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凝
[摘要]“四萬億”以來我國貨幣淤積在金融體系內,金融鏈條加長、金融杠桿過高等風險隱患。為了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監管層摸查風險點,連續出臺監管政策。根據“三去一降一補”的工作原則,建立完善“宏觀審慎監管體系”,開展了一系列的違規操作糾察活動,避免監管套利、監管空白。目前金融強監管政策效果已經逐步顯現,資金“脫實向虛”得到遏制,在穩定了市場流動性之后,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是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金融強監管 同業代付 同業存單 剛性兌付
中國過去30多年來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政府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釋放出巨大的“制度紅利”,迅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作為實體經濟向導的中國金融體系在高儲蓄率以及經濟順周期的環境下蓬勃發展,在過去的30年里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次貸危機演化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直接導火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07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7.8萬億元,到2011年末增長一倍以上,達到58.2萬億元,而到2016年末,又增長一倍,達到106.6萬億元。從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為了規避監管政策,金融機構對業務模式不斷創新,產品設計多層嵌套,投資各種非標資產,拉長金融鏈條,提供金融杠桿。
一、2008年-2017年監管政策對金融市場的規范
2008年以來,為應對規避金融監管的彎道超車,監管部門先后出臺系列文件治理非標、規范理財、限制同業業務過度擴張。
(一)對銀行理財業務的規范
2008年到2011年三年間,監管部門集中整治銀行理財:2008年83號文規范銀信合作內容,2009年65號文規范銀行理財投資范圍,2009年111號文不得投資于發行銀行自身的信貸資產或票據資產,2010年72號文銀信理財入表,2011年7號文余額比例管理,2011年148號文余額壓縮25%計入風險資產和計提撥備。銀信理財合作一度陷入瓶頸,但是很快市場反映,嵌套技術增加,形成了銀證信合作等模式,規避監管入表。
監管層感覺到了市場的反映,很快一針見血出臺了2013年8號文,從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的角度限制了“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投資的市場無序行為,緊隨其后2014年99號文明確:信托公司不得開展非標準化理財資金池等具有影子銀行特征的業務。通過主體規范了影子銀行規避監管的初衷。
(二)監管政策對同業代付業務的規范
監管層很快察覺到了市場逐利、彎道超車的風險隱患,銀監會2012年8月出臺237號文,要求商業銀行對同業代付進行統一管理,并且要求同業代付必須有真實的貿易背景、進行真實的會計處理以及真實的受托支付。
(三)監管政策對不良資產管理業務的規范
資產管理公司買斷銀行的不良資產后,將收益權賣給信托計劃或者券商資管計劃,再由銀行通過同業理財對接,達到資產出表的目的。這種彎道超車的行為,在2014 2015年較比盛行,尤其在銀信合作以及銀證信合作被嚴格限制之后。2016年,銀監辦印發56號文《關于規范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收購業務的通知》禁止了該項業務,并明確“資產管理公司不得與轉讓方在轉讓合同等正式法律文件之外簽訂或達成影響資產和風險真實性完全轉移的改變交易結構、風險承擔主體及相關權益轉移過程等的協議或約定,不得設置任何顯性或隱性的回購條款,不得違規進行利益輸送,不得為銀行業金融機構規避資產質量監管提供通道。”
(四)監管政策對同業存單及委外投資業務的規范
2013年前后,非標業務如火如荼,加之監管對銀行理財等融資渠道的規范,形成了擠壓效用,更多銀行把同業看成重要的業務來源。中小銀行也曾通過借入同業存款(負債方),配置同業資產(資產方)擴張資產負債表規模,彎道超車。中小銀行通過發行同業存單,增加了負債,獲得了充足的資金,并出于套利的目的,通過期限錯配,購買期限更長同業理財或進行委外投資,增加了資產規模并套利。規模較大的銀行,將持有的中小銀行的同業存單轉讓給委外機構,進行套利。這個過程中,銀行將表內資產轉到表外,形成了“同業存單同業理財委外投資”的套利鏈條。2017年3月以來監管層密集發布一系列文件,對同業存單和委外監管給予了非常高的關注。
二、2017年以來的金融強監管
2017年無疑是金融監管的大年,監管當局連發多文,而以金融監管為主,貨幣政策為輔的監管框架已初步建立。
(一)銀監會近期監管七文件解讀
在央行層面,自2017年一季度起銀行表外理財正式納入MPA廣義信貸指標范圍,起到了抑制表外理財過快增長的作用。銀監會從2017年3月29日至4月11日連發七文件,監管力度可以記入歷史史冊,而“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專項治理要求,更被同業高度重視,作為市場操作的準則。
其中4號文明確提出,強化重點領域監管,督促銀行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加強直接債券投資、通過SPV、表外理財納入統一業務集中監管,對委外業務嚴控杠桿,包括明確比例和限額。
46號文(“三套利”)針對當前各銀行金融機構同業業務、投資業務、理財業務等跨市場、跨行業交叉性金融業務中存在的杠桿高、嵌套多、鏈條長、套利多等問題,要求各銀行縮短企業融資鏈條、降低企業債務杠桿、切實查糾偏離服務實體經濟的業務和行為。46號文對引導資金脫虛向實給出了具體細則,53號文強調了同業業務“穿透”、“嵌套”、“資本計提”、“買入返售、賣出回購”,尤其明確了同業存單納入同業負債后須符合2014年127號文要求的不超過總負責三分之一的要求。可以說,銀監會2017年密集出臺的七份文件,實質上還是根據“三去一降一補”主旋律而制定監管方向。
(二)商業銀行對金融強監管的反映
目前從總體上看,在近期的同業鏈條監管態勢下,銀行調整的節奏還是各有差異的,呈現了比較不一致的行為。大部分銀行同業存單納入同業負債后,總量并未超過融資總額的三分之一,壓力并不大。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往日打擦邊球的業務是停止做了,但是對存量的委外投資,如果銀行負債穩定,銀行還是會續作虧損比較多的產品,但會贖回業績好的委外投資;而如果負債不穩定,而且當地監管嚴格要求的話,銀行還是會全部贖回。
(三)貨幣市場對金融強監管的反映
監管措施效果已經逐步顯現,近期商業銀行逐步開始收縮同業業務、贖回委外投資,流動性隨之減弱,國內債券市場收益率水平再度接近年內高點。金融機構的避險情緒開始明顯上升,針對好短空長的市場情緒,財政部于20日開展國債做市支持操作,旨在提高國債二級市場流動性,利多債市。6月23日,1年期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報收3.5057%和3.5457%,正好相差4BP,倒掛得到了有效糾正。
在金融監管力度加強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方面的作用就可以有所淡化。央行重啟逆回購,并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凈投放資金,已經向市場傳遞了偏暖的政策信號。6月以來,央行不斷進行逆回購操作,19日央行在公開市場開展1200億元逆回購操作,實現凈投放1100億元,流動性釋放力度明顯加大。這表明央行和銀監會在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上的協調有所加強。
三、金融監管的未來發展趨勢
2016年的宏觀層面審慎監管體系以及2017年一連串的微觀層面金融強監管政策效果已經逐步顯現,資金“脫實向虛”得到遏制,在穩定了市場流動性之后,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是發展的需要。
(一)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監管體系
在今年7月召開的金融工作會議上,首次確認從“機構監管”轉變為“功能監管、行為監管”,制定對金融產品一統的監管政策,正是減少因對不同機構監管差異導致的監管套利的最佳方法,也是實體經濟融資降成本的必經之路。適時建立金融行業整體MPA考核體系,從市場系統層面保證金融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二)進一步打破剛兌落實穿透
微觀而言,我國金融監管制度的沿革體現了兩方面思路:一是“打破剛兌”,防止剛性兌付導致的風險傳染。二是“落實穿透”,嚴格穿透并進行資本計提。
一是打破“剛性兌付”剛性兌付的現實存在,令銀行表外業務并未真正實現與表內資產的風險隔離。此外,表外規模的擴大在監管缺位的情況下很可能出現過度證券化,一旦出現實體經濟個體風險事件,在剛性兌付的環境下,風險滲透到商業銀行,并通過影子銀行體系直接沖擊整個金融體系,危及市場的整體環境。因此打破“剛性兌付”是遏制風險傳導的必須。
二是進一步落實穿透性原則合理計提資本穿透性原則的落地,重點在于合理的風險資本計提。資本計提是同業投資監管中最普遍的問題。127號文中明確提出“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進行資本計提,2016年42號文則明確了同業投資的穿透授信。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該問題都仍會是金融監管的絕對重點。而資本計提的判斷過程中,肯定要涉及對“多層嵌套”的理解,何為“多層嵌套”也需要監管層進一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