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琛茜
[摘要]本文分析了兒童舞蹈教學的特征,根據兒童心理特征的重要作用,我們提出了根據心理學的原理,兒童舞蹈教學遵循的基本應用原則:一是個人與集體同等重視的原則,二是“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三是教學由淺入深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兒童 舞蹈教學 心理學 應用
一、前言
舞蹈教育是藝術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它的受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獨立開堂授課,成為基礎藝術教育被漸漸提上日程。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也是人生的奠基階段,童年的孩子活潑好動,好奇心重,可塑性強。兒童舞蹈是孩子身體與音樂節奏的完美結合,它利用孩子天真爛漫、善于模仿的特征,從多方面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因材施教,非常受孩子們歡迎。孩子們在舞蹈老師的啟蒙下,開發出自身的藝術細胞,并逐步走上舞蹈藝術的道路。
二、兒童舞蹈教學的特征
由于授課對象的特殊,兒童舞蹈教學與一般的教學不同,教師只有充分掌握兒童的心理特征,才能在舞蹈教學中游刃有余。相關研究表明,兒童的心理特征非常明顯:表達能力不完善、天真活潑熱情、好動好奇貪玩、模仿性和可塑性較強、自控能力和專注程度較差的心理特征。兒童的這種心理能力的稚嫩和心理狀態的可塑性,決定了兒童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對所學知識建立正確心理認知的過程。也決定了兒童就像一張潔白的紙張可以隨著心理認知的導向而畫出不同的圖畫。而興趣作為一種積極主動的、帶有持久傾向性的態度和情感,在心理認知導向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外部的導向行為正是通過自身興趣這個橋梁而使孩子們獲得良好的心理認知。從心理學上來看,兒童舞蹈教學作為一種外部導向也需要通過兒童的自身興趣作為橋梁來最終使兒童獲得對舞蹈學習的正確心理認知。具體來說,人在兒童階段的心理特征決定了舞蹈教學在兒童階段具有小同于其他年齡段的特點,比如:由于兒童身體和心理的發展都很小成熟,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傷害,兒童對外界的感性認知大于理性認知,喜歡對感興趣的事物通過模仿和想象來學習。所以兒童舞蹈教學多以模仿教學為主,要求具有趣味性;由于兒童的大腦發育不夠成熟,對較復雜事物認知能力差,自控力比較低,注意力的集中時間比較短,因此兒童舞蹈教學課堂時間不宜過長,教學內容應側重吸引兒童注意力,等等。每一個特點都涉及到我們在兒童舞蹈教學必須注重兒童學習興趣的培養,兒童是舞蹈學習的主體,如果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兒童沒有興趣或興趣不高,就必然會嚴重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握好兒童的心理特征,避免在教育方法方式上采取強迫管制灌輸矯正的手段,注重激發和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兒童學習舞蹈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樣不僅能促使孩子們提高學習的效率,而且能夠讓孩子們在長期艱辛的學習中找到樂趣,得到孩子們的內心歡迎和主動配合。
三、兒童心理特征的重要作用
(一)吸引兒童的注意心
眾所周知,認知一個事物,首先要注意這個事物,但是人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很短,特別是在兒童舞蹈教學中,兒童的注意力受內外因的影響很大,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轉移,注意力持續平均不到15分鐘。要使幼兒整個活動都保持注意力集中很難,但通過一些措施方法是可以做到或改善的。例如,兒童的注意力在前半節課相對集中,教師應抓住這段時間,把新的舞蹈動作和較難做到位的動作安排在這段時間,后半節課用來鞏固練習或形體訓練等。另外,兒童舞蹈教學還應該根據本班兒童的心理特點,多配合采用視頻、音樂等多媒體綜合教學手段,避免單一枯燥的課堂灌輸,有利于集中兒童學習舞蹈的注意力。
(二)激發兒童的興趣
假如一個人對某個事物根本不感興趣,甚至從心理上排斥它,那么,他是不可能熱愛它的。兒童的心智遠沒有成熟,認知力和思維力非常有限,很難對某一事物做出科學的、理性的判斷,因此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培養兒童的興趣十分關鍵。兒童比較容易接受感染力強、生動活潑和富有情趣的事物,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采取啟發誘導、激勵鼓舞的方法,培養和加深他們對舞蹈的喜愛。例如,針對兒童喜歡形象思維,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生動的語言、童話故事的形式或情景類似的游戲,將舞蹈要表現的內容、場景講給他們,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引起他們濃厚的興趣,解決教學枯燥乏味的問題。
(三)培養兒童的創造力
兒童舞蹈教學有很多優勢,例如:可以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培養兒童的創造力等等。因此,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應從調動兒童的感官入手,充分釋放他們的內心世界。例如,可以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激勵他們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參與制作一些形象的、略帶夸張的舞蹈道具,或者讓他們配合敲打舞蹈節奏等,使他們通過視覺、聽覺配合形體動作來感受舞蹈形象,這樣舞蹈教學就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四、兒童舞蹈教學遵循的基本原則
童年的孩子活潑好動,好奇心重,可塑性強,心理特征非常明顯,在兒童舞蹈教學過程中只有因材施教,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幾個原則,是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
(一)個人與集體同等重視的原則
在兒童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孩子的身體條件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非常明顯,除此之外,兒童的思維認知水平、注意力集中程度、想象力、創造力等心理先天條件對舞蹈教學效果也有著明顯的影響。因此,在幼兒先天條件不盡相同的情況下,如何提升班級的整體教學質量,如何發揮個體優勢,成為一道舞蹈教師必須要權衡的課題。目前,因為出成績、出彩頭的需要造成輕整體、重個體的現象十分普遍,往往把部分工作精力放在少數兒童身上,只重視個別“明星”的培養,而忽視了整體協調發展,打壓了很多兒童對舞蹈的心理需求,導致舞蹈教學偏離提高兒童綜合素質這個出發點,這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反思。
(二)“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根本,在兒童舞蹈教學的過程中,“以人為本”,就是以兒童的個性特征為根本,把提高他們基本能力素質問題置于課程設計中。就兒童舞蹈教學而言就是要特別重視兒童這個教學主體,尊重和滿足他們舞蹈教學的不同需要。比如在舞蹈編排過程中,可以針對兒童天真好動、想象力豐富的特征,鼓勵他們自己創造編排動作。如要編排一個騎馬的動作,就可以先讓他們自己想象騎馬的樣子,把自己心目中的動作表演出來,教師再根據動作的觀賞性、上下連貫性等方面進行統一,并進一步引導大家認同。這樣一來既有利于兒童創造力和自信心的培養,又能準確找到兒童心目中的舞蹈動作,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
(三)由淺入深的基本原則
眾所周知,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兒童舞蹈教學活動亦然,這也是符合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指出的結論,即一切智力活動的形成過程都可以歸納為“了解活動”“運用實物”“外部語言參與”“內部語言參與”“過程簡約化”五個階段。因此,舞蹈教師要合理利用這些規律并嘗試讓兒童也掌握這一規律,不可操之過急、盲目蠻干。比如,在實際舞蹈編排中,應先進行單個動作的編排并加以變化,然后引導兒童一樂句、一樂段地編排。在他們掌握單個動作的基礎上,再逐個對舞蹈中的樂句、樂段進行編排,接著根據情節添加所要表達的感情,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舞蹈。需要注意的是,在舞蹈教學過程中,還要根據兒童身心發展階段的共性與個性,突出重點內容,盡量避免重復,要從不同層面反映兒童舞蹈的特點,使兒童得到更多、更全面的鍛煉。
五、結語
現階段,兒童舞蹈教育的理論研究重點是教育的價值、教育的優勢、教育的方法等等,兒童心理學應用方面的研究寥寥無幾。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心理學在兒童舞蹈教育中的現實應用,希望對今后兒童舞蹈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發,對同行的研究有所助益。