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潔
[摘要]盡管我國刑法第140條已經對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作了相當詳細的描述,但在刑法理論界對該罪名的具體適用,特別是對其銷售金額的確定問題仍存在諸多爭議。筆者擬就此問題進行探討,以利于司法實踐。
[關鍵詞]銷售金額 認定
一、有關“銷售金額”的理論爭議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銷售金額是認定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一個重要依據,理論上對本罪的銷售金額的認定主要有如下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認為銷售金額是指生產者、銷售者銷售偽劣產品的全部銷售收入,該銷售收入應該包括生產、銷售成本與利潤,而不單純是銷售利潤。另一種意見認為:“銷售金額既是指實際已銷售出去的產品金額,又指尚未銷售而可能銷售出去的產品金額。”
針對學界的爭議,2001年4月5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作出了明確規定,《解釋》第二條規定,“刑法第一百四十條、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的‘銷售金額,是指生產者、銷售者出售偽劣產品后所得和應得的全部違法收人。偽劣產品尚未銷售,貨值金額達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銷售金額三倍以上的,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未遂)定罪處罰。”可以說,《解釋》為統一、有效地打擊制假、售假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
二、司法解釋的缺陷
盡管司法解釋已對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銷售金額”有明確界定,但在適用于司法實踐時仍存在一些明顯的漏洞:
首先,本罪以銷售金額為依據定罪處罰與本罪作為選擇性罪名的基本理論相違背。依本罪的條文結構,行為人只要實施了生產、銷售偽劣產品中的任何一種行為,即可分別構成生產偽劣產品罪或銷售偽劣產品罪。兼有兩種行為的,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論處,而不實行數罪并罰。若以銷售金額作為客觀成立要件,因僅僅生產偽劣產品時銷售金額并未發生,則無法將生產偽劣產品行為獨立成罪。(懈釋》也正是試圖解決這一問題,規定生產偽劣產品尚未銷售的,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未遂)定罪處罰。然而,從邏輯上來看,這樣的規定仍然會造成理解上的混亂:對于生產偽劣產品尚未銷售的,究竟是以生產偽劣產品罪(未遂)定罪呢?還是以銷售偽劣產品罪(未遂)定罪?若以生產偽劣產品罪定罪,事實上生產偽劣產品的犯罪行為已經完成,又怎能定為未遂呢?若以銷售偽劣產品罪(未遂)定罪,雖然符合該行為的特征,然而事實上仍然是否定生產偽劣產品罪作為獨立的罪名存在的,仍然有違該罪作為選擇性罪名的基本邏輯。
其次,違反了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依據《解釋》,單純的生產偽劣產品行為的定罪標準為銷售偽劣產品行為的三倍,且同時作為未遂處理。也就是說,對生產偽劣產品的行為設置了雙重的從輕標準。既在定罪上從輕,又在量刑上從輕。這無疑是和打擊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立法本意相違背的。我們必須認識到,生產行為是銷售行為之源,無生產行為就無銷售行為,決定著行為性質嚴重程度的絕非行為人的非法獲利數目,而是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或者可能造成的危害,從這個角度上說,兩者具有同樣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因此,只有對生產偽劣產品獨立定罪,才能有效的遏制制假販假,保護產品質量管理秩序和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最后,依據(懈釋》,單純的生產偽劣產品行為的定罪標準為銷售偽劣產品行為的三倍,此處的“三倍”定罪標準的法律依據不足。根據罪刑相適原則,該定罪標準表明生產偽劣產品的行為社會危害性較小,只有生產達到銷售“三倍”價額的偽劣產品時才達到定罪社會危害性標準。但實際上,相對于已經將偽劣產品銷售出去的行為而言,同等數額的生產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不一定小。影響生產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因素多種多樣,諸如:生產者主觀惡性,生產行為的客觀社會影響等等,而并非單純由產品數量決定。此外,確定生產三倍偽劣產品時其社會危害性就等同于銷售行為,達到可罰標準的實踐基礎也不充足。實踐中存在很多生產偽劣產品數量少但危害大,以及生產偽劣產品數量大但危害輕微的案例,因此,此處確切的定罪標準,與司法實踐不符,難以具體適用。
三、筆者見解
在司法實踐中,銷售金額的形成往往取決于多種不確定因素,像合格產品的價值、偽劣產品的生產銷售成本、供求狀況、買賣雙方的關系等等。而銷售金額是否達5萬元只是區分本罪與一般違法行為的界線,而不能僅憑銷售金額來衡量犯罪人罪過大小。即:行為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實際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的,直接認定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者已經生產出了偽劣產品或正在生產偽劣產品,或者銷售者已經購進了偽劣產品正在銷售,銷售金額可以達到五萬元以上,即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但實際銷售金額尚不足五萬元即被查獲的,不影響本罪的認定;生產、銷售偽劣產品不滿5萬元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只是一般違法行為,視其情節輕重,區別不同情況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行政處罰。故銷售金額有時不能準確體現該罪的社會危害性。該罪實質危害大小的判斷,應主要根據將何種以及多少偽劣產品銷售到了社會當中。
如上分析,筆者贊同“銷售金額”應包括:生產者、銷售者出售偽劣產品后所得的違法收入以及生產者、銷售者出售偽劣產品后應得的違法收入。建議在司法實踐中:將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品種、數量、銷售金額,特別是對社會造成的實際危害的大小作為對行為人定罪與否和量刑輕重的綜合判斷依據,以利于實踐中對這種犯罪的有效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