貸款時抱著“到時再說”的心態,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一時資金短缺的需要,并不考慮自己能否按期還清;有些學生抱著占便宜的心態,貸款用來買最新款的數碼產品,游戲裝備,僅僅是為了與同學炫耀;還有的學生申請國家助學貸款時抱著無償使用的心態,貸款到賬后,進行非理性消費等等。正是由于部分學生的錯誤認知,導致其產生不良心理,他們把貸款花費在其他不必要的方面,而不是必要的求學需求上,這嚴重影響了助學信用貸款制度的嚴肅性。學生缺乏理財觀念,缺乏誠信道德以及不履行還款承諾,蒙羞的不止個人,還會導致其所在學校的聲譽大受影響。
(三)利潤與風險的不對稱
助學信用貸款的借貸對象中,貧困生占有一定比例。由于貧困生的違約風險相較大,再加上國家的政策支持,在面臨較大風險造成損失時,并不能采取充分的市場運作的手段。所以,會造成大學生信用貸款利潤與風險的極不對稱。
(四)風險補償水平不高
在我國,目前用于信用風險補償基金的來源渠道比較少,僅靠一些小額費用收入和存款利息收入的信用擔保機構,并不能彌補虧損造成的高信用風險損失。即使加上政府注入的風險資金,盡管是為了減少損失,但是十分有限。
二、助學貸款信用風險的作用
就全社會而言,國家助學貸款高信用風險的特點,使助學貸款的政策無法完全實現,從而不能確保全社會程度上公平教育的機會。
就高校而言,國家助學貸款高信用風險的特點,會影響助學信用貸款供給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長期下來,就會影響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未來的健康長遠進步。
就大學生個人信用而言,國家助學信用貸款作為一種新的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在帶給貧困大學生得以貸款上大學機會的同時,也會是大學生離開校園,走向社會的第一項信用記錄,但是由于目前大學生的財務意識還不夠強,使得國家助學貸款具有高信用風險的特點。大學生作為這個社會的高素質群體,應該自發地抵制這種不良信用風險。如果任由這種不誠信行為任意滋長,不采取有效措施,將會對我國的消費信貸市場的良好運行產生消極影響,甚至會破壞整個社會的誠信風尚,不利于個人信用制度的建設。
三、我國降低助學貸款信用風險的有效措施
我國助學信用貸款政策性目標與銀行商業經營性目標之間存在的固有矛盾,以及信用風險與分擔機制的不完善,使我國信用貸款的主體——商業銀行,幾乎承擔起了所有的信用風險。助學貸款信用風險的降低與減少,是一個全面的,系統的工程,要使各利益相關方參與進來,并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建立起平衡對應風險和利益的有效的激勵兼容機制,從而降低助學貸款中的信用風險。
(一)建立助學貸款信用風險的中間過濾機制
(1)提高大學生的信用風險意識,強化誠信教育。大學生誠信素質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這個社會賦予高校的歷史責任。創建并維護好個人信用檔案,是當今社會對大學生誠實守信的迫切要求。如果一些大學生因為自己的不誠信行為,造成了不好的社會影響,那么為其埋單的將會是其所在高校,不僅破壞了當代大學生追求真理,文明進步的形象,也損害了高校的社會聲譽。從長遠來看,就會引發全社會對高校大學生群體的信貸危機。江澤民同志曾經說過:“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時代要求大學生成為高尚正直,誠實守信的群體,這些品質是他們必須擁有的,是最基本的修養。國家對大學生寄予深切厚望,他們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是祖國未來的希望之光,正是由于國家和社會對大學生誠信的認同,以及普遍認為本科生綜合素質較高,因而高校選擇國家助學貸款,用來解決貧困大學生的求學費用。
因此,為了加強大學生的財務意識和信用觀念,需要進一步落實誠信教育,教育部和高校之間應制訂長遠的道德教育目標,使貸款的償還具有道德的保障。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前進行的良好道德風尚的嘗試,為以后的信貸行為提供有益指引。
(2)完善助學貸款相關法律法規,創建失信懲戒機制。有效的失信懲戒機制會加大貸款學生的違約成本,使其面臨超過自身經濟能力的違約損失風險,從而迫使貸款學生不敢輕易違約。國家助學貸款個人信用網上應及時公布信用等級低于警戒線的貸款學生名單,不僅要對其提出相應的警告,還要在學校獎學金評選等方面進行限制。對有不良信用記錄或失信的學生進行嚴肅處理,必要時進行網絡媒體曝光。違約情節嚴重的,記入個人誠信檔案,成為個人誠信生涯抹不掉的污點,影響以后的信貸行為。
(二)建立并完善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
(1)建立信用風險擔保機制。在建立信用風險擔保機制方面做的比較完善的國家中,以美國為例,由聯邦政府或州政府的財政支持,集中特定的資金,成立一個助學貸款信用擔保機構,其職能是對被拖欠貸款進行回收,而這些貸款主要是由商業銀行轉移過來的。有兩種情況:如果成功收回拖欠貸款,該信用擔保機構可以會獲得一定的回收金額;如果貸款在規定的時間內無法收回,該信用擔保機構則要向聯邦政府或州政府提交申請補償請求,審核通過后,政府將會履行最后的擔保義務。
由此可以借鑒美國的信用風險擔保機制,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可以考慮建立一種由中央政府、各地級政府、高校和商業銀行四方面共擔的信用風險補償機制。這個機制是這樣運行的:當貸款無法收回時,擔保基金會發揮它的作用,即用一個相對比較低的價格從商業銀行買入被拖欠貸款,通常稱為不良貸款。一般情況下,貸款方詳細信息的記錄與實時更新由擔保基金管理,因此,擔保基金就能夠比較方便容易地建立貸款學生的信用檔案,所以比商業銀行更有利于追回拖欠貸款。目前,擔保基金的來源主要是財政資金,即政府充當了“最后擔保人”的角色。除了政府的作用,高校也應從其學費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助學貸款的專項經費,從而建立起多方共擔風險的機制。
(2)建立助學貸款保險機制。商業銀行應將面臨的違約風險進行多方分散,設立一個風險保險基金,充分利用大型綜合保險公司在信用協商中的強大網絡優勢和專業風險管理技術,使風險降到最低程度。可以把風險保險基金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國家專門撥付的資金和積壓的沒有發揮充分效用的助學貸款的貼息;另一部分是商業銀行按一定的比例提取出來的壞賬準備。作為政府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基金的投放范圍是中低收入群體,尤其是對低收入群體,進行政策傾斜。這個機制是這樣運行的:當貧困大學生貸款到期無力還款時,基金會用一個相對比較低的價格從商業銀行買入被拖欠貸款,通常稱為不良貸款。原本商業銀行一家獨自承擔了完全的商業風險,這樣,就會變為由國家、貸款學生、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四方共擔的助學貸款保險機制。這個機制的順利運行,不但能夠使得國家助學貸款的投放與安全收回提供了有力保障,更為貧困大學生在不能償還貸款的條件下又提供了一個新的還款方式,降低了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