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梅
2016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讓更多農村人買得起房,鼓勵農民工進城買房,進一步加速城鄉一體化融合,這就要以新型城鎮化為先導,以中心鎮建設為重要抓手,加強中心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增強產業的集聚功能,從而更好地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現結合象州縣的實際,我們著重對中心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問題做調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關于中心鎮的基本認知
中心鎮是指在一個縣市域中,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次中心地位的小城鎮。向上,能夠與小城市相鏈接,向下則可以輻射到一般鎮及鎮區周邊的農村。在我國,中心鎮一般是鄉、鎮黨政府、機關的駐地,經濟實力在片區內較強于其他鄉鎮,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強的影響力。
中心鎮具有突出人才聚集、交通便利、公共基礎設施相對完善、農村剩余勞動力及文化等優勢,并具有較強的輻射功能:通過其較強的經濟、文化、科教、人力等資源優勢,帶動周邊鄉鎮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二、象州縣中心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的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
(一)象州縣中心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的實踐探索
1.未雨綢繆做規劃。《象州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優化城鎮功能及布局結構,逐步形成以縣城為核心,石龍、寺村、羅秀為副中心的“一軸四區”城鎮體系布局結構。
2.以民為本建基礎。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改善城鎮面貌,不斷提升城鎮品味。
3.因地制宜抓特色。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優勢發展特色經濟、打造產業功能平臺促進產業集聚。
(二)象州縣中心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的主要成效
經過幾年的培育,象州縣已打造出了初具規模的象州文化商貿重鎮、石龍工業強鎮和寺村文化旅游名鎮,這些中心鎮在輻射帶動農村發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推動城鄉資源有機配置。象州縣通過加快石龍半島經濟區建設和“港產城一體化”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形成城鄉布局合理的現代產業體系。中心鎮又是農村一定區域內的經濟、文化和服務中心,能促進人口集聚、產業集中和土地集約。幾個中心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塊狀經濟,如象州、石龍鎮的文化商貿經濟、寺村鎮的文化休閑旅游經濟、馬坪鎮依托“駕校”發展起來的商貿經濟等。
2.促進城鄉制度和文化的有機融合。通過中心鎮培育過程中的一些創新做法,為其他一般鄉鎮的發展提供模版,從而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為統籌城鄉發展提供制度上的支撐。此外,中心鎮培育可以推動城市吸收鄉村的優秀文化,向城市社區推廣,如寺村鎮鄉賢文化旅游節暨小谷米餅節、運江古鎮二月二龍抬頭傳統民俗節的成功舉辦就是很好的例子。
3.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轉移。中心鎮企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隨著中心鎮對文化和教育資源的不斷聚集,農民進入中心鎮可以享受城市生活方式,而其鄉土環境對當地農民有良好的親和力,這些因素都便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在中心鎮就近轉移。如工業園區是廣西面積最大的縣級工業園區,主要分布在石龍、象州和馬坪3個中心鎮,目前,入駐的企業106家,員工達8000多人,其中絕大多數屬于農村剩余勞動力。
4.合理培育農村市場體系。中心鎮的設置標準是要在所處片區內發揮其“中心作用”,這為周邊農村農產品的流通提供可靠的支持,農產品市場需求資訊能夠通過中心鎮信息交流場所迅速擴散到周邊農村地區,從而構建集農產品產出、銷售、資訊傳遞于一體的產品供求信息網絡。如象州鎮位于縣中南部,其商貿經營所能輻射到的面積多達 1898平方公里,能服務到的人員約有36萬之眾。
(三)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產業組織結構不盡合理,企業規模普遍不大,規上企業數量偏少,龍頭企業鳳毛麟角。工業園區的106家企業中,規上企業僅46家,占工業企業總數比重為4.3%。
2、產業層次總體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目前縣中心鎮產業發展仍主要依賴工業,且多以鋇鹽加工、甘蔗制糖加工等資源性產業為主,工業產品技術含量低,產業鏈條不完整,影響和帶動力不強。
3、雖然具備產業承接的區位優勢,但是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存在明顯劣勢,加之發展基礎相對薄弱、服務企業機制不夠健全,在區域競爭中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4、各中心鎮的權與責未實現真正對等,由于一些制度性的制約和操作上的困難,部分放權措施難以真正落到實處,使得中心鎮在進行區域內經濟社會活動時,其擁有的管理權限無法與所需承擔的管理責任相對等。
三、提升象州縣中心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功能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城鎮規劃體系,完善中心鎮布局和定位
按照“遵循規律、循序漸進、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創新機制、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總體原則,完善“中心鎮—特色鎮—中心村—特色村”空間布局合理、等級規模有序的城鎮體系。如象州鎮要進一步做強做優第三產業,抓好六祖文化的保護開發;石龍鎮要全力打造石龍半島經濟區和“港產城一體化”融合發展示范區;寺村鎮要全力推進古象溫泉二期建設,努力打造特色旅游名村名鎮。
(二)政府培育與市場調節并舉,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如:加快推進產業發展、壯大綜合經濟實力;擴大有效投資、加快中心鎮建設;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推動擴權強鎮改革等。
除了發揮政府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外,還應重視發揮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借市場之力,促成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雙向合理流動。
(三)培育特色產業,強化中心鎮建設
中心鎮是龍頭,而特色產業是基礎。要把中心鎮的產業定位放在統籌城鄉和今后發展的全局性高度來謀劃,堅持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培育“一鎮一特”,做強“一鎮一品”,實施“一鎮一策”。如象州縣寺村鎮依托溫泉資源、小谷文化、白石米餅、喜力葡萄等特色產業提出建設“鄉村旅游名鎮”。
另外,還要提高第三產業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比重,大力發展物流、商貿和特色旅游等服務性行業,建立起小城鎮發展的支柱產業優勢,增強城鎮集聚和輻射功能。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中心鎮周邊村落農民從事的行業基本集中于本鎮的特色產業,而且呈現出逐步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的態勢。因此,在中心鎮培育過程中,應通過政府支持、資本下鄉、資源賦權、農民進鎮,在統籌城鄉的框架結構內力促特色產業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