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浼格
[摘要]2011年四月伊始至同年九月,二十多名溫州企業主相繼出逃,設備一夜消失,企業相繼破產,同鈔票主人一起蒸發的,當然還有鈔票。這無疑重創了浙江的經濟。當整個浙江都沉浸在“救不救溫州”的大討論的同時,法律上的約束與懲罰卻隨著落跑企業主國籍的更改,變得毫無意義。“騙貸”獲取利益而逃避法律制裁是一方面,而中國現實金融環境與社會體制的“逼良為娼”,也同樣不可忽視。
[關鍵詞]溫州老板落跑事件 收緊銀根 高利貸
一、從“溫州企業家落跑事件”說起
2011年四月伊始至同年九月,二十多名溫州企業主相繼出逃-,設備一夜消失,企業相繼破產,同鈔票主人一起蒸發的,當然還有鈔票。這無疑重創了浙江的經濟。當整個浙江都沉浸在“救不救溫州”的大討論的同時,法律上的約束與懲罰卻隨著落跑企業主國籍的更改,變得毫無意義。“騙貸”獲取利益而逃避法律制裁是一方面,而中國現實金融環境與社會體制的“逼良為娼”,也同樣不可忽視。
這次落跑事件,與溫州全國聞名的高利貸逃不開干系。高利貸的盛行主因之一便是國家金融制度對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制定的區別化,目的是保證國有企業的生存發展,也實現了改革發展的“穩定進行”,而事實上,這種利率政策向中小企業施加壓力的同時,體制內的企業一直享受的基準政策利率的融資成本,也為“體制內”的一些妄圖牟利者提供可乘之機。長期存在著體制內部門向體制外部門以各種形式放貸的情況。擁有大量現金的體制內企業搖身一變成為變相的放貸者,突顯出中國經濟的扭曲。許多中央企業(上市公司尤其具有優勢)都有各自的金融子公司,同時這也成為一些貪官斂財的手段。
從移民的角度看,一方面,執行力低下的國家司法體制對私營企業債務追討的無能為力,使得“跑路,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但一定是最后的選擇,因為私企一破產,貸款便無處可尋,企業主或通過資本向親戚轉移,或通過自身的移民來逃避法律的制裁;同時值得關注的還有中國產權體制的匱乏:中國近代的轉型時期,中國富裕階層的“原罪”或無法洗刷,同時一些擁有財富的中國人可能被歷史上“革財富之命”的心理暗示所震懾,進而背井離鄉,遠走海外。另外,一系列事件也讓一些企業主惶惶不可終日。山西驅逐炒煤團,一些企業家以“參與黑社會”為名,旗下財產被公安機關非法沒收,河南老板楊金德遭遇刑訊逼供。甚至委內瑞拉等國采用黃金礦業國有化,都讓中國企業主擔憂自己的命運。現代完善的產權體制也許正是這些財富擁有者所需的“定心丸”,而面對中國產權制度匱乏的現狀,他們擔心自己的權益無法保障,并認同另一國家的產權體制等一系列社會制度,進而選擇移民,來保護自己的財產安全。
二、關于“溫州企業家落跑事件”的理論分析
(一)金融危機、收緊銀根、高利貸
金融危機以來,各國都在挽救本國的經濟。當時中國政府和央行也在積極地采取措施挽救本國經濟,這種信貸政策的寬松程度是1990年至今所沒有過的。隨著信貸政策的放松,2009年第一季度,共有4.58萬億元資產流出銀行,幾乎相當于2008年銀行貸款總額,而其中有1.8萬億都進入了流動市場,如股市、樓市,而真正需要救助的工業,出口行業,還有遍布溫州及全國的中小企業,卻因為在全球金融危機下,自身運行的不樂觀,而被銀行信貸“拒之門外”,所以國家信貸政策的寬松,好像并沒有給實體經濟帶來多少的“扶持”,從實際的情況看,熱錢加速流動,似乎給剛剛趨穩的經形勢埋下了隱患。
從政治經濟學中我們學到:
M=(P*Q)/VI+(SP*SQ)/V2
而這種寬松的信貸政策,正是金融資產中的SP*SQ虛擬資產交易大幅增加,而假定貨幣量不變,商品與勞務市場的貨幣量就會減少,抑制再生產的進行。如果貨幣總量上升,雖然可以暫時支撐整個市場,但一旦證券市場大跌,貨幣供應嚴重過剩,就會引起通貨膨脹。
經歷了金融危機的重創,中國的企業還沒有完全復蘇,就業形勢不樂觀,加上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貿易大幅減少,一直處于一種產品過剩的狀態,這在短時間內抑制了物價的上升。
一邊是回暖的房地產、股票市場,一邊是尚未復蘇的實體經濟,為了抑制熱錢流動,防止來新的危機,政府在2011年六次上調央行存款準備金率,收緊銀根,而中小企業更加無錢可貸。成本上升,物價卻因為產品過剩而遲遲不上漲,實體經濟的低回報率,促使一部分實業家將資本轉入其他投資市場。
一部分實業家將部分資本轉入借貸市場,高利貸收益越是高,就會吸引越多的實業家放棄實業,轉而投入借貸行業。而高利貸規模越是大,高利貸崩盤越是快,堅守實業經營的企業倒閉也就越快。
還有一些企業家,面對實業不景氣的情況,為圖“轉型”選擇了一些看似高回報的產業,如房地產、股票、太陽能,并借了大量的高利貸,由于經營不善或對行業不了解,虧損后無法償還巨額債務,導致資金鏈斷裂,被迫出逃。
(二)產權帶來的安全感
經濟學原理中提到,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賦予個人擁有并控制稀缺資源的能力,中國的產權制度不夠完備,相關法律也不是非常成熟,不能有效地為個人的產權提供保護,對財富安全的擔憂,可能也是眾多企業主移民的原因之一。
總之,老板出逃的原因多種多樣,但中小企業融資難,導致民間借貸畸高,對此次溫州老板出逃事件的影響不容忽視。
三、對策建議
(1)規范民間資本融資市場,國家政策引導,讓民間融資規范化,有法可依,增強民間融資的穩定性。
(2)完善產權制度,吸取他國經驗,制定完備的法律體系。
(3)國家政策:經過十個月的準備,2012年3月28日,溫州金融改革綜合試驗區的十二條主要任務(簡稱“十二條”)出臺,為金融改革提供了試點,引導民間融資規范發展,鼓勵鄉鎮銀行與小額貸款公司的存在,規范民間融資的同時,也提出防止監管真空,并提出加強信用建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